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验、感悟、反思是体验式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作为激发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策略加以运用。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期,情感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塑造人格,提升道德认知。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体验;感悟;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0-053-1一、体验——触动情感
体验分为亲身体验和亲心体验,亲身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而亲心体验则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政治课的趣味性,使枯燥的思想政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道德概念变得形象生动,以吸引学生的关注。
在《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篇课文中,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可在课前导学中讲授这句话的出处、寓意,以孔子教育学生的小故事作为开篇,为整个教学活动提升理论高度。
教材中所列举的“生活在线”案例,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实践体验主题。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前,先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一次“文明行”活动,以清理校园垃圾为出发点,从清理垃圾到引导他人将垃圾扔进垃圾筒里。尽管是一次简单的公益活动,但学生先收获了规范自身道德行为的亲身体验,进而又收获了影响、引导他人道德行为的心灵塑造体验,从身心两方面实现了情感触动。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便于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免回忆起自己捡垃圾时的感受,使其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真谛;在回忆自己如何引导他人不扔垃圾时,又体会到了“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意义,从身、心两方面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感悟——净化心灵
体验是为了有所感悟。学生在身心体验的过程中,触动了内心情感,而情感的深化则是唤醒心灵的感知,也就是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可见,感悟是在体验的基础上,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层次,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提升了理论认知的高度。
在《授人玫瑰,手留手香》这篇课文中,教学的另一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观,是在“管好自己”的基础上“帮助别人”的道德理念升华。在这一环节中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爱的传递”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中体会“爱”的真谛,并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即你认为陈红得救的原因是什么?可引导学生从医疗技术、医生的责任心、社会人士的爱心方面来谈,着重谈一谈台北青年捐献骨髓这一事件对自己的启迪。通过课堂交流,使学生体会到传播爱心、为他人奉献也是一次心灵净化的过程,在付出爱心的同时也升华了个人的情感。
当然,帮助他人是要有原则的,不能忽略道德标准和法律,没有站在道德原则基础上的帮助,往往会害人害己。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另一案例“小刚该怎么办”,引导学生结合道德与法律两方面为小刚出谋划策。小刚是该为朋友“两肋插刀”、窝藏朋友,还是该劝朋友主动承认错误呢?这一问题的讨论旨在引导学生认清“爱人”需要站在道德标准和法律的原则上,忽视法律的“哥们义气”不仅毫无用处,还终将害人害己。
三、反思——道德升华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思。反思是知识内化的重要环节,而反思后将知识形成个人的道德标准,则是知识外显的重要步骤。可见,反思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体现。
怎样引导学生反思呢?结合自身生活情境是必不可少的。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否乱扔过垃圾;父母有没有将一些喜好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情况;自己有没有将不喜欢做的事情要求父母替自己完成的情况。反思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结合这篇课文的学习谈一谈改善自身问题的方法。当然,最终由教师来进行总结,将学生的思想认识再提升一个认知高度。引导学生在做事之前先进行换位思考,要求他人做的事情,要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想象、揣度他人的心情,培养学生“推己及人”的思考理念。
另外,还可结合学生的情感经历。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结合小刚案例,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哥们义气”而帮助同学朋友隐瞒错误,有没有因为朋友关系而一再容忍其不良行为,而没有及时制止,尽到朋友的责任。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帮助过他人,比如为老人让座,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等等。通过行为反思,使学生认识到“授人玫瑰”的真正含义。
尽管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实践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但不能脱离教材,脱离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出发点,以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使之回归课堂,回归教材。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情感体验对于初中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学生在情感触动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不仅达到了净化心灵的效果,还使学生主动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提升道德观念,达到了润泽心灵、塑造人格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体验;感悟;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0-053-1一、体验——触动情感
体验分为亲身体验和亲心体验,亲身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而亲心体验则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政治课的趣味性,使枯燥的思想政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道德概念变得形象生动,以吸引学生的关注。
在《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篇课文中,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体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可在课前导学中讲授这句话的出处、寓意,以孔子教育学生的小故事作为开篇,为整个教学活动提升理论高度。
教材中所列举的“生活在线”案例,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实践体验主题。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前,先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一次“文明行”活动,以清理校园垃圾为出发点,从清理垃圾到引导他人将垃圾扔进垃圾筒里。尽管是一次简单的公益活动,但学生先收获了规范自身道德行为的亲身体验,进而又收获了影响、引导他人道德行为的心灵塑造体验,从身心两方面实现了情感触动。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便于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不免回忆起自己捡垃圾时的感受,使其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真谛;在回忆自己如何引导他人不扔垃圾时,又体会到了“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意义,从身、心两方面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感悟——净化心灵
体验是为了有所感悟。学生在身心体验的过程中,触动了内心情感,而情感的深化则是唤醒心灵的感知,也就是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可见,感悟是在体验的基础上,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层次,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提升了理论认知的高度。
在《授人玫瑰,手留手香》这篇课文中,教学的另一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观,是在“管好自己”的基础上“帮助别人”的道德理念升华。在这一环节中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爱的传递”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中体会“爱”的真谛,并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即你认为陈红得救的原因是什么?可引导学生从医疗技术、医生的责任心、社会人士的爱心方面来谈,着重谈一谈台北青年捐献骨髓这一事件对自己的启迪。通过课堂交流,使学生体会到传播爱心、为他人奉献也是一次心灵净化的过程,在付出爱心的同时也升华了个人的情感。
当然,帮助他人是要有原则的,不能忽略道德标准和法律,没有站在道德原则基础上的帮助,往往会害人害己。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另一案例“小刚该怎么办”,引导学生结合道德与法律两方面为小刚出谋划策。小刚是该为朋友“两肋插刀”、窝藏朋友,还是该劝朋友主动承认错误呢?这一问题的讨论旨在引导学生认清“爱人”需要站在道德标准和法律的原则上,忽视法律的“哥们义气”不仅毫无用处,还终将害人害己。
三、反思——道德升华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思。反思是知识内化的重要环节,而反思后将知识形成个人的道德标准,则是知识外显的重要步骤。可见,反思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体现。
怎样引导学生反思呢?结合自身生活情境是必不可少的。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是否乱扔过垃圾;父母有没有将一些喜好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情况;自己有没有将不喜欢做的事情要求父母替自己完成的情况。反思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结合这篇课文的学习谈一谈改善自身问题的方法。当然,最终由教师来进行总结,将学生的思想认识再提升一个认知高度。引导学生在做事之前先进行换位思考,要求他人做的事情,要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想象、揣度他人的心情,培养学生“推己及人”的思考理念。
另外,还可结合学生的情感经历。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结合小刚案例,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哥们义气”而帮助同学朋友隐瞒错误,有没有因为朋友关系而一再容忍其不良行为,而没有及时制止,尽到朋友的责任。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帮助过他人,比如为老人让座,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等等。通过行为反思,使学生认识到“授人玫瑰”的真正含义。
尽管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实践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但不能脱离教材,脱离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出发点,以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使之回归课堂,回归教材。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情感体验对于初中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学生在情感触动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不仅达到了净化心灵的效果,还使学生主动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提升道德观念,达到了润泽心灵、塑造人格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