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对教师陈旧的、干巴的、灌输式的语言难以产生兴趣,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深奥知识也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只要设置科学而又艺术的课堂语言,就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取得教学的成功。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入故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运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提问,适量恰当的评价,捕捉学生“插嘴”中的契机,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智慧的火花,有效地增强教育、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驾驭 启迪 设置 中肯 契机 激发 追求
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语言的功力,使自己的语言成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时候,不但可以学到东西,而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教师要用自己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创新的思维,正如格拉西安的至理名言:说得恰当要比说得漂亮更好。
1 运用故事,启迪学生探求的思维
在讲述一些较为枯燥的内容时,如果不借助适当的方法,教学语言会显得干巴无趣,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以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入故事,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也能够激发他们对即将学习的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这是他们感到又饥又渴。孙悟空好不容易化来一只大西瓜,猪八戒见了就来抢,孙悟空连忙抱住西瓜说:‘不准抢,每人分这只西瓜的1/4。’猪八戒说:‘太少,太少了!’孙悟空说:‘那好,我分给你1/5。’猪八戒一听高兴地笑着说:‘还是咱们的猴哥好。’这时唐僧也笑着对孙悟空说:‘悟空,你就别捉弄八戒了。’孙悟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故事导入法能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动形象的故事,既使学生了解了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为他们学习新课作了感性的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讲故事它着眼于学生被引入情境后的自学自研,目的在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良好的探究新知的意识和习惯。
2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运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提问能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对知识产生探究的念头,使他们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期待去学习,从而强化学习的效果。
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时,我在黑板上写出:6、8、9、12、17、21、24、25、42、54、66,问:“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当学生很快判断出来后,我又写出:789、5031、2777,问:“谁还能很快判断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这下数目较大,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我又抓紧时机问:“猜猜,老师能不能很快地知道哪个数能被3整除?”学生们意见不一,竟然有一名学生不服气地说,老师自己出的题能猜不出吗?听这稚嫩的发问,我接住话头:“你们可以考考我,随便说一个数,看我能不能再很快地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急忙争着出数来考我,当我一一说出正确的答案后,又抛出了下一个问题:“数目这么大,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就答对呢?”这一问顿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
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和思维处于分散松弛状态,以设置悬念的问答法,逐步加强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在设置悬念时,教师所设的疑问要新颖,富有启发性,在运用时还要注意把握好语气与语速,在语气上要表现出疑惑,在语速上要快慢适度,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注意,牵动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其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3 中肯评价,激开学生思维的热情
课堂上,学生从教师情真意切的中肯又中听的评价中听出了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就会感到如沐春风,这会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送去表扬鼓励的话,以助其成长,还能将大家的注意力拢过来,将会激发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热情。
在学习《乘法的估算》时,出示情境图及题目:“每张门票8元,29人去带250元,够吗?”读题后我让同学们猜一猜:“噢,猜也是要动脑筋的,可不能有人说够,老师说不对,马上又改成不够的乱猜,要动脑筋想想根据是什么?”一听要猜猜,同学们跃跃欲试,张健领先道:“把8元看成10元,29人看成30人,30个10元是300元,300元比250元多,所以钱不够。”我用略带佩服的语气向全班同学赞道:“他用我们学习加法的估算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十数,能将我们学过的知识迁移到乘法中,从他这个角度,这种方法来看,钱确实不够,是啊!我们出门时要多带一些钱。”这时,白宇航马上提出异议:“钱够,我只把29人看成30人,30人买票共需30×8=240(元),我多算了一人才用240元,比250元少,所以29人带250元一定够。”我接着赞:“瞧!‘多算了一人才用240元,带250元一定够’这句话说得多好!使人一听就明白了,还直想点头。”李宇也激动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29位同学去肯定有老师带队,我把老师加上就是30人,30人一共花240元,比250元少,所以带250元够。"我立马赞叹:"把老师也借进去了,真会想办法。”接着脸上透露出特有把握的姚子墨说了:“把29人看成30人,30×8=240(元),既然多算了一人,就多买了一张票,就从240元里减去8元,240-8=232(元)这下真正花的钱比250元少,所以带的钱肯定够。”我及时夸她思维条理清楚,肯定一词用得更准确,更使人信服,并及时点明,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尤为市场上的贸易求准确值常采用的一种简便方法。刘亦辉也表示他不同的方法:“我先算20张票的,需20×8=160(元),再算9张的,9×8=72(元),160+72=232(元),一共要232元比250元少,所以钱带够了。”我一听,又一个把以后要学的乘法分配率都找出来了,真不错,于是我点评:“这个同学把数分解开,把没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转化成学过的整十数乘一位数和表内乘法,从而得出钱够了,肯动脑筋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有学生还在踊跃举手,我及时将他们的热情转到小组讨论:你觉得采用哪种方法简便而又合理。
教师在课堂上适量恰当的评价——“表扬鼓励话”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从而有效地增强教育、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此举魅力独特,何乐而不为?
