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石码“三番薯”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ho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老石码经济相对繁华。很多新鲜事物都来自于国外引进的泊来品。这些泊来品不管是吃的还是用的,人们习惯在名字的前面带个番字。比如火柴叫番仔火,煤油叫番仔油,饼干叫番仔饼。而最早的地瓜品种则是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儒商陈振龙从吕宋引进的,后经林则徐在福州等地推广种植。闽南人把这种薯类植物称之为“番薯”。饥荒年代,番薯功不可没。闽南人对“番薯”有着特殊的情感,甚至惯用于人名。也许,“番薯”这样的名字真的可以赐给人特别的天乙宿命。在远去的岁月中,曾经在老石码叱咤风云的三个富商巨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俗称叫“番薯”。他们就是本文的三个名角,号称石码“三番薯”的蓝番薯、钱番薯、徐番薯。
  我们先说蓝番薯,前辈们都知道,他就是曾经的富商,老石码人眼中的“土皇帝”蓝汝汉。蓝汝汉,又名蓝庭金,俗名蓝番薯(1869~1928),龙海港尾隆教人。曾经寄居在乌礁洲浒茂城内。早期在石码经营“民麟”土烟店,产品主要销往台湾。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了创办佛堂,蓝汝汉特意从台湾引进日本和尚,辗转来到石码。蓝汝汉成立佛教教会并自任会长。民国四年(1915),开设茂川船务行和茂兴、茂顺、三闽鱼行,生意触及多个领域,包揽进出口贸易和水产市场。他独具慧眼,遍地生财。开设赌场、娼馆、鸦片馆,承包厘全局,包揽全镇17种苛捐杂税,俨然就是一个地方税务机构。不难看出,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有敏锐的嗅觉,善于抓住商机和市场。他四海结交,八面春风。蓝汝汉颇有些像孟尝君,他的朋友没有三六九等的界限,生冷不忌,水陆俱陈,社交范围从日本人到地方军阀、官僚,乃至土豪劣绅、地痞流氓。他也豢养打手。他的权势在当时的石码真可谓一手遮天。
  后来,他还组建石码商会,并自任会长。当上商会会长后,蓝汝汉确实也为石码的发展做了一些实事。首先,对于老城区的分布和建设规划他是费尽心思的。他找来当时的一些专家,精心策划,借鉴国外的建筑风格和理念,对石码老城区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规划和改造。民国八至十年(1919),为了让拆迁顺利进行,蓝汝汉伙同军阀洪兆麟,借势强制拆迁。据说,他的拐杖一比划,就是一条街的建设规划。该拆的全拆,该建的全建,你只能照他的意思去办。慑于其威力,百姓有怨言也不敢吭声。不服也得服!当然,拆迁的同时,他也不忘搭上顺风车,在新行街大肆兴建自家的楼院。从那时候起,一座美轮美奂的石码古城诞生了。这个不足五平方公里的小镇,举目都是崭新的红砖骑楼,东方的红,南欧的灰,红砖、红瓦、红廊柱,既有南洋的格调,又有闽南的元素,这种中西合璧,绝无仅有的建筑风格,在石码形成了全城的规模和建筑体系。
  因为暴富且独霸一方,蓝汝汉平时的一些所作所为曾经激起公愤,甚至引发群众反抗。北伐期间,当时的农会在国民党左派的支持下,组织力量控告蓝汝汉,并清查蓝汝汉非法所得,闻到风声的蓝汝汉逃往鼓浪屿。结果只抓到其子蓝步青,当即押送漳州驻军廖鸣欧团部。此举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和支持,但廖鸣欧私下接受蓝家贿赂,偷偷放走蓝步青,从而激起了更大的民愤,并酿成大规模的“倒蓝反廖”运动。
  蓝汝汉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恶霸,但也有人说他是绅士。特殊的时代,是非功过已成云烟。但蓝汝汉给石码留下的市政建设——独特的骑楼建筑体系,让石码小城增添了一份厚重。骑楼特有的长廊贯通成排,为我们出行提供了无限的便利。行人逛街时,既可躲避风雨烈日,又可一边悠闲散步,一边从容地看货购物。你不得不佩服蓝汝汉独到的眼光,在一百多年前,他就那么有规划地将二横二纵的主干道,把石码巧妙地区分为上码、中码和下码。街中有巷,巷中有埕,埕中有厝。整个排列错落有致。我们更佩服他非凡的远见,在早期的拆迁改造中,他已经超前地植入了下水道建设的理念,同时堆砌江堤驳岸、码头,一系列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时至今日,全城依然还在使用他当年埋下的下水道。排水沟背靠西南(紫云山)、面向东北(九龙江)、西北面又要承受石码镇周边的山峰泻流,因为有这套完善的排水设施,才解决了石码镇防洪防淓的特大问题。也就是说石码镇从那个時候起,没有了洪、涝的忧患,因为在恶劣的水灾到来之时,石码的排水系统就会随同潮落时分而退尽。
