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和想象的教育,是净化学生情感、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教育。蔡元培先生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曾经把美育与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并列为“五育”,叶圣陶先生也把培植学生的审美能力视为“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的目标”,这足以看出美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学生在随笔中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世界太丑陋了,没有信任,缺乏真情,只有虚伪……”难道我们的生活真如学生们所说的那样缺少真、善、美吗?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能发现这些真、善、美呢?作为语文老师,我陷入了沉思。罗曼·罗兰说过,“美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阅读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让学生的眼睛“美”起来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熏”。即用美文灌溉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章,吸收那些规范、生动、优美的语言,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与冲击,通过欣赏这些名家名篇熏染学生,为学生感受和体验美营造氛围,如果学生的思想感情长期在那些文质兼美的语言里受到熏陶、浸染,那么,这种美就会潜移默化地浸透,从而触发学生美的心弦,唤起他们对美的感受。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这样描写荷塘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荷叶,“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又写荷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笔下那弥望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闪电般的荷波,真是清新自然,如诗如画;那月光下的青雾,弯弯的杨柳,真是扑朔迷离,如烟如梦。作者之所以能把荷塘月色写得如此神奇空蒙,静谧清幽,除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外,最关键的是作者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如此大量反复地阅读欣赏名人名作,在赏析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受到熏染,感受到美,从而激发起内心的审美冲动。
  二是“导”。即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加以适当的引导,从而搭建起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充分调动其审美主动性的桥梁。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叶圣陶先生也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语文教育书简》)。这里的“机”就是学生阅读时的“愤”和“悱”,教师一定要有慧眼和慧脑,十分敏锐地抓住和把握好学生阅读时的这个“机”,在关键时刻用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把学生引进美的深处、绝处。王国维先生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人们赞美山之雄伟,海之磅礴,梅之孤傲,菊之高洁等,不仅在于赞扬,更在于咏怀。所以在阅读这些美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我们不能仅仅把物当作物来看待,而是要用我们的心灵与物进行对撞,赋予物以生命,使之具有生命的律动和灵性,那么流之于笔端的文字也就有了灵气与美感。教学时一定要从情感入手,把学生引入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感受。如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那么“清”、“静”、“悲凉”,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本人的思想、生活和创作,才能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何对北国之秋一往情深,“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去留住“这北国的秋天”了,“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为何在作者的眼中是如此之美了。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了大师们之所以能捕捉到美,是因为他们以独特的心理来观照物和景,而不仅仅是靠直观感受。等到学生有了理性的认识,自然就有了想去发现美、体验美的强烈冲动。
  三是“想”。即通过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个性转移到物象中,跨越广袤空间去神游名山大川的壮美,穿透时空隧道去聆听“高山流水”的清音,从而达到物我合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中说:“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怨的境界。” “以实为虚,化实为虚”,这就需要大脑的联想和想象。许多名家在写景状物时往往将想象和联想伴随其审美活动,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创造出了经久不衰的美的形象。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榆阴下的一潭”,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弄舟放歌寻梦的情形。作者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学生在对“金柳”、“艳影”、“青荇”、“云彩”的联想与想象中,情感进一步升华,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悟出更深层次的美,将前人从心灵流淌的生命清泉转化为滋养自我心灵的甘泉,将那些生命的感悟、那些生活的智慧消化成丰厚自己的修养,从而发现了“美”,找到了“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美激爱,以美启善,让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具有完美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刘凤岭著《文言文教学实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版。
  2.殷文华《美,无所不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12月第47页。
其他文献
傅玄虽为魏晋之际重要诗人,却往往为论者所忽视。傅玄的人格该如何定位?傅玄的诗歌成就究竟如何?他在建安到太康诗风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通过本文,笔者试图对以上问题作
傅玄、傅咸父子二人在晋代并为直臣,并有文名,可谓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在文本细读和审美领悟的基础上,对父子二人文学创作特点和风格的异同及其成因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评价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依据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采用有效的评价依据才能真正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语文教学的改革。那么该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设定评价依据呢?又该
<正>"人工智能改变了营销全部,未来,广告将不再只是广告,而成为消费者需要获取的资讯。""BEHEMOTH"是腾信创新最具人工智能的大数据系统。以其庞大的数据为基础,将大数据与人
中国古代强调写作有“经国”、“济世”、“载道”的功能。也有人认为写作就是抒发自我,而现代科学的语文观念认为。文章是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文化交际物,它传递信息,沟通人类社会的联系。写作交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形式,那么如何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书面交际能力呢?    一、建立良好的写作动机    中学生学习写作,首先要做到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我们从正面与反面看,便可知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
<正> 列宁早在几十年前就对自然科学工作者指出:“任何自然科学,任何唯物主义,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哲学论据,是无法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复辟坚持斗争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重要的教育观念,《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第一点中就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要求,要求教师珍视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兴致盎然地学习语文。可见,语文教学中激发兴趣是多么重要。在具体教学中,我常常从下列三个方面进行激趣。    一、引语导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