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64-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总在不经意间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出乎预设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灵活应变的教学机智。把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开发成为“无法预约的精彩”。那么,如何面对课堂中的“生成”呢,下面就本人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记得有一次,在教完《圆》这一单元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时,我在引导学生回顾圆周率的推导过程时,学生们个个说的头头是道,正当我听的满心欢喜,想好好对学生们表扬一番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老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商总是约等于3.14,那么在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正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之间有没有这样的倍数关系呢?”此言一出,全班愕然,沉默片刻后,随即又像炸开的锅,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看看时间所剩不多,而课堂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就说道:“它们之间真有这样的关系吗?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你课后验证好了,再来告诉我好吗?”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他没来找我,我也早把这件事给忘了,直到今天写论文我才想起,心中甚感惭愧,学生之所以会这样问,缘于对自己的某些想法不确实,作为引导者的老师,我们不应该置学生的想法于不顾,平日里嘴巴上总是说要让学生大胆的讲,但我们自己却又怕学生的“瞎说”会让课堂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一掀开“被角”,就已经开始怕“着凉了”,急急忙忙“盖” 了回去,再精彩的“生成”也变的黯然失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懂得灵活、巧妙的处理学生们的“调皮捣蛋”,因为:
一、胡说——让学生多一些灵性
在六年级的试卷中常有这么一道判断题:种子的发芽率,树苗的成活率,油菜籽的出油率都可以达到100%( )。讲评试卷时,我问:“现在你们知道这题为什么要打X吗?”学生一个个抢着回答:“因为出油率不可能达到100%,我们粗心了。”可正当我满意的认可学生的意见时,一位学生忽然语惊四座“出油率可以达到100%的”,于是全班哗然大笑,有人悄悄说:“又胡说了”,也有人说:“他又要和老师抬杆了”……说实话当时真想训他一顿了,可我不敢,因为我怕这一训,课就上不下去了(和他这可是常有的事)。于是我耐着性子问其原因,他侃侃而谈:“如果用的榨油机很先进,可以像豆做豆浆一样,那么是不是出油率就100%啊”?这时除了少数人还在穷笑外,更多的是保持沉默。是啊,如果有的话,那就可能啊,虽然豆浆里有水,可豆却都成豆浆了。科技越来越发达,谁说出油率不可能是100%呀?我蒙啦,好庆幸自己没有在他的“胡说”后马上给予否定,而是让他说出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多么有创造性地思维啊,如果当时,我不停留片刻倾听他的心声,就像平时一样给予制止的话,他那思维的火花不就被我活生生的扼杀了吗?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成绩固然“可贵”,但创新意识的培养“价更高”,因为,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也许脑袋中装满了知识,却少了灵性,也许我们的学生会变的很聪明,但却少了悟性!
二、踩一脚——让学生学会求异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圆柱、圆锥的内容,在练习册中,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你能想办法求出土豆的体积吗?这个题目,我们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这块知识的时候,也有讨论过类似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想到可以把土豆放入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容器里,使土豆完全浸没在水中,水面上升的高度乘以圆柱体容器的底面积就是这个土豆的体积了;有的说原先容器中的水装满满的也没关系,把土豆放进去之后,水会溢出来些,只要我们把溢出来的水再用一个别的容器装好,一样能求出土豆的体积;受这影响,学生中又有人想到为什么一定要让土豆后面才放到容器中呢,我们也可以把土豆先放入容器中,然后再往容器中加水或沙子,直到加满,最后把土豆取出,少掉的那部分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开始时,学生说来说去,都是在运用本学期刚学的知识所想到的办法,我先针对他们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和补充后,狠恨的“踩上一脚”:“别班的同学想出了很多个与众不同的方法,你们呢?有这本事吗?”学生被我一激,个个显的很不服气,纷纷举手,有的说:“多买一些橡皮泥来,把整个土豆包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几种立体图形都可以,只要我们把包有土豆的这个体积减去橡皮泥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先把土豆煮熟煮烂,再把它打成土豆泥,那就可以像我们捏橡皮泥一样,想捏成什么形状都行,那要求它的体积不就小菜一碟了吗?”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了,被笑的同学却一本正经的说:“有什么好笑的,你们没看见过,土豆可以打成泥状,做成芋绞吗?”多么有创意的想法呀!