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留学生眼中的中国美食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ong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留学生食事
  文‖朱希祥
  我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对外汉语学院,接触较多的是各国留学生。我们学院被称为“小联合国”,每到课间休息,教室走廊便成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美妙世界。他们中除一般的学生外,还有一些是公司职员、老板和随先生来上海的太太。文化多元,经历各异。
  五年前,我们中国学生的饭厅基本是没有外国留学生来用餐的。大部分留学生都到外面的各种饭馆用餐,因为学校没有国外的快餐式特色饭菜。学校附近的一些商贩,不知从哪里搞来一些韩国和日本的饭菜,用盒饭卖给留学生。那时的中餐时分,经常可以看到日韩学生端着一次性使用的饭盒在教室或走廊、校园道路边简易用餐;欧美的一些学生则拿着面包、香肠、咖啡等,随意地坐在路边、草坪上、楼梯上解决午餐。我们觉得这样用餐有点不卫生、不文明,他们却表现得很自然,并乐此不疲。
  不久,因韩国学生数量增多,学校将中国学生的餐厅一分为二,二层辟为韩式料理,一层仍为中国学生餐厅。这时,留学生进中国学生餐厅的人数开始增多了,从原先零零落落的几位,发展到不间断地,甚至成小群地到中国学生的餐厅吃午饭。
  我在与他们吃饭时偶遇间问起他们的这一变化原因。他们说,原先以为中国饭菜不好吃,太贵、太咸、太油,不卫生、不干净,但真正尝试后,觉得不完全是这样的,我们爱吃的饭菜,他们也能接受了。一些菜肴和点心、面食还很好吃。这样大家口口相传、纷纷实践后,中国的学生餐厅自然就多了许多洋面孔。
  这学期我的学生中有一位韩国公司的老板,一到课间休息,他就拿出一些食物来补充。除了喝韩国的高丽参饮料外(他说是有9年以上根龄的高丽参制作的,一般我们外面买的是只有一两年根龄的低级参),他拿的最多的还是我国的山芋,他说,中国山芋太好吃了,百吃不厌,每次还要分几块给同学和我一起享用。
  
  上海的酸奶不酸
  臭豆腐不臭
  文‖美丽(保加利亚)
  你们喜欢吃酸奶吗?你吃过什么样的酸奶?你们知道酸奶是我的祖国保加利亚发明的吗?酸奶最初是由保加利亚人运用乳杆菌发酵而成的乳制品。作为一个保加利亚人,我热爱奶制品,对奶制品最有发言权。
  在上海卖的酸奶可说算不上酸奶,跟我们那儿的酸奶完全不一样。酸奶应该至少有一点点酸,口味也有点咸。有时候我们在酸奶中再加少许盐,为了让它更好喝。我觉得中国人吃的酸奶是不酸的,只是有奇怪的甜味道。
  在我们国家,我对奶制品很挑剔。除了酸奶,我特别喜欢吃干酪。但是在上海卖的干酪不适合我的口味,刚来中国时我吃不惯。在西方,中国的豆腐非常有名,大家都称它为“中国的干酪”。所以很多朋友劝我:“没有干酪的话,多吃豆腐吧!”可是在我眼中干酪和豆腐特别不同!我刚来中国的时候很不喜欢吃豆腐,而很想吃干酪。
  有一天回学校的留学生公寓时,我发现有一种味道非常难闻,让人受不了。原来这就是在上海有名的臭豆腐!后来我一到公寓门口就尽快跑进宿舍,心想:“如果臭豆腐的气味那么讨厌,它的味道肯定更令人讨厌!”
  两个月以后,我们的阅读课让我改变了对上海臭豆腐的想法。老师说臭豆腐闻起来很臭,但是吃起来很香。老师说不信你试着尝一下,我决定亲身体验体验。正好过几天就是我的生日,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了上海的朱家角玩。当时一个中国朋友告诉我上海的臭豆腐很有名,特别是朱家角的,非尝尝不可。我勉强同意了,尝了以后我才觉得:啊呀!原来臭豆腐真是好吃啊!不但不臭还很香!依我看,中国的豆腐类中,臭豆腐的口味和干酪最像。从此我喜欢起了臭豆腐。
  虽然我一开始来上海时,不少东西都吃不惯,但时间一长,我的口味就慢慢变化了,渐渐吃得惯在西方很有名的中国的豆腐了。说起酸奶——跟我学习,但说起中国的豆腐——要向上海人学习!
