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师观、学生观及质量观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变。如今,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均不再以分数衡量学生,更多的是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数学奠定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为此,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以人为本”和“主体性课堂”是研究得最多的问题。
一、什么是主体性及主体性课堂
(一)主体与主体性
所谓主体,就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性,即社会的人作为主体的内在规定性。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指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具有和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三大特征,其中自主性是基础,主动性是核心,创造性是灵魂。
(二)主体性课堂
主体性课堂就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尊重学生;其基本内涵是教师以一个服务者、合作者的姿态去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时刻牢记设计教学为了学生,实施教学突出学生,评价教学促进学生的思想;其基本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更多时候是“以生为本”。即主体性的数学课堂就是“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
二、“以生为本”的主体性课堂的师生角色与课堂氛围
(一)教师角色定位
首先,教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意识地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教”的主体。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二)学生角色定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师生角色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和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并非对立的两个主体,而是一对民主和谐的共同体。只有在充分发挥了教师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展现。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生,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更离不开教师的协助。二者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谋发展。
三、怎样建构“以生为本”的主体性课堂
(一)“以生为本”的主体性课堂建构原则
1. 坚持“以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坚持“以生为本”,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教师专业发展的天地。
2. 教学设计趣味性原则。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教材不同板块的不同内容,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或教学活动,以能快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教学活动应具合作性原则。合作性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化师生、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以生为本”的主体性课堂建构策略
1. 营造积极民主的心理氛围是主体性课堂建构的关键。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接纳的、轻松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获得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激励与鼓舞。
2. 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主体性课堂建构的根本保证。首先是教学设计力。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次,形式多样的评价力。课堂上多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表扬学生,多一分赞许就少一分批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教师应本着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努力建构“以生为本”的主体性课堂,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什么是主体性及主体性课堂
(一)主体与主体性
所谓主体,就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性,即社会的人作为主体的内在规定性。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指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具有和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三大特征,其中自主性是基础,主动性是核心,创造性是灵魂。
(二)主体性课堂
主体性课堂就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尊重学生;其基本内涵是教师以一个服务者、合作者的姿态去引导、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时刻牢记设计教学为了学生,实施教学突出学生,评价教学促进学生的思想;其基本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更多时候是“以生为本”。即主体性的数学课堂就是“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
二、“以生为本”的主体性课堂的师生角色与课堂氛围
(一)教师角色定位
首先,教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意识地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教”的主体。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二)学生角色定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从建构主义学习观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师生角色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和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并非对立的两个主体,而是一对民主和谐的共同体。只有在充分发挥了教师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展现。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生,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更离不开教师的协助。二者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谋发展。
三、怎样建构“以生为本”的主体性课堂
(一)“以生为本”的主体性课堂建构原则
1. 坚持“以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坚持“以生为本”,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教师专业发展的天地。
2. 教学设计趣味性原则。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教材不同板块的不同内容,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或教学活动,以能快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教学活动应具合作性原则。合作性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化师生、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以生为本”的主体性课堂建构策略
1. 营造积极民主的心理氛围是主体性课堂建构的关键。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接纳的、轻松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获得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激励与鼓舞。
2. 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主体性课堂建构的根本保证。首先是教学设计力。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次,形式多样的评价力。课堂上多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表扬学生,多一分赞许就少一分批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教师应本着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努力建构“以生为本”的主体性课堂,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