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读者通过对书面文字的感知获得信息,让这些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从而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并抽象出它的中心要点、结构层次以及表达方式上的与众不同之处等过程。其实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式的,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它无法速成,来不得急功近利,非得长时间下苦功夫不可。那么,这“苦功”是什么?我认为最关键的就只有一条:增加阅读量。
【关键词】“润物细无声”式 增加阅读量 剪报文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122-02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都知道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我们也一直在向这方面努力探索着。但是想找到能取得效果的妙方,却往往是踏破铁鞋也难觅。本人在工作之余时常和同行们谈论这个问题,我们普遍感觉到,尽管有不少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目前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仍很差,尤其是写作水平普遍很低。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浅谈几点。
一、学生阅读量小的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读者通过对书面文字的感知获得信息,让这些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从而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并抽象出它的中心要点、结构层次及表达方式上的与众不同之处等的过程。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不可能具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评价鉴赏、选择吸收及质疑求异等能力,更谈不上写作能力了。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是广泛阅读的重要性,以及“读书”与“下笔”(写作)的关系。古今中外,没有一位优秀作家是不读书的。
再来看我们的学生的阅读量。或者可以这样大胆地断言: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除了语文课本,基本上是不看报纸和其他课外书的。这其中的原因也很复杂,有的是因为作业繁重,疲于应付,无暇再去读报;有的是因为家庭或学校藏书贫乏,无书可读;有的则是因为没有体会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为与测验考试关系不大,不想浪费时间等。
如果说,认真学好初中六册课本的全部课文,那也应该获得一定的阅读量,但我们可以算一下,漫长的一个学期,我们的中学生,就学习六个单元三十篇文章,即使篇篇都是可读“百遍”的精品,也显得太少,更何况,我们现在课本中所选的课文,没有几篇是学生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的。
我们老师,常常耐心地给学生们讲解各种作文方法,呕心沥血地为他们批改作文,而学生们的作文却写的很差。其实,我们忽视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无法写出好文章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式的,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它无法速成,来不得急功近利,非得长时间下苦功夫不可。
二、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做法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如果仅仅是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些什么,应该读多少,我认为是很难落实的,更难以持久。而利用剪报文章作为阅读材料,倒是可操作、能坚持、有成效的一种做法。
1.可操作
先说“可操作”,这是最重要的前提。目前,我们发行的报纸很多,优秀的篇章几乎每天都有,内容包括时事、文学、经济、体育、娱乐等。体裁涉及记叙、议论、说明等多种。这些文章贴近生活,反映现实,最容易引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对于报纸,我们往往是看后即扔,殊不可惜。只要我们不时抽点时间,拿把剪刀,在那些准备扔掉的报纸上剪下你精心挑选的文章,日渐一日,积少成多,很快就可以获得一批剪报文章,这应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做得到的事情。
手头上掌握一批剪报文章,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呢?在此,我谈谈我们在上学期的尝试。上学期,正是中考复习最紧张的阶段,每一节课都十分宝贵。我觉得,不管复习有多紧张,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也不能少,中考不是着重考阅读和写作吗?那么,我每周都安排一节读报课,把我平时收集到的剪报文章数百篇提供给学生自由阅读,读罢交换,可抄可议。这些文章,大多为社会短评和思想短评,如《关注观留守学生》、《西红柿:生吃还是熟吃?》、《发泡餐盒何时退出北京》等;也有优美的游记,如《观海听涛》、《故宫多处宫殿首次开放》等;有人物特写,如《杜聿明:昆仑关大捷的指挥官》、《痛悼薛暮桥老师》等;有体育评论,如《娱乐足球“忽悠”开始》、《皇马无罪》等。此外,还有一些是影视评鉴、影人艺德、德甲战况、讽刺漫画等。总之,经过精心挑选,有益无害者皆囊括其中。这些好文章,有的可模仿,有的宜借鉴,有的供收集,有的可博一笑。如此内容丰富的文章荟萃,学生们岂会不动心、不争着阅读?
每次阅读课我从不给学生限制和要求(如阅读之后模仿写作或写一篇读后感之类),我认为阅读应该是在一种平和的、没有压力的心境下进行的,如果心头背负着一个沉重负担去阅读,会大大减弱学生的阅读兴趣。既让学生们去阅读,又提出一些“难堪”的要求,学生们会认为你“心怀不轨”,反而会产生一种抗拒、不合作的情绪。因此,我采取老子“无为而治”的做法,把“速成”的幻想丢掉,让知识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渗入到学生们的心里!
当然,在同学们阅读的过程中,我并不是空闲的,相反我却非常忙。因为我经常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去,有的学生拿着看不懂的漫画向我请教;有的学生十分欣赏某篇散文想和老师共鸣;还有的学生指出某篇评论的观点偏激等。这时,我会产生莫名的兴奋,因为我感到同学们不仅认真地阅读,而且在思考、在分析、在鉴赏,这是我们平时在课堂上不一定能达到的。
2.能坚持
“能坚持”,就是说这种做法可以长期坚持,而其他的某些做法,往往只能是暂时性的或阶段性的。道理很简单,日子天天过,报纸天天有,报上的好文章层出不穷,你不用担心手上的剪报“老化”过时,即使旧文再读也可读出新意。如果我们从初一年级开始进行这一尝试,到了初三毕业,三年时间,可以读到多少篇课外文章?如果一个学期读一百篇,三年就是六百篇,而我们的课文,三年仅一百八十篇左右!