  
  方砂锅鸡粥
  文‖李明(韩国)
  我是韩国人,在中国生活是因为这里有我的事业。平时生活中,我除了要管理自己的公司外,还要利用其他时间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所以现在我不仅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我的另一个身份就是一名留学生。我很喜欢在中国生活,因为我非常喜欢中国的美食,中国菜肴有独特的审美标准,要求色、香、味俱全。
  经中国朋友的介绍,我去“方砂锅粥”吃饭,第一次点了鸡粥,觉得味道很鲜美,那种美味在于水米之间的那种胶状液体之中,在韩国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美味的粥。后来听说方砂锅粥是潮州粥,在上海开了好几年,口碑非常好,几乎每天都有很多人。他家的粥口味特别多,有田鸡、乌鸡、虾粥,还有清淡的一品粥,也可以自由搭配喜欢的食材入粥,而且全部都是现点现烧的,所以等的时间会比较长。方砂锅粥的做法和其他砂锅粥的做法差不多,但卖家肯定有自己的秘方。
  我喜欢中国,喜欢在中国工作和学习,也很喜欢中国的美食。我现在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能够吃遍中国的美食。
  
  小笼包,
  最好吃的点心
  文‖金小龙(芬兰)
  在我的国家芬兰,人们不习惯吃咸的点心。通常,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饭后甜点,经常跟咖啡一起吃。刚来中国的时候,我觉得中国点心跟中国菜一样的丰富,让我眼花缭乱。虽然在我的国家没有小笼包那样的点心,但是我发现小笼包非常合我的胃口,让我经常想要吃。以前上班时午饭的时间我跟同事们常常去一家面馆吃面等点心。那家面馆的小笼包很不错,所以我们在公司里谈午饭去哪吃的时候,同事们一问我:“小龙,吃小笼?”我的回答一定是:“好的!”
  馅要有汁是小笼包的特点之一,汤汁让口味更鲜、更美味。馅有很多种:三鲜、海鲜、猪肉、萝卜等。关于小笼包的做法有很多说明,但是我觉得很多人,特别是外国人,还不太了解小笼包的吃法。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说明。
  首先,小心地将小笼包夹入小碟中;然后在小笼包侧面咬开一小口,略微吹凉一些。小笼包汤汁较烫,最好不要直接入口。待汤汁不烫时,吸吮其汤汁。最后,连肉带皮一起吃下。
  我觉得小笼包跟面条一起吃是最合适的,也可以跟别的点心一起吃。饮料可以是茶。小笼包也是很方便吃的食品,早上、中午、下午、晚上都可以吃。价格不高,而且在上海卖小笼包的饭店特别多。那就是为什么我经常喜欢吃小笼包的原因。
  
  色香味俱全的
  上海馄饨
  文‖李东运(韩国)
  我刚来上海时候,所有的中国菜都不能吃,连味道也不想闻,感到吃什么东西都不对我的胃口,只能在家吃自己做的菜。有一次,邻居的一位朋友到我家。他说:“你每次就这样吃饭吗?”我说:“谁不想吃好的呢,但我还不习惯吃中国菜,怎么办?”朋友说:“你家附近有一家很有名的餐厅,那里的菜很好吃,一定会合你的胃口,快去试试吧!”
  第二天,我去那家餐厅要了一份馄饨。我以前已经吃过中国其他地方的馄饨,但不合我的胃口。这次的馄饨刚上来时,我首先闻到了馄饨的香味,没有特别的怪味,可以看到紫菜的深色和青菜的融合。我先喝了一口汤,觉得味道还可以,好像韩国菜似的,那是香味中有香油和青菜的完美组合。感觉到口中有香油的香,青菜的鲜,肉的糯,它们都混合在了一起,一种纯纯的、原始的味道留在唇齿之间。我不由地感慨道:“真好吃!”
  我认为,上海的馄饨是色、香、味浑然一体的,也是地地道道的特色食品。
  
  上海的“虾”天
  文‖大卫(加拿大)
  刚来中国的时候,不太习惯吃中国菜。逐渐适应之后,小笼包、臭豆腐、大闸蟹……这些我都吃过,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来上海的朋友最不容错过的美味,就是小龙虾!
  每一年,随着夏天的太阳越来越猛烈地晒在路边的人行道上,如果你仔细盯着路面看,说不定你能看到一只小龙虾从饭店逃出来,因为很多饭店外面都有大大的桶子,里面满满地装着小龙虾,闻起来香极了。正是这鲜艳的红色,给上海的夏天增加了不少色彩和滋味。
  走进饭店时,你能看到大部分的人面前都摆着一个大盘子,里面装满小龙虾,他们边喝啤酒边聊天,很是惬意。
  小龙虾的壳很难剥,会弄脏手,所以饭店会给你一双塑料手套和一大包餐巾纸。但是我不推荐你用手套,因为剥完壳、洗完手然后用手抓着香嫩的龙虾肉尽情地吃,这绝对是一种不一样的享受。小龙虾不但好吃,而且很锻炼手指呢!
