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观察力 观察目的 观察习惯
观察思维能力是人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千百万人都见过苹果落地,而唯有牛顿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家家都用水壶烧水,也不乏有人注意到水被烧开时壶盖被“咕嘟、咕嘟”的沸水顶起,也只有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所有科学家之所以能有发现、发明,无一不是具备超长的观察能力。如今。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想把他们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具有探索精神的人才,则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激发观察兴趣,养成观察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不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而言,没有兴趣是很难专进去的,只有当有了兴趣以后,才会想方设法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教师在观察活动开始时,就应创设种种情景,使观察活动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神秘感、趣味性和新奇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例如:用一个圆柱形的玻璃杯 里面装满水,拿一支铅笔放在水平一侧 ,透过水杯,把笔由靠近水瓶向远处慢慢移动, 透过水瓶我们能看到铅笔头尾反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仅仅满足学生喜欢看物理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升华,使其从停留在一掠而过的广泛兴趣转化为专注的观察习惯。
如:要求学生每天写观察日记,其观察内容可以是当天的天气变化情况,也可以是家中各种用电器的牌名及使用状况等。做好观察笔记,以便进一步归纳、概括、分析和总结。
二、明确观察目的,掌握觀察顺序
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明确的观察目的,则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就不能集中注意地观察应观察的过程和现象,只能是“跑马兜风”、“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 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漫五目的地东张西望,转半天,回到家里,也说不出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观察公园里的小鸟,那么孩子一定会仔细地说出小鸟的形状,羽毛的颜色,声音的高低,所以有实验前必须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并用这个目的有意识地支配观察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细致的观察上。
例如,在讲串联和并联电路时,可做演示实验,在演示时必须使学生明确观察两种电路中的电流电压有何不同?然后用两个分别标有“220V 40W”、“220V 60W”的灯泡,使学生观察他们串联到电路中时哪个亮?他们并联到电路中时哪个亮?这样学生对串联和并联的不同就有深刻的印象,然后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对物理实验的观察,应遵循一定的合理的顺序,这有利于搞清实验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把握前后变化的联系,找出其中的关系和规律,保证观察的全面性。
三、获取观察信息,得出观察结论
把观察和表达结合起来观察是从外界获取信息的手段。将所获信息表达出来,才能真正达到观察的目的,才能提高孩子的整体智力水平。要求孩子把游览公园的过程,所见到的花草虫鱼,所听见的鸟鸣禽叫声一一叙述出来,这样不但增加了观察的力度和深度,同时训练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四、学会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拟定观察顺序,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
1、系统观察法
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时,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不要只局限于某一个点上看问题,而应该全面地进行考虑,这是观察事物重要的环节。
有关现象可按如下步骤进行观察:(1)观察分析结果出现的若干场合,以获得结果变化的有关情况。(2)观察分析这些场合中的先行情况,以获得其中变化因素和不变因素。
例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
2、重点观察
既要全面观察,又要抓住重点。观察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思维的局限性,必须防止“挂一漏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观察时,尽量调动多种器官参加活动,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形成完整概念。物理学中很多规律都是在对大量个别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而获得的。
例如,牛顿在总结了伽利略等前辈对自然界机械运动的观察与实验结果基础上,归纳出了著名的牛顿运动三定律。同时还要注意抓住重点要素进行观察分析,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或多种现象并存,教师应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给学生有重复观察的机会,也可以根据实验的特定要求,重点观察实验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瞬间变化。
3、对比观察
黑格尔说,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给他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一般教师在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就要教会学生实验观察的一般方法,从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对比观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较其异同的方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
例如: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除上述几种观察法外,还有定期观察法、定点观察法、定量观察法等等。具体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目的、观察条件的不同,选择适用的一种或多种观察法。不论采用什么观察法,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做到点面结合,即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观察。观察方法要用得恰当,观察过程要认真细致,记录、绘制观察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
总之,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物理的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和教学手段来培养教育孩子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在培养孩子观察的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考,把观察过程和思考结合起来。科学家看到某种奇特现象,也是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有所收获的。接收信息而不处理信息就没有创造。