3.有成效
说到“有成效”,由于我们进行尝试的时间不长,过程也不够严密,要想大谈特谈成效还为时尚早,但是试想,这几百篇文章所渗透着的知识和信息,在中考前夕“润物细无声”的进入了学生们的头脑之中,怎能不发挥一定的作用?其实,更大的收获远不只于此,如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养成了喜欢看报、经常阅读的习惯,对他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想恐怕不是我在这里用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关键词】“润物细无声”式 增加阅读量 剪报文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122-02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都知道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我们也一直在向这方面努力探索着。但是想找到能取得效果的妙方,却往往是踏破铁鞋也难觅。本人在工作之余时常和同行们谈论这个问题,我们普遍感觉到,尽管有不少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目前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仍很差,尤其是写作水平普遍很低。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浅谈几点。
一、学生阅读量小的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读者通过对书面文字的感知获得信息,让这些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从而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并抽象出它的中心要点、结构层次及表达方式上的与众不同之处等的过程。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不可能具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评价鉴赏、选择吸收及质疑求异等能力,更谈不上写作能力了。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是广泛阅读的重要性,以及“读书”与“下笔”(写作)的关系。古今中外,没有一位优秀作家是不读书的。
再来看我们的学生的阅读量。或者可以这样大胆地断言: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除了语文课本,基本上是不看报纸和其他课外书的。这其中的原因也很复杂,有的是因为作业繁重,疲于应付,无暇再去读报;有的是因为家庭或学校藏书贫乏,无书可读;有的则是因为没有体会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为与测验考试关系不大,不想浪费时间等。
如果说,认真学好初中六册课本的全部课文,那也应该获得一定的阅读量,但我们可以算一下,漫长的一个学期,我们的中学生,就学习六个单元三十篇文章,即使篇篇都是可读“百遍”的精品,也显得太少,更何况,我们现在课本中所选的课文,没有几篇是学生爱不释手、百读不厌的。
我们老师,常常耐心地给学生们讲解各种作文方法,呕心沥血地为他们批改作文,而学生们的作文却写的很差。其实,我们忽视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无法写出好文章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潜移默化式的,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它无法速成,来不得急功近利,非得长时间下苦功夫不可。
二、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做法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如果仅仅是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些什么,应该读多少,我认为是很难落实的,更难以持久。而利用剪报文章作为阅读材料,倒是可操作、能坚持、有成效的一种做法。
1.可操作
先说“可操作”,这是最重要的前提。目前,我们发行的报纸很多,优秀的篇章几乎每天都有,内容包括时事、文学、经济、体育、娱乐等。体裁涉及记叙、议论、说明等多种。这些文章贴近生活,反映现实,最容易引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对于报纸,我们往往是看后即扔,殊不可惜。只要我们不时抽点时间,拿把剪刀,在那些准备扔掉的报纸上剪下你精心挑选的文章,日渐一日,积少成多,很快就可以获得一批剪报文章,这应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做得到的事情。
手头上掌握一批剪报文章,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呢?在此,我谈谈我们在上学期的尝试。上学期,正是中考复习最紧张的阶段,每一节课都十分宝贵。我觉得,不管复习有多紧张,课外阅读这一环节也不能少,中考不是着重考阅读和写作吗?那么,我每周都安排一节读报课,把我平时收集到的剪报文章数百篇提供给学生自由阅读,读罢交换,可抄可议。这些文章,大多为社会短评和思想短评,如《关注观留守学生》、《西红柿:生吃还是熟吃?》、《发泡餐盒何时退出北京》等;也有优美的游记,如《观海听涛》、《故宫多处宫殿首次开放》等;有人物特写,如《杜聿明:昆仑关大捷的指挥官》、《痛悼薛暮桥老师》等;有体育评论,如《娱乐足球“忽悠”开始》、《皇马无罪》等。此外,还有一些是影视评鉴、影人艺德、德甲战况、讽刺漫画等。总之,经过精心挑选,有益无害者皆囊括其中。这些好文章,有的可模仿,有的宜借鉴,有的供收集,有的可博一笑。如此内容丰富的文章荟萃,学生们岂会不动心、不争着阅读?
每次阅读课我从不给学生限制和要求(如阅读之后模仿写作或写一篇读后感之类),我认为阅读应该是在一种平和的、没有压力的心境下进行的,如果心头背负着一个沉重负担去阅读,会大大减弱学生的阅读兴趣。既让学生们去阅读,又提出一些“难堪”的要求,学生们会认为你“心怀不轨”,反而会产生一种抗拒、不合作的情绪。因此,我采取老子“无为而治”的做法,把“速成”的幻想丢掉,让知识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渗入到学生们的心里!
当然,在同学们阅读的过程中,我并不是空闲的,相反我却非常忙。因为我经常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去,有的学生拿着看不懂的漫画向我请教;有的学生十分欣赏某篇散文想和老师共鸣;还有的学生指出某篇评论的观点偏激等。这时,我会产生莫名的兴奋,因为我感到同学们不仅认真地阅读,而且在思考、在分析、在鉴赏,这是我们平时在课堂上不一定能达到的。
2.能坚持
“能坚持”,就是说这种做法可以长期坚持,而其他的某些做法,往往只能是暂时性的或阶段性的。道理很简单,日子天天过,报纸天天有,报上的好文章层出不穷,你不用担心手上的剪报“老化”过时,即使旧文再读也可读出新意。如果我们从初一年级开始进行这一尝试,到了初三毕业,三年时间,可以读到多少篇课外文章?如果一个学期读一百篇,三年就是六百篇,而我们的课文,三年仅一百八十篇左右!
3.有成效
说到“有成效”,由于我们进行尝试的时间不长,过程也不够严密,要想大谈特谈成效还为时尚早,但是试想,这几百篇文章所渗透着的知识和信息,在中考前夕“润物细无声”的进入了学生们的头脑之中,怎能不发挥一定的作用?其实,更大的收获远不只于此,如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养成了喜欢看报、经常阅读的习惯,对他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想恐怕不是我在这里用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