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分了三个层次: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此新颖的提法,让人耳目一新。可是,仔细回味起来却又觉得深奥难懂。是啊,可不就是山吗?怎么会一会儿是山,一会儿不是山呢?费解!当然,我的确不知道,我现在的人生达到了一种什么境界,也许还停留在“看山是山”上。可是在多年的人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忽然又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许我已进入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了。这我应归功于读书!
在语文教学中,最不直接和难以衡量的就是读书和写作了,可是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把握好“生命发展场”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升。这就需要从读书中来,并且能付之于笔端。先从读书说起吧,而在读书的过程中长篇名著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浓厚的读书兴趣呢?我大致归纳了如下三个环节(境界)。
一、从讲故事开始——看山是山
孩子是最爱听故事的,尤其是在学生忙碌的学习之余。故事会成了我们班的语文主题活动之一:自习课上,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讲故事比赛,选出会长、副会长,由他们负责会员在故事比赛中评估,并能以合理的方式量化打分,小组之间还要进行“我的故事多、我的故事好”竞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为了不拖小组后腿,掀起了学生读书的高潮,而且还能按照故事情节绘声绘色地讲给组员听。纯粹的讲故事就是一个“看山是山”的过程。
二、五分钟说书提升阅读品质——看山不是山
学生对读书感兴趣了,可是我们经典的名著却是滋养他们文化底蕴的源泉。怎么办呢?我决定让学生在上课前的五分钟进行说书表演:每人准备一本名著,新课讲授之前轮流到台前给同学们“说书”。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尤其当一些同学讲到精彩的地方就采取“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让很多同学心痒难耐,赶紧寻找并阅读接下来的内容。没用多久,很多同学就看了几本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成了他们经常交流和品论的主要话题。他们从中提炼精华、认识,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讨论他们的可能性以及合理性。我以为,孩子们已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
三、设计情节,再访“桃园”——看山还是山
这样的读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欲望,我就另辟蹊径:自己设计故事情节,自己给未完待续的故事续写,然后再去对照原文,看有何不同。孩子们的兴致更高了,他们别出心裁,把故事情节编排的异彩纷呈,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然后再去寻找原版情节,揭开庐山真面目,从而使自己的文化底蕴升华。提升的底蕴却使生活回归到本真。这种本真已达到“看山还是山”的高度了。
由此我就联系到了写作,一篇续写,一篇好的文章,犹如凤凰涅槃,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能成为一篇美文。
1.回顾——修改“别”字
一篇作文布置过后,我从不急于去批改,而是沉淀一段时间,然后再发给本人。我会限定时间先进行错字修改:有些同学在文中出现了错别字,我没有给他指出来。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自己看有没有错别字。看谁能快速、准确地修改后交到我这里来。同学们开始认真、迅速地第一遍修改文章。
2.沉淀——洗却“铅华”
作文回到我手里后,小组长的任务就来了:他把组员集合起来,每人一本交叉发放,要求组员在很短的时间内修改句子、标点。我所任教的班级是新生初一,有很多同学真的不会准确使用标点。小组长把作文大略翻阅后让组员就局部、整体互相批阅,打出批语、进行推荐品读。在他们的加工下,文章已有一个大体合理的结构。
3.批阅——理顺“思路”
根据学生的修改和批阅,我再从立意和构思进行面批。当然,我的面批只是提供一种思路,绝不会附加思维模式。学生明白了自己的文章有没有问题,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样我会给他们很短的时间阅读,然后请他自己谈看法。思路理顺了,文章该怎样定稿自然也就心中有数了。
4.融合——凤凰“涅槃”
经过反复的修改、交流之后,学生对于自己的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当时的想法有的已完全推翻;原来的谋篇布局也进行了改版;颠倒的句子通顺了;误用标点准确了;老三段的层次分明了……一篇好的文章也就诞生了。它的精彩不仅有自己的功劳也有同学的认识;它的成功不仅丰富了组员的思维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学生有时主动要求连续几周写同一篇作文,以求从修改中真正提升能力。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真的提高了,也充分认识到了修改的重要性。我的学生们每到写作文都有自己一套顺手的修改方式。在修改中,他们不断丰富,不断融合,找到了打开写作大门的金钥匙。
是啊,人生要境界;思考要境界;读书也要境界——将书读薄、读厚、再读薄;写作同样要境界——我们不需要“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只要能表情达意,只要能文从字顺就是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实践以后,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了,表达技巧提升了,甚至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飞跃:不再厌烦作文课,不再拒绝读书心得,不再头疼长篇名著。在多次征文比赛中,投稿的孩子几乎全部得奖。
回头再看:山,还是山。
此新颖的提法,让人耳目一新。可是,仔细回味起来却又觉得深奥难懂。是啊,可不就是山吗?怎么会一会儿是山,一会儿不是山呢?费解!当然,我的确不知道,我现在的人生达到了一种什么境界,也许还停留在“看山是山”上。可是在多年的人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忽然又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许我已进入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了。这我应归功于读书!
