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对新世纪中国教育的光明之路。开展素质教育,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换言之,是培育富有创造性,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这就要求:
第一,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幼儿园必须确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从传授、继承已有的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从过去主要强调全面发展,转向不仅强调全面发展而且特别要注意个性发展的教育。
要转变教育观念,幼儿教师必须深入到孩子们中间去,观察、了解幼儿,研究幼儿的特点,分析其心理及行为表现。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丰富,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由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尚未成熟及缺乏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这使得一些教师往往产生错觉,并会在言语上、行动上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幼儿的创新思维萌芽。记得在一次美术活动一位幼儿按照教师的示范画画好了一个人的脸谱后,就把整个脸都涂上了绿色,教师马上责问:“你见过谁的脸是绿色的?没看到老师的涂的是红色的吗?”幼儿惊慌地说:“我妈妈一生气,脸就发青。”但看看教师严肃的表情,幼儿茫然地点点头,表面看来这是教师要求幼儿学习画画,遵循常规,殊不知却扼杀了幼儿的创新思维。诚然,幼儿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幼稚或错误,但幼儿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教师轻易地包办代替,粗暴否定,非但剥夺了幼儿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闭锁,泯灭童真。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消灭“错误”。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并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整齐划一。
第二,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善待幼儿的质疑。幼儿最喜欢想象,一会儿想象自己是警察,一会儿想象是司机,还有超人迪加、比卡超、泰罗、奥特曼等等,甚至教师把一滴墨水滴到纸上,成人的回答不外乎就是一滴墨水,而孩子们的回答则是五花八门:月饼、煤块、太阳、鸡蛋、臭虫、小皮球、墨镜片、眼球……十几个孩子没有重复的。新颖、独创、奇特是创造性想象的本质特征,俗话说:“没有胡思乱想,就没有创造性的成就出现。”在幼儿的脑海中,原本是没有任何框框的,他们在自然的游戏中充满了想象,充满了创造。可惜的是,虽然幼儿在成长,知识在丰富,但思维的创造性却往往会逐渐丧失,逐渐被刻板划一的方式所替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他被捆住了手脚,失去心灵的自由,那么他就没有创造性的才能可言。
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敢于否定的胆识。好奇、质疑是幼儿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教师面对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的问题,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大搞“听话教育”,只能泯灭幼儿的天性。当然,幼儿在创造力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会出现各种错误和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善待幼儿的质疑。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幼儿“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幼儿不断发现新问题,树立敢于否定的胆识。
第三,注意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良好心理素质,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能力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
(1)要培养幼儿强烈的创新意识。一个人要想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前提是要渴望创新,也就是要有很强的饿创新意识。
(2)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民主、自由、无拘无束的环境,培养幼儿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主见、喜欢争论等独特的个性。陶行知先生主张对幼儿实行“六个解放”的观点是十分精辟的。
(3)健全的人格素质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保证。可以说创造是各种智力、非智力心理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创造力起主导作用罢了。如创造的饿兴趣、毅力、好奇、好问、好探索的精神,良好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都是创造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素质、
第四,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富于实践。比如孩子们喜欢玩的积木、沙土、水具,道具、图片等,可以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结构组合能力、观察力,还可以通过绘画、表演、手工制作、观察自然等手段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从日常生活、工作、劳动、游戏和学习等实践活动中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和不断探索,鼓励他们大胆设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曾听闻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孩子觉得下雨打伞容易把下面的衣着淋湿,而穿雨衣又容易把雨水淋到鞋子里面。于是,他想出了上面用雨衣,下面用伞(太阳帽弓)的组合法解决了问题。又如,我们给孩子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可以启迪孩子:当自身的器官不能用来直接达到目的时,如何去凭借大脑及其智慧达到目的。