试想,如果我们没有耐心的倾听,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能有这么精彩的“生成”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顺从盲听,迷信书本,被动的学习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让我们擦亮双眼,切莫让“意外”与我们擦肩而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总在不经意间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出乎预设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灵活应变的教学机智。把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开发成为“无法预约的精彩”。那么,如何面对课堂中的“生成”呢,下面就本人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记得有一次,在教完《圆》这一单元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时,我在引导学生回顾圆周率的推导过程时,学生们个个说的头头是道,正当我听的满心欢喜,想好好对学生们表扬一番的时候,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老师,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商总是约等于3.14,那么在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正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之间有没有这样的倍数关系呢?”此言一出,全班愕然,沉默片刻后,随即又像炸开的锅,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看看时间所剩不多,而课堂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就说道:“它们之间真有这样的关系吗?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你课后验证好了,再来告诉我好吗?”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他没来找我,我也早把这件事给忘了,直到今天写论文我才想起,心中甚感惭愧,学生之所以会这样问,缘于对自己的某些想法不确实,作为引导者的老师,我们不应该置学生的想法于不顾,平日里嘴巴上总是说要让学生大胆的讲,但我们自己却又怕学生的“瞎说”会让课堂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一掀开“被角”,就已经开始怕“着凉了”,急急忙忙“盖” 了回去,再精彩的“生成”也变的黯然失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懂得灵活、巧妙的处理学生们的“调皮捣蛋”,因为:
一、胡说——让学生多一些灵性
在六年级的试卷中常有这么一道判断题:种子的发芽率,树苗的成活率,油菜籽的出油率都可以达到100%( )。讲评试卷时,我问:“现在你们知道这题为什么要打X吗?”学生一个个抢着回答:“因为出油率不可能达到100%,我们粗心了。”可正当我满意的认可学生的意见时,一位学生忽然语惊四座“出油率可以达到100%的”,于是全班哗然大笑,有人悄悄说:“又胡说了”,也有人说:“他又要和老师抬杆了”……说实话当时真想训他一顿了,可我不敢,因为我怕这一训,课就上不下去了(和他这可是常有的事)。于是我耐着性子问其原因,他侃侃而谈:“如果用的榨油机很先进,可以像豆做豆浆一样,那么是不是出油率就100%啊”?这时除了少数人还在穷笑外,更多的是保持沉默。是啊,如果有的话,那就可能啊,虽然豆浆里有水,可豆却都成豆浆了。科技越来越发达,谁说出油率不可能是100%呀?我蒙啦,好庆幸自己没有在他的“胡说”后马上给予否定,而是让他说出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多么有创造性地思维啊,如果当时,我不停留片刻倾听他的心声,就像平时一样给予制止的话,他那思维的火花不就被我活生生的扼杀了吗?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成绩固然“可贵”,但创新意识的培养“价更高”,因为,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也许脑袋中装满了知识,却少了灵性,也许我们的学生会变的很聪明,但却少了悟性!
二、踩一脚——让学生学会求异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圆柱、圆锥的内容,在练习册中,有一道这样的思考题:你能想办法求出土豆的体积吗?这个题目,我们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这块知识的时候,也有讨论过类似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想到可以把土豆放入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容器里,使土豆完全浸没在水中,水面上升的高度乘以圆柱体容器的底面积就是这个土豆的体积了;有的说原先容器中的水装满满的也没关系,把土豆放进去之后,水会溢出来些,只要我们把溢出来的水再用一个别的容器装好,一样能求出土豆的体积;受这影响,学生中又有人想到为什么一定要让土豆后面才放到容器中呢,我们也可以把土豆先放入容器中,然后再往容器中加水或沙子,直到加满,最后把土豆取出,少掉的那部分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开始时,学生说来说去,都是在运用本学期刚学的知识所想到的办法,我先针对他们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和补充后,狠恨的“踩上一脚”:“别班的同学想出了很多个与众不同的方法,你们呢?有这本事吗?”学生被我一激,个个显的很不服气,纷纷举手,有的说:“多买一些橡皮泥来,把整个土豆包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几种立体图形都可以,只要我们把包有土豆的这个体积减去橡皮泥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先把土豆煮熟煮烂,再把它打成土豆泥,那就可以像我们捏橡皮泥一样,想捏成什么形状都行,那要求它的体积不就小菜一碟了吗?”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了,被笑的同学却一本正经的说:“有什么好笑的,你们没看见过,土豆可以打成泥状,做成芋绞吗?”多么有创意的想法呀!试想,如果我们没有耐心的倾听,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能有这么精彩的“生成”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顺从盲听,迷信书本,被动的学习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让我们擦亮双眼,切莫让“意外”与我们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