在语文教学中,最不直接和难以衡量的就是读书和写作了,可是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把握好“生命发展场”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升。这就需要从读书中来,并且能付之于笔端。先从读书说起吧,而在读书的过程中长篇名著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浓厚的读书兴趣呢?我大致归纳了如下三个环节(境界)。
一、从讲故事开始——看山是山
孩子是最爱听故事的,尤其是在学生忙碌的学习之余。故事会成了我们班的语文主题活动之一:自习课上,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讲故事比赛,选出会长、副会长,由他们负责会员在故事比赛中评估,并能以合理的方式量化打分,小组之间还要进行“我的故事多、我的故事好”竞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为了不拖小组后腿,掀起了学生读书的高潮,而且还能按照故事情节绘声绘色地讲给组员听。纯粹的讲故事就是一个“看山是山”的过程。
二、五分钟说书提升阅读品质——看山不是山
学生对读书感兴趣了,可是我们经典的名著却是滋养他们文化底蕴的源泉。怎么办呢?我决定让学生在上课前的五分钟进行说书表演:每人准备一本名著,新课讲授之前轮流到台前给同学们“说书”。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尤其当一些同学讲到精彩的地方就采取“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让很多同学心痒难耐,赶紧寻找并阅读接下来的内容。没用多久,很多同学就看了几本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成了他们经常交流和品论的主要话题。他们从中提炼精华、认识,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讨论他们的可能性以及合理性。我以为,孩子们已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
三、设计情节,再访“桃园”——看山还是山
这样的读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欲望,我就另辟蹊径:自己设计故事情节,自己给未完待续的故事续写,然后再去对照原文,看有何不同。孩子们的兴致更高了,他们别出心裁,把故事情节编排的异彩纷呈,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然后再去寻找原版情节,揭开庐山真面目,从而使自己的文化底蕴升华。提升的底蕴却使生活回归到本真。这种本真已达到“看山还是山”的高度了。
由此我就联系到了写作,一篇续写,一篇好的文章,犹如凤凰涅槃,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能成为一篇美文。
1.回顾——修改“别”字
一篇作文布置过后,我从不急于去批改,而是沉淀一段时间,然后再发给本人。我会限定时间先进行错字修改:有些同学在文中出现了错别字,我没有给他指出来。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自己看有没有错别字。看谁能快速、准确地修改后交到我这里来。同学们开始认真、迅速地第一遍修改文章。
2.沉淀——洗却“铅华”
作文回到我手里后,小组长的任务就来了:他把组员集合起来,每人一本交叉发放,要求组员在很短的时间内修改句子、标点。我所任教的班级是新生初一,有很多同学真的不会准确使用标点。小组长把作文大略翻阅后让组员就局部、整体互相批阅,打出批语、进行推荐品读。在他们的加工下,文章已有一个大体合理的结构。
3.批阅——理顺“思路”
根据学生的修改和批阅,我再从立意和构思进行面批。当然,我的面批只是提供一种思路,绝不会附加思维模式。学生明白了自己的文章有没有问题,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这样我会给他们很短的时间阅读,然后请他自己谈看法。思路理顺了,文章该怎样定稿自然也就心中有数了。
4.融合——凤凰“涅槃”
经过反复的修改、交流之后,学生对于自己的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当时的想法有的已完全推翻;原来的谋篇布局也进行了改版;颠倒的句子通顺了;误用标点准确了;老三段的层次分明了……一篇好的文章也就诞生了。它的精彩不仅有自己的功劳也有同学的认识;它的成功不仅丰富了组员的思维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学生有时主动要求连续几周写同一篇作文,以求从修改中真正提升能力。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真的提高了,也充分认识到了修改的重要性。我的学生们每到写作文都有自己一套顺手的修改方式。在修改中,他们不断丰富,不断融合,找到了打开写作大门的金钥匙。
是啊,人生要境界;思考要境界;读书也要境界——将书读薄、读厚、再读薄;写作同样要境界——我们不需要“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只要能表情达意,只要能文从字顺就是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实践以后,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了,表达技巧提升了,甚至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飞跃:不再厌烦作文课,不再拒绝读书心得,不再头疼长篇名著。在多次征文比赛中,投稿的孩子几乎全部得奖。
回头再看:山,还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