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地大物博,由于南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居特点,进而影响到它们的建筑形式的差异。如果我们把长江作为分界,把中国分为南方和北方的话,那么建筑形式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多在加厚的砖砌墙体上加盖简单的屋顶,并开挖有利于采光的大窗户以及在不铺地板的房间里生活的北方住宅,还有不必考虑风、冰雹、雨、雪或其他自然因素的侵袭,冬暖夏凉的地下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和陕北的窑洞;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在柱梁上架设楼板和屋顶的开放性墙面的屋顶型住宅,如江南传统园林建筑,福建土楼,傣族竹楼。
1、南方民居的特点及特色建筑
南方地区的四合院,在规划布局上,其占地面积较大,主次对比鲜明,和北方的四合院不同的是,它的建筑则是为园林景观做陪衬的,园林内小景、住宅都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注重空间变化且多变,结构与北方的大不同,大多采用的是穿斗式,房屋的组合形式也比较灵活。南方的四合院颜色不似北方那么严肃,多是粉墙黛瓦。由于水较为丰富,水面大,曲折有致,所以多天然水景;体现一种“润、幽、雅”的境界。
福建土楼,主要出现在福建省漳州南靖、华安,永定等地。土楼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主要建筑材料,将未经烧焙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
傣家竹楼,从空中俯视,它的平面呈方形,房子的主架是用粗竹子搭建的,主柱有24条,再用竹编篾子做外墙体,楼板主要是用竹篾或木板,屋顶铺草。竹楼是架空的,底层不用墙体,一般是用来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的,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放置有火塘,是做饭和聚会的地方;竹楼外边建造前廊和晒台。
徽派古建筑,采用的原料主要是砖、木和石,以木构架为主。墙体大多是使用小青砖向上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注重装饰,梁架用料比较厚重,一般不刷彩漆而用桐油,这样的粉饰显得古朴而典雅。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来建成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细节建筑,而石料本身的纹理又是很好的装饰图案。墙徽州古民居基本上都是依山傍水,因为山不仅可以用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把房屋建在河边,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而且美丽的山水美化环境,给人以愉悦的心情。房屋间的街道比较狭窄,宽厚高大的白色墙体和造型奇特的马头墙是徽州民居特有的特点。
2、北方民居的特点及特色建筑
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总的特点是以院落为核心,采用外实内虚、中轴对称的原则规划布置各种用房。其中北京四合院水平最高,也最为典型,是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
北方四合院,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方方正正的中线对称,而且建筑师将这种方法用的非常灵活,上至皇宫、王府,小到平民百姓的住宅,紫禁城都是采用的四合院形式。在古代,北方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通常面积极大,中轴对称而主次内外分明,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屋顶和墙体厚重,冬天可挡风避寒,夏天可阻挡热气,对景线运用较多,园林与住宅完全独立,池水运用较少,或依山傍水,依靠自然地形。
陕北地区的窑洞在黄土高坡向阳面依山势开凿出来的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在窑洞前部用砖砌成拱形门洞,保证它的稳固性,并做出花饰,既起到保证窑脸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起到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人们会在窑洞的上方种一些植物,有利于保持水土。也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但窑洞保存了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正是因为这样的地下建筑,所以窑洞不显示墙体本身,他们都是最大限度地融入黄土大地,统一在黄土质感和黄土色彩之中。这里的高低起伏带来的不是南方特色的轻叠灵巧,仍然是北方风韵的古朴粗犷。
3、南北民居建筑差异的对比
(1).房体艺术格调的不同
南方气候炎热,民居的墙体、屋顶都可以做的十分单薄、轻巧,建筑空间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可以较自由地伸缩、凹凸,较方便地展延、通透,建筑实体可以顺从地势适用建筑空间种种灵活处理的需要;而寒冷的气候则不可避免的给北方民居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整的形体。
(2).外墙颜色的差异
