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县域文化建设中的引领风尚、教育人民、净化灵魂、服务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文章从四个不同的侧面分析了县域文化场馆建设改革与发展对策。
关键词:县域文化;场馆建设
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文化,保护开发文物文化,宣传弘扬“红色文化”,创新生产科学文化,消费文明生活文化,建立新型生态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一、调动各方积极性,推进县域文化场、馆、站、室建设
调动各方积极性,集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力量,投入县域文化场、馆、站、室建设。建立研发文化产业的文化、工业商业、服务业、生态农业等复合产业平台,进行文化场、馆、站、室建设。通过研究、整合、改造现有文化设施,确定重点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同时要注意政策配套,自愿结合,产权明晰,特别是大的兼并、收购、合作行为,要依法依规进行。
二、加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推动县域文化可持续发展
重视人力资本与文化建设的关联作用。既要加强县域文化管理体制建设,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培育一大批懂管理、懂文化、懂市场的高素质人才,并在文化建设实践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和完善县域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加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对现有的文化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縣域文化事业单位文化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基层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同时要从每年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中选拔热爱文化工作的人才,到基层就业和以志愿者形式服务文化工作,县域文化志愿者的培训和机制完善是一项需要长期规划与建设的工作。与此同时,积极培养县域文化中的农民文化骨干,发挥民间艺人、文化积极分子、文化能人的作用,让他们充分展示才艺,活跃基层(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精神,发挥农村文化人的的带头示范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文化建设。
三、探索建立县、乡(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组织管理机构,完善服务主体的县域文化建设管理服务体制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文化引领、服务主体、社会公众共享、职能责任协调、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文化组织管理体制。探索在城镇街道社区和农村乡镇社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乡镇(街道)为依托、村组(社区)为重点、农户(居民)为对象的管理服务体系。建立经济、文化、制度协调统一,生产、生活、消费有机统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县、乡(街道)、村(社区)文化设施、文化场所、文化服务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县域文化场所,如文化广场、文化馆、图书馆、乡村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的功能和作用。探索集广播影视、文艺演出、图书阅读、科学培训、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管理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机制。乡镇可结合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建立乡村(社区)文化一室多用,服务三农(居民)的便民服务体系。将一些闲置村级房屋、场所、单位空闲厂房、办公楼维修改造为文化活动场所。探索县与各乡镇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健身房、演艺厅定时就近向群众开放,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建成宣传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开展多样、丰富、灵活、方便、实惠的文化服务与管理。
四、发展县域文化,追求人文素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这是正确协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关系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教育人民,服务社会,促进发展。要找准县域文化的切人点,确立群众在县域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满足群众对新文化的自觉需求,追求人文素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县域文化建设是我国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的根基,取得成就的关键在于选准切入点和发扬传承建设的有效载体。群众中的文化活动,来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要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民间文化,使之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成为群众自觉文化活动的实践。要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全面发展,形成文化活动的城乡主力。要研究县域文化建设的疏导方式和方法,通过文化活动实践,形成政府指导,文化干部领导、理论界辅导、文艺骨干倡导、舆论引导、文化产业利益诱导等方式进行文化引领和疏导工作机制,加快县域文化建设步伐。在县域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并加大宗教管理力度。宗教在县域文化活动中存在,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我国大多县域的群众都信仰佛教、道教,有些地方的群众还信仰基督教,个别县域基督教发展较快。宗教信仰自由,但绝不允许违法,破坏国家形象,伤害民族感情。
总之,“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文化建设上承国家发展战略,下连乡村“三农”文化,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的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先进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教育引导群众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使县域文化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服务。把生态文化建设与文明转型统一到县域文化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程克雄.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新华出版社,2010.
[2]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常江.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作者单位:昌黎县文化馆)
关键词:县域文化;场馆建设
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文化,保护开发文物文化,宣传弘扬“红色文化”,创新生产科学文化,消费文明生活文化,建立新型生态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一、调动各方积极性,推进县域文化场、馆、站、室建设
调动各方积极性,集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力量,投入县域文化场、馆、站、室建设。建立研发文化产业的文化、工业商业、服务业、生态农业等复合产业平台,进行文化场、馆、站、室建设。通过研究、整合、改造现有文化设施,确定重点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同时要注意政策配套,自愿结合,产权明晰,特别是大的兼并、收购、合作行为,要依法依规进行。
二、加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推动县域文化可持续发展
重视人力资本与文化建设的关联作用。既要加强县域文化管理体制建设,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培育一大批懂管理、懂文化、懂市场的高素质人才,并在文化建设实践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和完善县域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加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对现有的文化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縣域文化事业单位文化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调动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基层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同时要从每年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中选拔热爱文化工作的人才,到基层就业和以志愿者形式服务文化工作,县域文化志愿者的培训和机制完善是一项需要长期规划与建设的工作。与此同时,积极培养县域文化中的农民文化骨干,发挥民间艺人、文化积极分子、文化能人的作用,让他们充分展示才艺,活跃基层(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精神,发挥农村文化人的的带头示范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文化建设。
三、探索建立县、乡(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组织管理机构,完善服务主体的县域文化建设管理服务体制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文化引领、服务主体、社会公众共享、职能责任协调、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文化组织管理体制。探索在城镇街道社区和农村乡镇社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乡镇(街道)为依托、村组(社区)为重点、农户(居民)为对象的管理服务体系。建立经济、文化、制度协调统一,生产、生活、消费有机统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县、乡(街道)、村(社区)文化设施、文化场所、文化服务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县域文化场所,如文化广场、文化馆、图书馆、乡村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的功能和作用。探索集广播影视、文艺演出、图书阅读、科学培训、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管理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机制。乡镇可结合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建立乡村(社区)文化一室多用,服务三农(居民)的便民服务体系。将一些闲置村级房屋、场所、单位空闲厂房、办公楼维修改造为文化活动场所。探索县与各乡镇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健身房、演艺厅定时就近向群众开放,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建成宣传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开展多样、丰富、灵活、方便、实惠的文化服务与管理。
四、发展县域文化,追求人文素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这是正确协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关系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教育人民,服务社会,促进发展。要找准县域文化的切人点,确立群众在县域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满足群众对新文化的自觉需求,追求人文素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县域文化建设是我国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的根基,取得成就的关键在于选准切入点和发扬传承建设的有效载体。群众中的文化活动,来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要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民间文化,使之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成为群众自觉文化活动的实践。要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全面发展,形成文化活动的城乡主力。要研究县域文化建设的疏导方式和方法,通过文化活动实践,形成政府指导,文化干部领导、理论界辅导、文艺骨干倡导、舆论引导、文化产业利益诱导等方式进行文化引领和疏导工作机制,加快县域文化建设步伐。在县域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并加大宗教管理力度。宗教在县域文化活动中存在,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我国大多县域的群众都信仰佛教、道教,有些地方的群众还信仰基督教,个别县域基督教发展较快。宗教信仰自由,但绝不允许违法,破坏国家形象,伤害民族感情。
总之,“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文化建设上承国家发展战略,下连乡村“三农”文化,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的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先进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教育引导群众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使县域文化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服务。把生态文化建设与文明转型统一到县域文化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程克雄.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新华出版社,2010.
[2]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常江.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作者单位:昌黎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