关键词:观察力 观察目的 观察习惯
观察思维能力是人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千百万人都见过苹果落地,而唯有牛顿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家家都用水壶烧水,也不乏有人注意到水被烧开时壶盖被“咕嘟、咕嘟”的沸水顶起,也只有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所有科学家之所以能有发现、发明,无一不是具备超长的观察能力。如今。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想把他们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具有探索精神的人才,则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
一、激发观察兴趣,养成观察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不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而言,没有兴趣是很难专进去的,只有当有了兴趣以后,才会想方设法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教师在观察活动开始时,就应创设种种情景,使观察活动带有一种极强的诱惑感和神秘感、趣味性和新奇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例如:用一个圆柱形的玻璃杯 里面装满水,拿一支铅笔放在水平一侧 ,透过水杯,把笔由靠近水瓶向远处慢慢移动, 透过水瓶我们能看到铅笔头尾反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仅仅满足学生喜欢看物理实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升华,使其从停留在一掠而过的广泛兴趣转化为专注的观察习惯。
如:要求学生每天写观察日记,其观察内容可以是当天的天气变化情况,也可以是家中各种用电器的牌名及使用状况等。做好观察笔记,以便进一步归纳、概括、分析和总结。
二、明确观察目的,掌握觀察顺序
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明确的观察目的,则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就不能集中注意地观察应观察的过程和现象,只能是“跑马兜风”、“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 比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漫五目的地东张西望,转半天,回到家里,也说不出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观察公园里的小鸟,那么孩子一定会仔细地说出小鸟的形状,羽毛的颜色,声音的高低,所以有实验前必须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并用这个目的有意识地支配观察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细致的观察上。
例如,在讲串联和并联电路时,可做演示实验,在演示时必须使学生明确观察两种电路中的电流电压有何不同?然后用两个分别标有“220V 40W”、“220V 60W”的灯泡,使学生观察他们串联到电路中时哪个亮?他们并联到电路中时哪个亮?这样学生对串联和并联的不同就有深刻的印象,然后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对物理实验的观察,应遵循一定的合理的顺序,这有利于搞清实验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把握前后变化的联系,找出其中的关系和规律,保证观察的全面性。
三、获取观察信息,得出观察结论
把观察和表达结合起来观察是从外界获取信息的手段。将所获信息表达出来,才能真正达到观察的目的,才能提高孩子的整体智力水平。要求孩子把游览公园的过程,所见到的花草虫鱼,所听见的鸟鸣禽叫声一一叙述出来,这样不但增加了观察的力度和深度,同时训练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四、学会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拟定观察顺序,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
1、系统观察法
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观察时,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不要只局限于某一个点上看问题,而应该全面地进行考虑,这是观察事物重要的环节。
有关现象可按如下步骤进行观察:(1)观察分析结果出现的若干场合,以获得结果变化的有关情况。(2)观察分析这些场合中的先行情况,以获得其中变化因素和不变因素。
例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
2、重点观察
既要全面观察,又要抓住重点。观察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思维的局限性,必须防止“挂一漏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观察时,尽量调动多种器官参加活动,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形成完整概念。物理学中很多规律都是在对大量个别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而获得的。
例如,牛顿在总结了伽利略等前辈对自然界机械运动的观察与实验结果基础上,归纳出了著名的牛顿运动三定律。同时还要注意抓住重点要素进行观察分析,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实验现象不很明显,有的实验现象稍显即逝或多种现象并存,教师应让学生由局部到整体,给学生有重复观察的机会,也可以根据实验的特定要求,重点观察实验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捕捉瞬间变化。
3、对比观察
黑格尔说,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给他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一般教师在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就要教会学生实验观察的一般方法,从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对比观察法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较其异同的方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
例如: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
除上述几种观察法外,还有定期观察法、定点观察法、定量观察法等等。具体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目的、观察条件的不同,选择适用的一种或多种观察法。不论采用什么观察法,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做到点面结合,即既要全面了解,又要抓住重点观察。观察方法要用得恰当,观察过程要认真细致,记录、绘制观察结果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
总之,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物理的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和教学手段来培养教育孩子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在培养孩子观察的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考,把观察过程和思考结合起来。科学家看到某种奇特现象,也是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有所收获的。接收信息而不处理信息就没有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