南方光照强,气温较高,出于反射阳光的需要,以减少墙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达到降温的目的,外墙多为白色。四川略有变化,北方光照弱,气温较低,出于吸收阳光的需要,以增加墙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以达到增温的目的,外墙多为灰色。另北方寒冷,干燥缺乏植被的颜色因此在建筑的色彩上加以弥补大红大绿孔雀蓝应用多了一些,也许是为了衬托皇家的不同有色彩突出,皇家则以红墙金瓦盖就。岭南和云南的一些宫殿则以重檐和阁楼突显它的与众不同。
(3).层数与层高的差异
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建二层楼房多,内墙隔断用木版,楼板也用木板,房子层高较高。
北方民居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因为离皇城近,所以一般为单层,顶多在正房后有后罩楼,墙较厚,层高一般不高,开间也比南方民居小。
(4).民居式样的差异
南方的民居建筑密度极大,相邻建筑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道路通行,以期获得“狭管效应”,借助建筑物的遮挡获得较大的阴影区,房屋高度一般高于北方,出檐较深,常用竹木等建筑材料,力求空气通畅,加上地势起伏,多挑楼、吊脚,深廊檐,住宅结构较为开敞外漏,外形显得轻盈多姿。北方民居不仅墙体、屋顶厚实,而且低矮封闭,进深较小,高度不大,以紧缩空间,起到保温作用。但建筑密度不大,邻里建筑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5).屋顶坡度的差异
降水多的地方,屋顶坡度大,以利排水;降水少的地方,屋顶坡度平缓,可以晾晒谷物。我国从北到南屋顶逐渐变陡,房檐逐渐加宽,房屋的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南方屋顶坡度较大,可防雨水渗漏,隔太阳暴晒。南方房檐较宽,在房檐下劳作、休憩、就餐、会客。防晒防雨,明亮凉爽。北方屋顶坡度小,防渗隔热功能弱,既可节省建筑材料,屋顶还可以兼作晾晒作物场地。
(6).建造位置的差异
北方民居大多直接建造在地面上,有建造低矮封闭的半地下的建筑,还有寿命长,使用费用低的半地下建筑。
南方的吊脚楼,竹楼建筑与北方刚好相反,是先用木头在地面打好四个桩,然后再在这四个桩上建房子,使房子成为一个小小的“空中楼阁”,其主要原因是南方气候潮湿多雨,水灾频发,并且经常有毒蛇的攻击,楼阁式建筑可使古人避开这些灾害。
(7).房屋结构的差异
南北方的宅屋,同样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南方居民用的是穿斗式构架,而北方居民用的是抬梁式构架。这两种构架都不带斜杆,未能形成三角杆件的稳定构成,其刚度主要依靠榫卯的紧密结合。北方的厚顶厚墙,以厚重的维护结构起到了稳定构架的作用,而南方单薄的维护结构则不足以稳定构架,这是北方民居采用承載力较强的抬梁构架,而南方民居采用自身刚度较强的穿斗构架的一大原因。
总结
中国传统民居的风格和实用价值常和当时或当地的自然特点、人文风俗联系起来,并且各地各时各族的古民居均具有自己的特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的建筑类型,组成了风格明显的体系。通过对南北民居建筑的了解,也是在了解中国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百姓繁衍生息的历史。
1、南方民居的特点及特色建筑
南方地区的四合院,在规划布局上,其占地面积较大,主次对比鲜明,和北方的四合院不同的是,它的建筑则是为园林景观做陪衬的,园林内小景、住宅都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注重空间变化且多变,结构与北方的大不同,大多采用的是穿斗式,房屋的组合形式也比较灵活。南方的四合院颜色不似北方那么严肃,多是粉墙黛瓦。由于水较为丰富,水面大,曲折有致,所以多天然水景;体现一种“润、幽、雅”的境界。
福建土楼,主要出现在福建省漳州南靖、华安,永定等地。土楼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主要建筑材料,将未经烧焙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
傣家竹楼,从空中俯视,它的平面呈方形,房子的主架是用粗竹子搭建的,主柱有24条,再用竹编篾子做外墙体,楼板主要是用竹篾或木板,屋顶铺草。竹楼是架空的,底层不用墙体,一般是用来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的,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放置有火塘,是做饭和聚会的地方;竹楼外边建造前廊和晒台。
徽派古建筑,采用的原料主要是砖、木和石,以木构架为主。墙体大多是使用小青砖向上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注重装饰,梁架用料比较厚重,一般不刷彩漆而用桐油,这样的粉饰显得古朴而典雅。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来建成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细节建筑,而石料本身的纹理又是很好的装饰图案。墙徽州古民居基本上都是依山傍水,因为山不仅可以用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把房屋建在河边,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而且美丽的山水美化环境,给人以愉悦的心情。房屋间的街道比较狭窄,宽厚高大的白色墙体和造型奇特的马头墙是徽州民居特有的特点。
2、北方民居的特点及特色建筑