  与蓝番薯齐名并提的还有钱番薯。钱番薯真名钱甚德,生于1875年,卒于1951年,紫泥城内钱厝人。民国初期,在石码十六间自营“春发栈”纸箔作坊。民国二十七年(1938),钱番薯瞄准厦门这个贸易黄金地段,在厦门设立纸箔工场,同时还创办了“振茂”进出口商行,经营纸箔出口业务。产品畅销南洋、香港、台湾等地。民国三十五年(1946),在香港开设合盛行有限公司,经营纸箔、纱布等进出口业务。事业如日中天。钱甚德育有三子:钱丰盛、钱永盛、钱长盛。钱甚德平素乐善好施,发达显赫的他从来都不忘回报社会,主要表现为“施药、施棺、施赈”等善举,并设立基金会,长期资助孤寡老人。1948年解放前夕,钱甚德跑到香港。留在内地的生意交给长子钱丰盛经营。举家移居香港后,钱丰盛把石码的产业交由他的堂弟钱大知打理。钱大知一直是钱家的忠实管家,他感恩于叔叔钱甚德的栽培,把钱家留在内地的产业打理得有声有色。钱家一直把慈善当成家风传承,每月都会从经营收入中抽取部分资金作为慈善款项。为帮助家乡的孤寡老人安享晚年,钱丰盛决定在石码创建社会福利院。1987年,钱丰盛向当地民政局捐出一批价值30万的童装,后经民政局折价卖掉,折合人民币27万多,(不够部分由政府承担)建造了龙海首家社会福利院。福利院占地5亩,最先收入27个孤寡老人,除负责这些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外,每月还给每位老人分發20元的生活费,让这些孤寡老人从此生活无忧。2016年,钱番薯的孙子从外地再次来到石码,专程前往福利院看望并资助这里的孤寡老人。几代人的慈善爱心接力被传为佳话,民众对钱氏家族普济众生的行为一直赞赏有加。   似乎,叫番薯的人都不简单。除了上面介绍的两位商人,与他们相提并论,号称“石码三番薯”之一的是武艺高强的民间艺人徐番薯。徐番薯的武学受教于龙海青山岩和尚,属南少林第十七代传人,是老石码难得的一位内外兼修的武术高手。对于武术中的功架、功力以及骨伤科他都有很深的造诣。龙海一带传承至今的青山岩“罗汉拳”、“大马拳”“绞棰”“铁沙掌”等法,都出自他和他的同门授徒所教。徐番薯的一家可谓是习武世家。女儿“徐水贞”同样有着深厚的武术功底,棍、刀、剑法皆为拔萃。徐水贞曾经是石码卫生院很有名气的骨科医生,所用的膏药皆是由她的独家秘方自制而成。
  徐番薯的儿子徐莲蒲,修得父亲的全部武学真传,臂力过人,曾获国家级举重奖项,成为南少林青山岩第十八代传人。然而他留给世人最大的影响力是他为中国排球所作出的贡献。关于他的事迹也许我们这一代人都了解甚少,但我相信,原中国女排的主教练陈忠和大家一定不会陌生。陈忠和曾经这样说:“在我中学时代以及进专业队之前,有两位德高望重的教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一位教练就是徐莲蒲,他曾是中国第一代国手,其大轮臂扣球手法堪称国内一绝。”陈导念念不忘的正是我们石码著名的“徐番薯”之子徐莲蒲。
  徐莲蒲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作为武术界名门之子的他,怎么也没想到有朝一日他会弃武改练排球。改行前他是一名年轻的武术馆长,远近闻名的拳头师。也许,命中注定的事你根本无法改变。一个偶然的机会,徐莲蒲结识了排球教练柯登科,这个偶遇改变了他的一生,从此与排球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排球还处于真空阶段,少有人练。改行入道的徐莲蒲勤学苦练,在扣球技术上融合了武术中的弹跳、发力和运气,创造了独具一格的“力量排球”。很快地他在排球界盛名远扬。他以“握拳式”的手法 ,扣出的球势大力沉,令人胆寒。新中国成立后,徐莲蒲一路从龙海队打到华东队,一直到国家队。他曾在国际比赛中,用扣球把对方拦网队员的手掌虎口砸裂,“莲蒲师”的美名传遍国内外排球界,但徐莲蒲为人低调,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国手”的派头。荣升教练的他,训练队员自有一套。他善于抓住队员的特长,因人施教,从不千篇一律。中国排球发展至今,有他洒下的一份汗水,军功章里有他立下的一份功劳。这个从武术世家中走出的“莲蒲师”,与其父亲徐番薯相比,的确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番薯这个名字,貌似有点俗,但深得石码人喜爱。石码小镇叫番薯的人无数。除了蓝番薯,钱番薯,徐番薯这些名杰,老石碼还有番薯埕,番薯小学。下笔至此,我想小石码是否该多个昵称,叫“番薯镇”如何……
其他文献
人不论漂泊到哪里,总有回望故乡的时候。  故乡,老家。老家有老屋。  我的老家在高高的松毛岭下。那座老屋,我生于斯长于斯。  实际上,我降生时并不在老屋里,是在父亲出门教书的住处,那是一座庵堂。怀着身孕的母亲去乡里参加一个会,夜宿父亲的学校,当晚生下了我。两三天后,母亲抱我转回老家。父母给我起了个乳名“移民”,以作纪念。  老屋是父母盖的。那时正“土改”,父母亲从小自然村“葫芦窠”爷爷奶奶那里的大
期刊
漳州110是漳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直属大队的简称,其前身是成立于1986年10月的漳州市公安局芗城分局治安巡逻中队。  这是一支承载着荣光与使命的民警队伍;这是全国公安系统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1990年,他们在全国首创110报警服务台和快速反应机制,开启维护治安与服务群众并重之先河。1996年8月27日,公安部在漳州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其先进经验;1996年8月29日,公安部做出关于向福建省漳州1
