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智障儿童身心发育特点及特殊教育的需要,生活化教育理念贯穿于培智教育所有学科中。教育与生活联系的关键环节在于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内涵及特点要求语文生活化教学应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实践等具体表现形式方面努力。
【关键词】智障;生活化课堂;语文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145-02
生活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起点,是教学素材的来源,更是知识与能力应用的空间。对于智障儿童而言,他们的学习迁移能力差,学习动机水平与计划性水平低,综合与应用能力薄弱,因此,教育更应着眼于生活本身,使得智障学生的课堂成为自然展现他们的交际、探究、制作的兴趣与本能的生活课堂。
一、生活化课堂的内涵及特点
生活化课堂即是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生活为根基,在现实生活背景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在与自然、社会、人物、事件、过程等的直接接触与交流中激发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进而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学习主体的内在需要,从而主动获取知识。智障儿童的生活化课堂要求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教学生活从单纯的课堂拓展到校园、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课堂与社会和学生生活融合,从而有效提高智障儿童的生存与实践能力。
智障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有着教学生活化的现实需求。生活化课堂去繁就简,易于被智障儿童接受;形式多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强调实用,重在掌握。这种以生活经验为中心的课堂,融生活认知与能力的训练于生活化的教学中,脱离了枯燥的学科教育模式,引导智障儿童热爱生活,学会生存,能够享受闲暇生活。
二、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1.依据智障儿童的生活需要设计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以生活适应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智障儿童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应能让智障儿童掌握以衣、食、住、行为主的各相关领域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让他们走上社会后尽可能独立地适应家庭和社区的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侧重,有意识地选择突出培养学生生活技能与社会交往能力的生活化内容。
如从认知“我”开始,进而确定与智障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如:我的身体、我的食物、我的家庭、我的学校、我的衣服等,并将这些主题学习细化,从认知生活事物、说出事物名称、认读词语卡片到组词造句说话训练及适当书写逐层深入。由于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很好,大大提高了智障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为语文生活化教学内容营造生活化教学环境。
教室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智障儿童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差,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依靠直接的接触经验,那些他们熟悉的、具体直观的材料更容易被接纳与理解。以提高生活技能为目的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在生活化的、亲切有感染力的氛围中实施,使得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相吻合的教学环境中。
智障儿童感性知识贫乏,表象经验少,生活化的情景能激发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表达,而研究也证实,在一种环境下激发的学习行为更倾向于迁移到类似的环境中。如在《我的家庭》主题教学中,学生带来自己最喜爱的家庭合影、最喜欢的玩具,将教室营造成一个家,让学生认识“厨房”、“房间”、“客厅”、“妈妈”、“爸爸”等词语。通过这样的尝试,发现学生的思维比平时活跃,教学效果也较好。
3.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呈现语文生活化教学内容。
利用生活原型,生动直观地开展语文教学。熟悉、直观、感性的材料易于被智障儿童接受,对智障儿童进行的生活化内容教学就需要充分借助生活原型。如《我的身体》主题教学中“头部的初步认知”教学中,五官字词认读对智障学生而言是抽象不可理解的,这就需要在先認识自己的器官,加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教学、形象教学等手段,进而进行词语教学,句型练习。使得学生在词语的认读中头脑里呈现出相应器官的直接想象,这样就会比较容易被他们理解和记忆。
4.拉近师生距离,亲切地进行生活化教学。
和谐的教学氛围和亲近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实践,智障学生由于智力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学习能力不强,理解力差,高级情感建立困难。但智障学生一旦喜欢一个老师,他就会喜欢听他的课,愿意接受他的教育。根据智障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浅显易懂,不要过于辞藻华丽;行动上要主动“出击”。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交谈、做游戏等,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课文《生日》时结合给某个学生过集体生日的方式进行,拉近了师生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教学氛围有情有爱,学生也更易受到感染。
5.提供教学实践,巩固语文生活化教学成果。
教学实践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运用。对智障学生而言,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智障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差,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回到生活中去尝试运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来模拟。比如创设一个买菜的场景,让一个学生扮演菜农,一个学生扮演顾客,演习买菜的过程。这样的模拟实践出来的效果是:学生的表演过程往往是单纯地模仿。为了达到真正的实践效果,现在采用走出课堂,走入生活的实践。如在学习《买菜》一课后,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到真正的菜场,去与菜商交流。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学生自己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实实在在地受到锻炼,真正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之中。
6.开发利用各种资源。
智障儿童的发育特点决定了教学对于一手感性材料的依赖性,智障儿童语文教育生活化就需要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资源以培育儿童。如社区是智障儿童生活的重要领域,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儿童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合理利用社区资源,享受社会生活中的快乐。如《生活环境》教学中就可以走进社区,观赏小区建设和美化,体验小区的健身娱乐设施,生动具体地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使儿童认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参考文献
[1]张玉梅.论教学与生活的联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魏婷婷.“生活化”还是“语文化”?——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1,(2):87-88.
