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教育部2014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它的提出,并非我们国家的一种说法,而是全世界的呼声,为此,在学生中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在初中阶段,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修订者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俗称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或者说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备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成长和历练的过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课堂学习目标的转化
要将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真正贯彻落实下去,我觉得教学学习目标的转化非常重要,它要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且重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方向转型。这两个方面涵盖的最核心部分是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学习素养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指与自身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而后者主要指与他人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有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关心生态与保护环境等。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化
核心素养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真正贯彻下去,我觉得课堂教学方式,要向情境式、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转型。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境缺失,学生就不能在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建立起联系。情境化教学是启发引导的必要条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在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例如我校的大河源课程之走进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等,让学生将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这些活动体现了学科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下的培养目标。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改变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型。这样才能将核心素养真正贯彻和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来,自主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有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产生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线去设计,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知识结构。而学生采用不同学习策略,自主以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以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善所需的核心素养。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的重要方式。它要求学生必须活学活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在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入培养各项相关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
四、数学课堂中心的转化
核心素养要在数学课堂上真正落实下去,就要实现中心的转化,即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之上,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学。
要加强对学生的“会学”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会学”比“学会”更重要。“会学数学”应包括:阅读理解、质疑提问、梳理总结、表达交流。以“数学阅读理解”为例,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表格)”。而数学符号、图形又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学生不能很快习惯,需要指导。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会学”要以思维为基础,能力提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五、课堂教学评价的转化
课堂教学评价,要向培养人的核心素养的评价角度不断拓展。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没有体现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绿色评价体系的引领,就不可能很好的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初中学段不同年级数学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六、课堂教学内容的转化
初中数学学科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内容,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该门学科中,也集合了图形与几何、集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等知识点的综合性学科,任一知识点之间或多或少也会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加强对各个知识點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并将之融入实际教学中,从横向或者纵向的角度理清各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也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建立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如:老师在对函数与方程相关知识开展教学时,就可以将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相互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在对两者概念及其关系进行讲解时,为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老师也可以借助典型例题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掌握,并且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学生在这过程中也能够掌握到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式、内容和关系上,從形式上来说:一元一次方程ax+b=0,而一次函数y=kx+b;从内容上来说:一元一次方程表示x的值,并且这一值有且仅有一个,而一次函数表示的是(x,y)之间的关系,有无数解;从两者关系上来说:一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根。
以上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还很不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初中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于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课堂学习目标的转化
要将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真正贯彻落实下去,我觉得教学学习目标的转化非常重要,它要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且重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方向转型。这两个方面涵盖的最核心部分是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学习素养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指与自身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而后者主要指与他人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有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关心生态与保护环境等。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化
核心素养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真正贯彻下去,我觉得课堂教学方式,要向情境式、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转型。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境缺失,学生就不能在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建立起联系。情境化教学是启发引导的必要条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在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例如我校的大河源课程之走进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等,让学生将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这些活动体现了学科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下的培养目标。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改变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型。这样才能将核心素养真正贯彻和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来,自主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有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产生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线去设计,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知识结构。而学生采用不同学习策略,自主以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以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善所需的核心素养。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的重要方式。它要求学生必须活学活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在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入培养各项相关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
四、数学课堂中心的转化
核心素养要在数学课堂上真正落实下去,就要实现中心的转化,即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之上,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学。
要加强对学生的“会学”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会学”比“学会”更重要。“会学数学”应包括:阅读理解、质疑提问、梳理总结、表达交流。以“数学阅读理解”为例,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表格)”。而数学符号、图形又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学生不能很快习惯,需要指导。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数学的灵魂,“会学”要以思维为基础,能力提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五、课堂教学评价的转化
课堂教学评价,要向培养人的核心素养的评价角度不断拓展。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没有体现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绿色评价体系的引领,就不可能很好的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初中学段不同年级数学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六、课堂教学内容的转化
初中数学学科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内容,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该门学科中,也集合了图形与几何、集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等知识点的综合性学科,任一知识点之间或多或少也会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加强对各个知识點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并将之融入实际教学中,从横向或者纵向的角度理清各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也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建立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如:老师在对函数与方程相关知识开展教学时,就可以将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相互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在对两者概念及其关系进行讲解时,为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老师也可以借助典型例题的方式,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掌握,并且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学生在这过程中也能够掌握到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式、内容和关系上,從形式上来说:一元一次方程ax+b=0,而一次函数y=kx+b;从内容上来说:一元一次方程表示x的值,并且这一值有且仅有一个,而一次函数表示的是(x,y)之间的关系,有无数解;从两者关系上来说:一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根。
以上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还很不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初中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于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