  小龙虾也有很多种味道,有配着年糕的、辣的、红烧的等等。大的小龙虾比较划算,而且越大越好吃,因为肉质肥厚。有一点要注意,千万不要吃身体不弯曲的虾,这表明它进锅前已经死掉了,谁也不知道它死了多久。说实话,吃小龙虾不是件很轻松的事情,特别如果你是第一次吃,一定会觉得很麻烦,但是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会吃,说不定你会成为一名小龙虾专家!
  上海的夏天超级热,我想,吃小龙虾会给你一个渴望夏天快点来的理由。上海的夏天,真是个“虾”天啊!
  
  神奇的中国菜肴
  文‖沈秋媛
   去年在学校欢迎留学生的招待会上做招待,认识了几名新到中国的留学生,偶尔会做他们的向导,带他们四处转转。每次必领他们去的地方莫过于各种各样的餐馆了,看来“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啊!
  韩国留学生金俊石最偏爱的是中国的豆腐乳,因为同属亚洲,所以饮食的口味比较相近,与韩国相邻的日本也有类似于豆腐乳的这种东西,不过他们浇上酱油,味道偏甜。金俊石说韩国人的早餐也是粥和泡菜,在中国味道正统的泡菜还是比较难觅,价格也偏高,所以自从发现了豆腐乳,他觉得在没有泡菜的日子里可以用它暂时代替,而且豆腐乳是豆制品的发酵物,在他们的观念里也是非常健康,有益于身体的食物。
  来自澳洲的PAUL特别热情,给我列举了几大他和他的朋友常吃的中国菜。他们比较注重感官,也就是所谓的“第一眼的感觉”,喜欢那些看起来色彩鲜艳的,比如说夺目的红色或者耀眼的黄色类菜肴,那样他们就会觉得很有食欲。浓重的味道是他们心头所爱,不过与印度咖喱浓厚味道不同,他们喜欢酸甜或者咸辣等比较明朗的味道,酸甜肉、宫保鸡丁、红烧肉都是他们的最爱。不过近年来,他们也很注重营养和饮食均衡了,不再过多地大鱼大肉,很多人都爱上了中餐馆清淡的馄饨。他们把饺子、春卷和炒面并称为三大中国点心。锅贴也深受他们的欢迎,可能是饺子近亲的原因。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结束,烤鸭也在许多老外的心目中生了根,不仅是因为它的名气还有它背后的历史。
  英国的老莫特别挑剔但又醉心于眼花缭乱、品种繁多的中式菜肴,他说中国菜肴太神奇了,一个面食,就有很多种不同做法,或煎,或炸,或蒸,而且每一种做法都是一种味道,真要花气力好好研究一番。对他来说,吃排骨可算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事,他很不习惯中式菜肴把排骨剁成一小段一小段的,一整根拿出来多容易。剔除骨头对他来说实在太难了,他们吃的很多肉都不带骨头,羊排什么的也只是有一根肋骨而已。他戏称自己吃排骨时像狗一样,又把排骨叫作有肉味的骨头。
  提到吃鱼他也是大皱眉头,他说吃中国鱼能要了他的命。他们吃的鱼大都是金枪鱼或三文鱼之类的深海鱼,因为鱼刺少,吃起来不麻烦。他很不理解中国人在饭桌上一边交谈,一边吐鱼刺,一边吃饭的行为,他认为很煞风景,那是不礼貌的,不过他也很佩服中国人有一条如此灵巧的舌头,能把鱼刺准确地从鱼肉中分离出来,并且还有谈话的空闲。
其他文献
何菲:1977年生于上海,时尚专栏作家,上海作协会员。陆续出版《快乐离婚》、《无边风月》、《生命之旅》、《上海熟女》、《上海蓝颜》、《第二季》等著作。作品屡登畅销书排行榜,并被广泛转载。    “疗愈”在日文中有解除痛苦、伤痛复原之意。爱媛虽然目前在中国国内知名度不高,但其特殊的日本风情就像天生具有抚慰人心的功能,让人在旅途中不断发觉自己的生命原力,身心都能得以抚慰,痊愈。  我曾在爱媛呆过一周。
期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乐趣吸引着大批都市人远离喧嚣的钢筋水泥,走近淳朴自然的近郊乡村。当你品尝着地里刚采摘上来的新鲜蔬果,闻着农家大灶烧出的独有菜根香,呼吸着清新舒畅的泥土气息,生活带来的压力变得遥远,身心得以休憩。返璞归真的“农家乐”让你放飞心情之余,也感悟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春暖花开,到崇明住几日  (沈嘉禄,男,作家)    如今,田园景色越来越为都市人所向往,它时时在
期刊
对每个热爱户外旅游的朋友来说,一顿丰盛野餐,将是户外活动中最美好的时刻,它对保证团队饮食和参与人员的体力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野餐,或在荒野郊外,就地取材,或将日常生活中的可口菜点搬到野外去,将都市文明丰硕的成果与大自然原生态完美结合,这是多么令人陶醉!    下期话题:黄梅天,“蒸笼”里的美食主张  “东方厨情”互动栏目升级至网络版博客,读者留言可至博客:http://blog.sina.