4 捕捉(“插嘴”中的)契机,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师讲课时,学生插嘴,会影响课堂秩序,教师一般是不喜欢的,但如果恶言制止,会使插嘴者灰心,丧失学习热情,也会使课堂变得沉闷无趣。其实,在学生插嘴中也有教育的契机,等待老师去捕捉和引申,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智慧的火花。
在学习《倒数的认识》,我用设问句“‘倒’是什么意思呢?”去引起下文,这时一个女生插嘴道:“就是倒过来呗!”立刻引起一些学生的哄笑,我的话被打断了,我没有责怪这个学生,反而亲切地问:“那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呢?”这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倒过来,就是倒立,颠倒嘛!”听此,我笑着点点头,说:“刚才这个同学从字义上理解很透彻,说得特别清楚!”现在让我们根据她说的意思,玩玩颠倒吧!先玩文字颠倒,谁把“吞”上下颠倒一下,看有什么变化?话音刚落,一个思维敏捷的学生马上说出“吴”,同学们非常活跃,又找出了“呆——杏”、“上——下”、“由——甲”……学生们活跃的思维,探索的热情延伸着,这节课真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语言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是不断追求语言艺术的人,加强语言修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水平,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育
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关键词】 驾驭 启迪 设置 中肯 契机 激发 追求
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语言的功力,使自己的语言成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时候,不但可以学到东西,而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教师要用自己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创新的思维,正如格拉西安的至理名言:说得恰当要比说得漂亮更好。
1 运用故事,启迪学生探求的思维
在讲述一些较为枯燥的内容时,如果不借助适当的方法,教学语言会显得干巴无趣,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可以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入故事,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也能够激发他们对即将学习的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这是他们感到又饥又渴。孙悟空好不容易化来一只大西瓜,猪八戒见了就来抢,孙悟空连忙抱住西瓜说:‘不准抢,每人分这只西瓜的1/4。’猪八戒说:‘太少,太少了!’孙悟空说:‘那好,我分给你1/5。’猪八戒一听高兴地笑着说:‘还是咱们的猴哥好。’这时唐僧也笑着对孙悟空说:‘悟空,你就别捉弄八戒了。’孙悟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故事导入法能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动形象的故事,既使学生了解了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为他们学习新课作了感性的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讲故事它着眼于学生被引入情境后的自学自研,目的在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良好的探究新知的意识和习惯。
2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运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提问能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对知识产生探究的念头,使他们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期待去学习,从而强化学习的效果。
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时,我在黑板上写出:6、8、9、12、17、21、24、25、42、54、66,问:“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当学生很快判断出来后,我又写出:789、5031、2777,问:“谁还能很快判断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这下数目较大,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我又抓紧时机问:“猜猜,老师能不能很快地知道哪个数能被3整除?”学生们意见不一,竟然有一名学生不服气地说,老师自己出的题能猜不出吗?听这稚嫩的发问,我接住话头:“你们可以考考我,随便说一个数,看我能不能再很快地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急忙争着出数来考我,当我一一说出正确的答案后,又抛出了下一个问题:“数目这么大,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就答对呢?”这一问顿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