总之,创造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一个民族能否雄于世界,关键在于能否创新。而幼儿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培养和提高幼儿创造力必须从小抓起,从身边抓起。
第一,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幼儿园必须确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教育目标,从传授、继承已有的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从过去主要强调全面发展,转向不仅强调全面发展而且特别要注意个性发展的教育。
要转变教育观念,幼儿教师必须深入到孩子们中间去,观察、了解幼儿,研究幼儿的特点,分析其心理及行为表现。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丰富,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由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尚未成熟及缺乏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这使得一些教师往往产生错觉,并会在言语上、行动上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幼儿的创新思维萌芽。记得在一次美术活动一位幼儿按照教师的示范画画好了一个人的脸谱后,就把整个脸都涂上了绿色,教师马上责问:“你见过谁的脸是绿色的?没看到老师的涂的是红色的吗?”幼儿惊慌地说:“我妈妈一生气,脸就发青。”但看看教师严肃的表情,幼儿茫然地点点头,表面看来这是教师要求幼儿学习画画,遵循常规,殊不知却扼杀了幼儿的创新思维。诚然,幼儿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幼稚或错误,但幼儿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教师轻易地包办代替,粗暴否定,非但剥夺了幼儿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闭锁,泯灭童真。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消灭“错误”。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并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整齐划一。
第二,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善待幼儿的质疑。幼儿最喜欢想象,一会儿想象自己是警察,一会儿想象是司机,还有超人迪加、比卡超、泰罗、奥特曼等等,甚至教师把一滴墨水滴到纸上,成人的回答不外乎就是一滴墨水,而孩子们的回答则是五花八门:月饼、煤块、太阳、鸡蛋、臭虫、小皮球、墨镜片、眼球……十几个孩子没有重复的。新颖、独创、奇特是创造性想象的本质特征,俗话说:“没有胡思乱想,就没有创造性的成就出现。”在幼儿的脑海中,原本是没有任何框框的,他们在自然的游戏中充满了想象,充满了创造。可惜的是,虽然幼儿在成长,知识在丰富,但思维的创造性却往往会逐渐丧失,逐渐被刻板划一的方式所替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他被捆住了手脚,失去心灵的自由,那么他就没有创造性的才能可言。
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敢于否定的胆识。好奇、质疑是幼儿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教师面对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的问题,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大搞“听话教育”,只能泯灭幼儿的天性。当然,幼儿在创造力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会出现各种错误和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善待幼儿的质疑。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幼儿“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幼儿不断发现新问题,树立敢于否定的胆识。
第三,注意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良好心理素质,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能力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
(1)要培养幼儿强烈的创新意识。一个人要想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前提是要渴望创新,也就是要有很强的饿创新意识。
(2)要为幼儿创造一个民主、自由、无拘无束的环境,培养幼儿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主见、喜欢争论等独特的个性。陶行知先生主张对幼儿实行“六个解放”的观点是十分精辟的。
(3)健全的人格素质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保证。可以说创造是各种智力、非智力心理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创造力起主导作用罢了。如创造的饿兴趣、毅力、好奇、好问、好探索的精神,良好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都是创造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素质、
第四,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富于实践。比如孩子们喜欢玩的积木、沙土、水具,道具、图片等,可以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结构组合能力、观察力,还可以通过绘画、表演、手工制作、观察自然等手段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从日常生活、工作、劳动、游戏和学习等实践活动中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和不断探索,鼓励他们大胆设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曾听闻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孩子觉得下雨打伞容易把下面的衣着淋湿,而穿雨衣又容易把雨水淋到鞋子里面。于是,他想出了上面用雨衣,下面用伞(太阳帽弓)的组合法解决了问题。又如,我们给孩子讲了《乌鸦喝水》的故事,可以启迪孩子:当自身的器官不能用来直接达到目的时,如何去凭借大脑及其智慧达到目的。
总之,创造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一个民族能否雄于世界,关键在于能否创新。而幼儿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培养和提高幼儿创造力必须从小抓起,从身边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