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文化、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时代也对高校体育社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文章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对高校体育院系大学生、高校体育特招生两种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研究与对比分析,寻找抑制我国高校社会体育社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瓶颈,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建构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培养模式 高校体育院系 高校体育特招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09-03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on sports. But the society puts forward high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 requirements on sports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technology,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paper gives an example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do research 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College Sports University Student and Special Admission College Sports, also gives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paper finds the way to inhibit bottleneck of Social Sports Training Mode development, and makes suggestions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give some references in constructing our social physical education on the Training Model.
【Key words】Training model University sports departments College Sports Special Enrollment
一、引 言
所谓模式,即“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1]“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社会体育人才过程的相对稳定的结构。[2]从理论意义上讲,它为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构建一个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一种人才培养形式。在实践意义方面,按照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能够培养出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化、社会化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山东省作为一个体育大省,有着自己独特的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情的渗透,其不足之处也有所显现。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高校体育院系大学生、高校体育特招生两种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并以山东体育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典型进行了分析。
2.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与访谈法。本文实地考察了山东体育大学及曲阜师范大学,并访问了负责体育人才培养的教练员和在校高水平运动员。
(2)问卷调查法。本文随机抽取了100名曲阜师范大学体育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8份,有效问卷率为93%。
(3)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关于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著作以及研究成果。
三、结果与分析
1.对高校体育院系大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1)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和山东体育大学(体育特招生除外)招生现状。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和山东体育大学(体育特招生除外)多数招收的是二线运动员。由于基础文化课薄弱、竞技水平适中,这类运动员既没有被普通高校录取,也没有被体育训练基地选中,所以他们转而去考对口的体育学院。由于体育院系在录取考生时除参考其高考文化成绩外,还要测试他们的体育成绩,因此此类运动员与其他普通考生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训练基地的专业运动员比较而言,体育院系学生的知识学习更为丰富、更为系统,这也使得他们在将来就业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2)体育院系大学生培养模式中的就业意向。我们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在对山东体育大学运动员(体育特招生除外)就业意向进行调查研究。在93份有效问卷中,填写问卷的大三学生为32人,大四学生为61人。我们所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大四学生,这是因为他们很快就要面临继续深造还是就业的选择,而且他们的就业意向更为明确。对于毕业后的打算,67.13%的学生选择就业,18.65%的学生打算继续在本专业深造,10.12%的人打算转投其它专业深造,其他的4.1%表示还没有明确的就业意向。(如图1所示)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当问到自己的体育经历是否会对以后找工作有帮助时,纷纷表示会有所帮助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我国体育事业形成工作岗位少、待遇低的现象,这些都促使一部分体育院系的运动员选择去其他行业工作。[3]
2.对普通高校体育特招生的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特招生的招生与培养情况。我国多层次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就是在普通高校招收体育特长生,组建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主要有三部分来源:一是不需要参加高考,学校自行录取,这部分学生占录取名额的20%,有资格享受这一待遇的前提条件是该学生的竞技水平达到国家一级或健将级;二是竞技水平较高的国家二级或一级运动员,他们仍需参加全国高考,并且高考成绩达到当地二本录取线的60%,这部分名额占录取总数的30%;三是有一定运动技能的运动员并且高考分数也达到当地二本分数线,这类学生占到录取总数的50%。
本文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对普通高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高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立足于两个要素:一是将学生培养成综合性人才;二是提高体育特长生的运动水平,为学校争得荣誉。[4]基于这两方面的因素,并为了弥补运动员入校时基础文化薄弱的问题,曲阜师范大学统一将他们分配到各个专业中(以文科为主)。而且在宿舍分配方面,让普通大学生和体育特招生一起生活,有了他们的帮助,即便是文化基础薄弱,只要自身努力还是有能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从专项竞技能力的培养上看,曲阜师范大学的高水平训练队是按专项划分的,而各专项不再进一步对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基于上述第二方面的要素考虑,高水平运动员主要从事个人专项竞技项目,教练员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训练强度更大了。训练活动一般安排在运动员的课余时间,通常为周一、周二、周四和周五下午进行。在学生下午有课的情况下,可以临时延迟训练时间,或把学生训练的时间排在上午没有课的时候,这也是为避免影响学生正常的上课学习。由此可见,曲阜师范大学不是以牺牲运动员的前途来换取学校的荣誉,而是把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
3.两种模式之比较
尽管高等体育院系和高校体育特招生两种体育社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为社会服务,但其中的差异却大相径庭。为了更加清晰的表述,我们对它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比较。(见图2)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两种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出,在体育院系这种模式中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和较强的师资队伍,能够为运动员的学习提供时间上的保证,从而使运动员可以更好地学习,为将来从事与体育相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体育院系作为专业性的院系,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比如专业较单一,课程的选择也往往局限于体育范围,从根本上使运动员的就业受到了限制。从而抑制了高校对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成为阻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普通高校特招生的模式弥补了这一缺陷,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社会的需求,运动员可以选择要学习的课程。这种模式有利于调动运动员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其将来的就业。但同时也要避免运动员只盲目的追求掌握知识面而对其缺乏深度纵向的研究。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探索“教体结合”新途径