【关键词】智障;生活化课堂;语文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145-02
生活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起点,是教学素材的来源,更是知识与能力应用的空间。对于智障儿童而言,他们的学习迁移能力差,学习动机水平与计划性水平低,综合与应用能力薄弱,因此,教育更应着眼于生活本身,使得智障学生的课堂成为自然展现他们的交际、探究、制作的兴趣与本能的生活课堂。
一、生活化课堂的内涵及特点
生活化课堂即是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生活为根基,在现实生活背景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在与自然、社会、人物、事件、过程等的直接接触与交流中激发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进而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学习主体的内在需要,从而主动获取知识。智障儿童的生活化课堂要求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教学生活从单纯的课堂拓展到校园、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课堂与社会和学生生活融合,从而有效提高智障儿童的生存与实践能力。
智障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有着教学生活化的现实需求。生活化课堂去繁就简,易于被智障儿童接受;形式多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强调实用,重在掌握。这种以生活经验为中心的课堂,融生活认知与能力的训练于生活化的教学中,脱离了枯燥的学科教育模式,引导智障儿童热爱生活,学会生存,能够享受闲暇生活。
二、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1.依据智障儿童的生活需要设计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以生活适应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智障儿童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应能让智障儿童掌握以衣、食、住、行为主的各相关领域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让他们走上社会后尽可能独立地适应家庭和社区的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侧重,有意识地选择突出培养学生生活技能与社会交往能力的生活化内容。
如从认知“我”开始,进而确定与智障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如:我的身体、我的食物、我的家庭、我的学校、我的衣服等,并将这些主题学习细化,从认知生活事物、说出事物名称、认读词语卡片到组词造句说话训练及适当书写逐层深入。由于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很好,大大提高了智障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为语文生活化教学内容营造生活化教学环境。
教室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智障儿童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差,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依靠直接的接触经验,那些他们熟悉的、具体直观的材料更容易被接纳与理解。以提高生活技能为目的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在生活化的、亲切有感染力的氛围中实施,使得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相吻合的教学环境中。
智障儿童感性知识贫乏,表象经验少,生活化的情景能激发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表达,而研究也证实,在一种环境下激发的学习行为更倾向于迁移到类似的环境中。如在《我的家庭》主题教学中,学生带来自己最喜爱的家庭合影、最喜欢的玩具,将教室营造成一个家,让学生认识“厨房”、“房间”、“客厅”、“妈妈”、“爸爸”等词语。通过这样的尝试,发现学生的思维比平时活跃,教学效果也较好。
3.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呈现语文生活化教学内容。
利用生活原型,生动直观地开展语文教学。熟悉、直观、感性的材料易于被智障儿童接受,对智障儿童进行的生活化内容教学就需要充分借助生活原型。如《我的身体》主题教学中“头部的初步认知”教学中,五官字词认读对智障学生而言是抽象不可理解的,这就需要在先認识自己的器官,加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教学、形象教学等手段,进而进行词语教学,句型练习。使得学生在词语的认读中头脑里呈现出相应器官的直接想象,这样就会比较容易被他们理解和记忆。
4.拉近师生距离,亲切地进行生活化教学。
和谐的教学氛围和亲近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实践,智障学生由于智力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学习能力不强,理解力差,高级情感建立困难。但智障学生一旦喜欢一个老师,他就会喜欢听他的课,愿意接受他的教育。根据智障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浅显易懂,不要过于辞藻华丽;行动上要主动“出击”。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交谈、做游戏等,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课文《生日》时结合给某个学生过集体生日的方式进行,拉近了师生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教学氛围有情有爱,学生也更易受到感染。
5.提供教学实践,巩固语文生活化教学成果。
教学实践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运用。对智障学生而言,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智障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差,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回到生活中去尝试运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来模拟。比如创设一个买菜的场景,让一个学生扮演菜农,一个学生扮演顾客,演习买菜的过程。这样的模拟实践出来的效果是:学生的表演过程往往是单纯地模仿。为了达到真正的实践效果,现在采用走出课堂,走入生活的实践。如在学习《买菜》一课后,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到真正的菜场,去与菜商交流。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学生自己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实实在在地受到锻炼,真正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之中。
6.开发利用各种资源。
智障儿童的发育特点决定了教学对于一手感性材料的依赖性,智障儿童语文教育生活化就需要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资源以培育儿童。如社区是智障儿童生活的重要领域,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儿童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合理利用社区资源,享受社会生活中的快乐。如《生活环境》教学中就可以走进社区,观赏小区建设和美化,体验小区的健身娱乐设施,生动具体地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使儿童认识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参考文献
[1]张玉梅.论教学与生活的联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魏婷婷.“生活化”还是“语文化”?——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1,(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