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微创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方法。方法:在C臂X光机下,闭合复位,经皮切1~2个1.5cm长的切口,经股骨距打入一导针,并于上位前后打入两枚导针,成倒“品”字型定位,经导针入空心加压螺针固定。结论:此方法创伤小,失血量极少,手术时间短,病人痛苦小,特别是对于高龄患者,不能耐受长时间大创面的手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微创治疗
我院1998~2008年采用经皮微创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300例,取得较好疗效,但在治疗中遇到一问题,仅此分析以供借鉴。
1 临床资料
本组300例,男130例,女170例;年龄26~88岁,左侧160例,右侧140例,就诊时间最晚12天。
2 治疗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骨折自动牵引复位器复位,C型臂X线机荧屏监控下,经皮小切口,经股骨距一枚导针,并于上位前后后拧入导针倒“品”字型定位,经导针拧入空心钉固定。
3 问题分析
3.1 术前。
3.1.1 我们临床观察伤后未负重行走的、骨折移位不大、断端没有碎块的易于复拉、愈合率高;如伤后负重行走的、断端股骨颈皮质粉碎不易复位、术后坏死率亦高,可行切开复位,带肌瓣骨块植入。
3.1.2 因股骨颈骨折,尤其是经颈型及颈中型,骨折愈合率较低。如明确为人工关节置换术适应症年龄及骨折类型应以置换为首选,因病人经济条件以及身体素质所限或不是适宜年龄才可考虑。
3.1.3 尽早施术,在术前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应该可能提前施术,这样断端的血供可早期建立,利于骨折的愈合,减低骨折不愈合以及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
3.1.4 固定器材的选择。普通材质费用虽低,但生物相容性著,钉体亦较粗大固定技术要求较高,且对断端血供破坏较多,肌骨颈所承受的压力亦较大。骨折不愈合及头坏死发生率将增高。钛质钉或AO空心钉设计合理,钉体较细,对血供破坏较少;且高龄患者如不出现骨折移位,不愈合及头坏死等情况则可不必取钉,免除二次手术,但相应费用要高。
3.2 术中。
3.2.1 准确定位经股骨距之空心钉尤其重要。因此钉固定相对牢固。高龄及骨质疏松病例较难复位与固定,且固定后欠稳定,骨折易出现移位及钉尖钉体穿出骨外。
3.2.2 三针相对稳固,压力均衡,抗弯、抗剪切力及抗扭转,据有动力及静力性的加压作用。但特殊情况,如钉体较粗,骨骨颈较细、短,只能以两枚钉固定,这样稳定性一定会受到影响。
3.2.3 上位两枚钉与第一位钉相对平行,一前一后,但上下最好应错开一点距离,以便C臂监控及术后X线片观察。穿钉前应详细观察三枚导针的位置,如确定都住头颈内且位置良好,才可拧入空心钉,否则应调整导针位置。
3.2.4 针的长短可通过对比针抵达导针在骨皮质上看针尾差测知,骨质疏松病人不能攻丝,钉尖距肌骨头软面最好在1公分,以免因侧位像不准确而使钉尖穿出头外,但常规螺纹部分应跨越骨折线。术毕去除复位器后正位应逐渐变侧位动力观察,多角度复查钉体钉尖位置,准确无误才能术毕。
3.3 术后。
3.3.1 维持一定时间的皮牵引仍为必要。术后即应做下肢肌肉舒缩功能练习,稳定、固定确切的病倒切口愈合后可适度行关节被动功能练习,并扶拐下地不负重行走。6周后逐步负重。不稳定病例关节活动时间及下地时间要相对延长,定期摄X线片以观察骨折位置及愈合情况。
3.3.2 功能练习不足则可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等后遗症。但不适当的,过早的功能练习则有骨折移位,钉穿出及骨不连,骨坏死的危险。所以医生的指导,及电话的跟踪随访尤其重要。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微创治疗
我院1998~2008年采用经皮微创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300例,取得较好疗效,但在治疗中遇到一问题,仅此分析以供借鉴。
1 临床资料
本组300例,男130例,女170例;年龄26~88岁,左侧160例,右侧140例,就诊时间最晚12天。
2 治疗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骨折自动牵引复位器复位,C型臂X线机荧屏监控下,经皮小切口,经股骨距一枚导针,并于上位前后后拧入导针倒“品”字型定位,经导针拧入空心钉固定。
3 问题分析
3.1 术前。
3.1.1 我们临床观察伤后未负重行走的、骨折移位不大、断端没有碎块的易于复拉、愈合率高;如伤后负重行走的、断端股骨颈皮质粉碎不易复位、术后坏死率亦高,可行切开复位,带肌瓣骨块植入。
3.1.2 因股骨颈骨折,尤其是经颈型及颈中型,骨折愈合率较低。如明确为人工关节置换术适应症年龄及骨折类型应以置换为首选,因病人经济条件以及身体素质所限或不是适宜年龄才可考虑。
3.1.3 尽早施术,在术前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应该可能提前施术,这样断端的血供可早期建立,利于骨折的愈合,减低骨折不愈合以及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
3.1.4 固定器材的选择。普通材质费用虽低,但生物相容性著,钉体亦较粗大固定技术要求较高,且对断端血供破坏较多,肌骨颈所承受的压力亦较大。骨折不愈合及头坏死发生率将增高。钛质钉或AO空心钉设计合理,钉体较细,对血供破坏较少;且高龄患者如不出现骨折移位,不愈合及头坏死等情况则可不必取钉,免除二次手术,但相应费用要高。
3.2 术中。
3.2.1 准确定位经股骨距之空心钉尤其重要。因此钉固定相对牢固。高龄及骨质疏松病例较难复位与固定,且固定后欠稳定,骨折易出现移位及钉尖钉体穿出骨外。
3.2.2 三针相对稳固,压力均衡,抗弯、抗剪切力及抗扭转,据有动力及静力性的加压作用。但特殊情况,如钉体较粗,骨骨颈较细、短,只能以两枚钉固定,这样稳定性一定会受到影响。
3.2.3 上位两枚钉与第一位钉相对平行,一前一后,但上下最好应错开一点距离,以便C臂监控及术后X线片观察。穿钉前应详细观察三枚导针的位置,如确定都住头颈内且位置良好,才可拧入空心钉,否则应调整导针位置。
3.2.4 针的长短可通过对比针抵达导针在骨皮质上看针尾差测知,骨质疏松病人不能攻丝,钉尖距肌骨头软面最好在1公分,以免因侧位像不准确而使钉尖穿出头外,但常规螺纹部分应跨越骨折线。术毕去除复位器后正位应逐渐变侧位动力观察,多角度复查钉体钉尖位置,准确无误才能术毕。
3.3 术后。
3.3.1 维持一定时间的皮牵引仍为必要。术后即应做下肢肌肉舒缩功能练习,稳定、固定确切的病倒切口愈合后可适度行关节被动功能练习,并扶拐下地不负重行走。6周后逐步负重。不稳定病例关节活动时间及下地时间要相对延长,定期摄X线片以观察骨折位置及愈合情况。
3.3.2 功能练习不足则可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等后遗症。但不适当的,过早的功能练习则有骨折移位,钉穿出及骨不连,骨坏死的危险。所以医生的指导,及电话的跟踪随访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