教育,是为了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也是由相应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决定的。[5]体育,是培养人、完善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或过程,它不仅是指进行身体锻炼,而且还涉及到通过身体锻炼而对人进行教育。[6]体育和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简言之即教育是体育的母体,体育的形成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脱离了教育这个母体的体育就如同脱离了水的鱼,虽然有其喘息的机会,但却缺乏长期生存的环境。“教体结合”就是要在符合人正常生存发展的前提下,从事体育事业活动。这一前提是保证人能更好的修身养性,以便将来走向职业岗位时,不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且还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
2.加快“复合型”体育社会人才的培养
“高素质、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这是“复合型”体育人才必须具备的四项基本素质。据新华网调查显示:我国教育学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平均就业率,教育学科内部各个专业之间的就业差异也很大,其中仅有60%的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剩余的40%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这主要集中在与体育、艺术等相关的专业。在全国200多所高等院校中,体育院校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32.48%,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就业率的一半,排名一直徘徊在各类院校的末位。[7]这种反差表明,我们现在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没有依据市场需求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积极的向“复合型”体育社会人才这个方向开发,从而提高就业率,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3.注重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开发
当今各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把大力培养各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类创新型人才作为一个大的潮流趋势,培养富有创新型的人才成功与否是检验教育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面对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我国高校体育社会人才的培养战略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把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建设放在首位。
创新型人才必须拥有一定的素质做基础,作为体育人才,除了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基本体能外还必须具有宽广的文化底蕴。[8]同时,合理的组合方法和科学的育人方法相融合才能促使人才快速有效地发展。这就需要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控制和化解不利因素,精心策划,谨慎“施工”,才能实现培养目标。
五、结束语
通过以高校体育院系大学生、高校体育特招生两种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发现尽管我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虽有成就,但还不够完备。为此,在运用培养模式时,还必须重视教体结合,加快“复合型”、“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相信我国在不远的将来终会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894
2 刘 勇等.体育社会培养模式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2(3):266~267
3 孙怡华、季 浏.上海市青年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3):141~143
4 甄子会.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1):109~112
5 张瑞璠.中国教育哲学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 鲍冠文.体育概论(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 刘 毅、孙思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80):31~35
8 陈 晴、周传志.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17~1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培养模式 高校体育院系 高校体育特招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09-03
【Abstract】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on sports. But the society puts forward high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 requirements on sports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technology,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paper gives an example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do research 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College Sports University Student and Special Admission College Sports, also gives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paper finds the way to inhibit bottleneck of Social Sports Training Mode development, and makes suggestions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give some references in constructing our social physical education on the Training Model.
【Key words】Training model University sports departments College Sports Special Enrollment
一、引 言
所谓模式,即“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1]“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社会体育人才过程的相对稳定的结构。[2]从理论意义上讲,它为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构建一个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一种人才培养形式。在实践意义方面,按照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能够培养出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化、社会化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山东省作为一个体育大省,有着自己独特的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情的渗透,其不足之处也有所显现。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高校体育院系大学生、高校体育特招生两种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并以山东体育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典型进行了分析。
2.研究方法
(1)实地考察与访谈法。本文实地考察了山东体育大学及曲阜师范大学,并访问了负责体育人才培养的教练员和在校高水平运动员。
(2)问卷调查法。本文随机抽取了100名曲阜师范大学体育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8份,有效问卷率为93%。
(3)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关于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著作以及研究成果。
三、结果与分析
1.对高校体育院系大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