期刊
周末,把娃放在小电驴前面,背个妈咪包到菜市场为老娘挑选食材煲汤,走进菜市场。  一幅浓墨重彩的生活水粉  柴米油盐酱醋茶,活色生香,五味杂陈,吃喝的桩桩件件都能在菜场里解决掉。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菜摊的泥土味,鱼档的鱼腥味,摊贩王婆卖瓜,大叔刀起刀落,交织出生活最本真、最琐碎的模样,如此的具体、鲜明和生动,有一股子热气腾腾的生机在流动。  难怪汪曾祺说“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
期刊
2018年12月4日,对于陈少华来说是一个值得回忆的日子。这个夜晚,由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的“CCTV2018年度法治人物评选及颁奖礼”在北京举行。十位年度法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漳州市龙文区人民法院党組成员、执行局局长陈少华荣膺其中。“一纸判决,那仅是个开端,正义抵达人心的路,难免磕磕绊绊。冲锋在矛盾的险滩,一边是法律如山,一边是人情冷暖,你揣在心里,掂了又掂……”颁奖词对
期刊
失败的时候,人们一般有两个标准答案:一个是顺其自然,不要强求;一个是随缘随缘,命中注定。很多人以此为慰,事情没办成,不遂己意,那便是缘分尚未到,自然未而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再等等,再看看,就是忘了再试试。  其实,真正的随缘不是随便,如同真正的顺其自然不是无为而治一样。  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我们从没想过去分析造成不顺的症结所在,不愿意去改变现状,毕竟改变比维持现状要付出更多。
期刊
1982年,我被分配到仙都税务所,报到那天,一早就坐上人挤人的客车,由于第一次坐车走山路加上三十公里的路程,半路上晕车呕吐使我像一条死泥鳅一般,软绵绵的,浑身无力。勉强背着一大捆棉被、草席,在我的身体后摆动,像一尾落荒的游鱼、更像乞讨人生的开始,下车后边走边问路才知道税务所的地址。那时候税收无人问津,群众纳税义务几乎为零,一听到税收就认为是旧社会的苛捐杂税,往往嗤之以鼻,恨不得躲得远远的。我站在税
期刊
早时在九龙江下游的龙海市流域,漂泊着十大渔船帮,各帮头的渔民,都是早时从岸上人沦落为水上人的。他们一代传承一代,连家带眷划着渔船长年漂泊水上,被称为“水上吉普赛人”,又称“疍民”。他们就像离开陆地断了根的水浮莲,常年在水上漂浮,导致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祖宗在哪里?  父辈的打鱼人属于西良渔船帮。父亲和叔、伯父们知道自己的先辈是从西良村鳌头社沦落为水上人的,但不知道是在哪一代哪一辈?他们知
期刊
时逢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2019年4月23日,由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水墨聚焦·大国智慧集体之美”画展开幕式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分别做了报道。此次展览共展出卢一心近年创作的精品力作108幅,题材均以葡萄为主。  4月29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北京开幕,而作为中国馆里的福建馆背景墙作品就是卢一心以“一带一路”为背景创作的巨幅国画《大国
期刊
观众朋友,大家好。上一讲,我们聊到林语堂是一个“边缘人”,他是两脚踏两种文化,不同的文化。那么,“边缘人”自然有他独特的思维方式,他要两种文化都了解,他的思维是怎么样的呢?林语堂自己说:“我相信我的头脑是西洋的产品。”他说头脑是西洋的产品,“而我的心却是中国的。”他是这么来处理两者的关系的:头脑是专门用来思考的——林语堂用他所受的西方教育养成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这就叫“西洋脑”;而他的心灵是用来
期刊
那年,像无数的求学者一样,一个娇憨的少女,在家人的陪同下,搭乘时速三十公里的长途汽车,历经三个半小时的颠簸,从近百公里的县城来到这座城市。  就读的母校当年称漳州师院,刚由漳州师专升级为本科院校。校园不大,楼房不多。高大轩敞的门,一条大道直通校区。道旁种着果树,开花时节,一串串黏着浓蜜的香甜小花,引来成群的蜜蜂嘤嘤盘旋。放假之际,果树上沉沉垂挂着一串串鹅黄粉绿的芒果,穿行树下,果香阵阵,却没人去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