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总的特点是以院落为核心,采用外实内虚、中轴对称的原则规划布置各种用房。其中北京四合院水平最高,也最为典型,是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
北方四合院,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方方正正的中线对称,而且建筑师将这种方法用的非常灵活,上至皇宫、王府,小到平民百姓的住宅,紫禁城都是采用的四合院形式。在古代,北方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通常面积极大,中轴对称而主次内外分明,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屋顶和墙体厚重,冬天可挡风避寒,夏天可阻挡热气,对景线运用较多,园林与住宅完全独立,池水运用较少,或依山傍水,依靠自然地形。
陕北地区的窑洞在黄土高坡向阳面依山势开凿出来的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在窑洞前部用砖砌成拱形门洞,保证它的稳固性,并做出花饰,既起到保证窑脸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起到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人们会在窑洞的上方种一些植物,有利于保持水土。也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但窑洞保存了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正是因为这样的地下建筑,所以窑洞不显示墙体本身,他们都是最大限度地融入黄土大地,统一在黄土质感和黄土色彩之中。这里的高低起伏带来的不是南方特色的轻叠灵巧,仍然是北方风韵的古朴粗犷。
3、南北民居建筑差异的对比
(1).房体艺术格调的不同
南方气候炎热,民居的墙体、屋顶都可以做的十分单薄、轻巧,建筑空间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可以较自由地伸缩、凹凸,较方便地展延、通透,建筑实体可以顺从地势适用建筑空间种种灵活处理的需要;而寒冷的气候则不可避免的给北方民居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整的形体。
(2).外墙颜色的差异
南方光照强,气温较高,出于反射阳光的需要,以减少墙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达到降温的目的,外墙多为白色。四川略有变化,北方光照弱,气温较低,出于吸收阳光的需要,以增加墙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以达到增温的目的,外墙多为灰色。另北方寒冷,干燥缺乏植被的颜色因此在建筑的色彩上加以弥补大红大绿孔雀蓝应用多了一些,也许是为了衬托皇家的不同有色彩突出,皇家则以红墙金瓦盖就。岭南和云南的一些宫殿则以重檐和阁楼突显它的与众不同。
(3).层数与层高的差异
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建二层楼房多,内墙隔断用木版,楼板也用木板,房子层高较高。
北方民居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因为离皇城近,所以一般为单层,顶多在正房后有后罩楼,墙较厚,层高一般不高,开间也比南方民居小。
(4).民居式样的差异
南方的民居建筑密度极大,相邻建筑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道路通行,以期获得“狭管效应”,借助建筑物的遮挡获得较大的阴影区,房屋高度一般高于北方,出檐较深,常用竹木等建筑材料,力求空气通畅,加上地势起伏,多挑楼、吊脚,深廊檐,住宅结构较为开敞外漏,外形显得轻盈多姿。北方民居不仅墙体、屋顶厚实,而且低矮封闭,进深较小,高度不大,以紧缩空间,起到保温作用。但建筑密度不大,邻里建筑之间有明显的界限。
(5).屋顶坡度的差异
降水多的地方,屋顶坡度大,以利排水;降水少的地方,屋顶坡度平缓,可以晾晒谷物。我国从北到南屋顶逐渐变陡,房檐逐渐加宽,房屋的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南方屋顶坡度较大,可防雨水渗漏,隔太阳暴晒。南方房檐较宽,在房檐下劳作、休憩、就餐、会客。防晒防雨,明亮凉爽。北方屋顶坡度小,防渗隔热功能弱,既可节省建筑材料,屋顶还可以兼作晾晒作物场地。
(6).建造位置的差异
北方民居大多直接建造在地面上,有建造低矮封闭的半地下的建筑,还有寿命长,使用费用低的半地下建筑。
南方的吊脚楼,竹楼建筑与北方刚好相反,是先用木头在地面打好四个桩,然后再在这四个桩上建房子,使房子成为一个小小的“空中楼阁”,其主要原因是南方气候潮湿多雨,水灾频发,并且经常有毒蛇的攻击,楼阁式建筑可使古人避开这些灾害。
(7).房屋结构的差异
南北方的宅屋,同样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南方居民用的是穿斗式构架,而北方居民用的是抬梁式构架。这两种构架都不带斜杆,未能形成三角杆件的稳定构成,其刚度主要依靠榫卯的紧密结合。北方的厚顶厚墙,以厚重的维护结构起到了稳定构架的作用,而南方单薄的维护结构则不足以稳定构架,这是北方民居采用承載力较强的抬梁构架,而南方民居采用自身刚度较强的穿斗构架的一大原因。
总结
中国传统民居的风格和实用价值常和当时或当地的自然特点、人文风俗联系起来,并且各地各时各族的古民居均具有自己的特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的建筑类型,组成了风格明显的体系。通过对南北民居建筑的了解,也是在了解中国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百姓繁衍生息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