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和思维处于分散松弛状态,以设置悬念的问答法,逐步加强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在设置悬念时,教师所设的疑问要新颖,富有启发性,在运用时还要注意把握好语气与语速,在语气上要表现出疑惑,在语速上要快慢适度,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注意,牵动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其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3 中肯评价,激开学生思维的热情
课堂上,学生从教师情真意切的中肯又中听的评价中听出了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就会感到如沐春风,这会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送去表扬鼓励的话,以助其成长,还能将大家的注意力拢过来,将会激发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热情。
在学习《乘法的估算》时,出示情境图及题目:“每张门票8元,29人去带250元,够吗?”读题后我让同学们猜一猜:“噢,猜也是要动脑筋的,可不能有人说够,老师说不对,马上又改成不够的乱猜,要动脑筋想想根据是什么?”一听要猜猜,同学们跃跃欲试,张健领先道:“把8元看成10元,29人看成30人,30个10元是300元,300元比250元多,所以钱不够。”我用略带佩服的语气向全班同学赞道:“他用我们学习加法的估算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十数,能将我们学过的知识迁移到乘法中,从他这个角度,这种方法来看,钱确实不够,是啊!我们出门时要多带一些钱。”这时,白宇航马上提出异议:“钱够,我只把29人看成30人,30人买票共需30×8=240(元),我多算了一人才用240元,比250元少,所以29人带250元一定够。”我接着赞:“瞧!‘多算了一人才用240元,带250元一定够’这句话说得多好!使人一听就明白了,还直想点头。”李宇也激动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29位同学去肯定有老师带队,我把老师加上就是30人,30人一共花240元,比250元少,所以带250元够。"我立马赞叹:"把老师也借进去了,真会想办法。”接着脸上透露出特有把握的姚子墨说了:“把29人看成30人,30×8=240(元),既然多算了一人,就多买了一张票,就从240元里减去8元,240-8=232(元)这下真正花的钱比250元少,所以带的钱肯定够。”我及时夸她思维条理清楚,肯定一词用得更准确,更使人信服,并及时点明,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尤为市场上的贸易求准确值常采用的一种简便方法。刘亦辉也表示他不同的方法:“我先算20张票的,需20×8=160(元),再算9张的,9×8=72(元),160+72=232(元),一共要232元比250元少,所以钱带够了。”我一听,又一个把以后要学的乘法分配率都找出来了,真不错,于是我点评:“这个同学把数分解开,把没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转化成学过的整十数乘一位数和表内乘法,从而得出钱够了,肯动脑筋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有学生还在踊跃举手,我及时将他们的热情转到小组讨论:你觉得采用哪种方法简便而又合理。
教师在课堂上适量恰当的评价——“表扬鼓励话”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从而有效地增强教育、教学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此举魅力独特,何乐而不为?
4 捕捉(“插嘴”中的)契机,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教师讲课时,学生插嘴,会影响课堂秩序,教师一般是不喜欢的,但如果恶言制止,会使插嘴者灰心,丧失学习热情,也会使课堂变得沉闷无趣。其实,在学生插嘴中也有教育的契机,等待老师去捕捉和引申,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智慧的火花。
在学习《倒数的认识》,我用设问句“‘倒’是什么意思呢?”去引起下文,这时一个女生插嘴道:“就是倒过来呗!”立刻引起一些学生的哄笑,我的话被打断了,我没有责怪这个学生,反而亲切地问:“那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呢?”这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倒过来,就是倒立,颠倒嘛!”听此,我笑着点点头,说:“刚才这个同学从字义上理解很透彻,说得特别清楚!”现在让我们根据她说的意思,玩玩颠倒吧!先玩文字颠倒,谁把“吞”上下颠倒一下,看有什么变化?话音刚落,一个思维敏捷的学生马上说出“吴”,同学们非常活跃,又找出了“呆——杏”、“上——下”、“由——甲”……学生们活跃的思维,探索的热情延伸着,这节课真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语言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是不断追求语言艺术的人,加强语言修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语言水平,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育
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