期刊
孔明珠:上海女作家,杂志编审。已出版《东洋金银梦》、《上海闺秀》、《孔娘子厨房》、《七大姑八大姨》、《上海妹妹》、《煮物之味》等著作。作品以小说、散文、随笔创作为主,近年在多家报刊开设专栏。    净菜既没什么黄叶需要拣净,也没什么泥土需要洗了又漂,漂了又浸,可是炒了以后吃在嘴里却有些索然无味。缺少了什么呢?现代蔬菜业基地,想来阳光是隔着棚的,肥料是化学的,水是计划供应的,泥土是专门配置的。一切都
期刊
王芸洁:上海人,90年代初赴香港,服务外资企业。现定居美国,育有二子,由原先的职业女性成功转换角色为全职妈妈,全心致力于全家四口人的饮食健康。对养育孩子颇有心得,是朋友们的“育儿宝典”。    已故艺人肥肥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起她怀上女儿欣宜后受各种慢性疾病的困扰,导致一天要验血糖八次。那种个个手指都被戳成红豆沙的造型,在一些谈话节目里,骗倒过很多女人的眼泪。我也是那段经历的过来人,却说啥也哭不出来,
期刊
如今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外出赏花时别忘了捡几朵落下的桃花,对付身体的小毛病,它可有特殊的本领。  落地桃花泡水可润肠  现在很多人由于久坐缺少运动,造成了代谢缓慢,体内废物堆积,往往腰腹部臃肿,脂肪堆积,长期下来还可能导致肤色暗沉、精神不振。桃花中的微量元素可有助人体排出毒素,通便消肿。每天不妨用自然落地的桃花泡水喝,不仅可以促进机体积极地代谢,还能化解腰腹部赘肉,恢复苗条腰身。  桃花瓣面膜美肤
期刊
程乃珊:当代海派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蓝屋》、《穷街》等,并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近年关注老上海文化的研究和纪实,为多家传媒撰写专栏。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学基金会理事。    一、  啖早茶,广东话中“啖”意为“享受”。笔者在香港长大,上世纪90年代始又移居香港十来年,真的佩服了香港人一个“早”字。说起来香港是个不夜城,大部分百姓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清晨五点天刚透亮
期刊
薛理勇:长期任职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史、风俗史研究。已出版《上海滩地名掌故》、《上海闲话》、《食俗趣话》、《说鱼道虾》等。现为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地名学会常务理事。    植物出生的嫩苗长在顶端,因而汉语中的“头”也可以指植物的嫩芽或嫩叶,最常见的就是苜蓿的嫩叶——草头。除此之外,当推马兰头、枸杞头和香椿头了。    马兰头  李时珍《
期刊
程乃珊:当代海派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蓝屋》、《穷街》等,并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近年关注老上海文化的研究和纪实,为多家传媒撰写专栏。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文学基金会理事。    现今餐后打包,已成习俗,如若剩余一大桌菜扬长而去,反遭人白眼:“乱摆谱”“不环保”。  其实上海人早有这种食物回收意识,否则觉得太罪过。早几十年外出就餐,餐厅无打包服务,就餐时就带上一饭盒、广口杯之类,请客
期刊
江礼:上海美食家,退休后长期担任美食评委,还写了不少美食著作。现为法国美食会会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海派饮食》、《食趣》、《吃遍上海》、《食神物语》、《老馋游记》。年近古稀的他近年又乐于网上烹饪,以食会友,自得其乐。    开场锣  “人之初,性本馋”是我的美食理念。这些年来,又一直在食坛漫游。买菜,做菜,品菜,评菜——鼻子专闻香的,耳朵专听食材在锅里“九沸九变”的曼妙声音(声音里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