(1)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和山东体育大学(体育特招生除外)招生现状。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和山东体育大学(体育特招生除外)多数招收的是二线运动员。由于基础文化课薄弱、竞技水平适中,这类运动员既没有被普通高校录取,也没有被体育训练基地选中,所以他们转而去考对口的体育学院。由于体育院系在录取考生时除参考其高考文化成绩外,还要测试他们的体育成绩,因此此类运动员与其他普通考生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训练基地的专业运动员比较而言,体育院系学生的知识学习更为丰富、更为系统,这也使得他们在将来就业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2)体育院系大学生培养模式中的就业意向。我们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在对山东体育大学运动员(体育特招生除外)就业意向进行调查研究。在93份有效问卷中,填写问卷的大三学生为32人,大四学生为61人。我们所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大四学生,这是因为他们很快就要面临继续深造还是就业的选择,而且他们的就业意向更为明确。对于毕业后的打算,67.13%的学生选择就业,18.65%的学生打算继续在本专业深造,10.12%的人打算转投其它专业深造,其他的4.1%表示还没有明确的就业意向。(如图1所示)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当问到自己的体育经历是否会对以后找工作有帮助时,纷纷表示会有所帮助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我国体育事业形成工作岗位少、待遇低的现象,这些都促使一部分体育院系的运动员选择去其他行业工作。[3]
2.对普通高校体育特招生的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
普通高校体育特招生的招生与培养情况。我国多层次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就是在普通高校招收体育特长生,组建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主要有三部分来源:一是不需要参加高考,学校自行录取,这部分学生占录取名额的20%,有资格享受这一待遇的前提条件是该学生的竞技水平达到国家一级或健将级;二是竞技水平较高的国家二级或一级运动员,他们仍需参加全国高考,并且高考成绩达到当地二本录取线的60%,这部分名额占录取总数的30%;三是有一定运动技能的运动员并且高考分数也达到当地二本分数线,这类学生占到录取总数的50%。
本文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对普通高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高校体育特长生的培养立足于两个要素:一是将学生培养成综合性人才;二是提高体育特长生的运动水平,为学校争得荣誉。[4]基于这两方面的因素,并为了弥补运动员入校时基础文化薄弱的问题,曲阜师范大学统一将他们分配到各个专业中(以文科为主)。而且在宿舍分配方面,让普通大学生和体育特招生一起生活,有了他们的帮助,即便是文化基础薄弱,只要自身努力还是有能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从专项竞技能力的培养上看,曲阜师范大学的高水平训练队是按专项划分的,而各专项不再进一步对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基于上述第二方面的要素考虑,高水平运动员主要从事个人专项竞技项目,教练员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训练强度更大了。训练活动一般安排在运动员的课余时间,通常为周一、周二、周四和周五下午进行。在学生下午有课的情况下,可以临时延迟训练时间,或把学生训练的时间排在上午没有课的时候,这也是为避免影响学生正常的上课学习。由此可见,曲阜师范大学不是以牺牲运动员的前途来换取学校的荣誉,而是把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
3.两种模式之比较
尽管高等体育院系和高校体育特招生两种体育社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为社会服务,但其中的差异却大相径庭。为了更加清晰的表述,我们对它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比较。(见图2)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两种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出,在体育院系这种模式中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和较强的师资队伍,能够为运动员的学习提供时间上的保证,从而使运动员可以更好地学习,为将来从事与体育相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体育院系作为专业性的院系,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比如专业较单一,课程的选择也往往局限于体育范围,从根本上使运动员的就业受到了限制。从而抑制了高校对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成为阻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普通高校特招生的模式弥补了这一缺陷,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社会的需求,运动员可以选择要学习的课程。这种模式有利于调动运动员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其将来的就业。但同时也要避免运动员只盲目的追求掌握知识面而对其缺乏深度纵向的研究。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探索“教体结合”新途径
教育,是为了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也是由相应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决定的。[5]体育,是培养人、完善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或过程,它不仅是指进行身体锻炼,而且还涉及到通过身体锻炼而对人进行教育。[6]体育和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简言之即教育是体育的母体,体育的形成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脱离了教育这个母体的体育就如同脱离了水的鱼,虽然有其喘息的机会,但却缺乏长期生存的环境。“教体结合”就是要在符合人正常生存发展的前提下,从事体育事业活动。这一前提是保证人能更好的修身养性,以便将来走向职业岗位时,不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且还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
2.加快“复合型”体育社会人才的培养
“高素质、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这是“复合型”体育人才必须具备的四项基本素质。据新华网调查显示:我国教育学科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平均就业率,教育学科内部各个专业之间的就业差异也很大,其中仅有60%的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剩余的40%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这主要集中在与体育、艺术等相关的专业。在全国200多所高等院校中,体育院校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32.48%,不到同期大学生整体就业率的一半,排名一直徘徊在各类院校的末位。[7]这种反差表明,我们现在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没有依据市场需求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积极的向“复合型”体育社会人才这个方向开发,从而提高就业率,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3.注重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开发
当今各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把大力培养各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类创新型人才作为一个大的潮流趋势,培养富有创新型的人才成功与否是检验教育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面对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我国高校体育社会人才的培养战略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把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建设放在首位。
创新型人才必须拥有一定的素质做基础,作为体育人才,除了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基本体能外还必须具有宽广的文化底蕴。[8]同时,合理的组合方法和科学的育人方法相融合才能促使人才快速有效地发展。这就需要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控制和化解不利因素,精心策划,谨慎“施工”,才能实现培养目标。
五、结束语
通过以高校体育院系大学生、高校体育特招生两种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发现尽管我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虽有成就,但还不够完备。为此,在运用培养模式时,还必须重视教体结合,加快“复合型”、“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相信我国在不远的将来终会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894
2 刘 勇等.体育社会培养模式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2(3):266~267
3 孙怡华、季 浏.上海市青年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3):141~143
4 甄子会.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1):109~112
5 张瑞璠.中国教育哲学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 鲍冠文.体育概论(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 刘 毅、孙思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80):31~35
8 陈 晴、周传志.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17~1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