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蒿坡村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的历史遗迹,其中就有笔者所要叙述的北庙、黄鼬寺、老庄户、三座砖窑和垛口房。这些古迹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没人能够说得清。
一、北庙
西蒿坡村北有一座庙——张王爷庙,因为坐落在村北头,其又被人们称为北庙。院落南北有50米,东西有80米,院外有东、西、南、北四条小道,老道们念经就围着院墙转。院内东、西各有12间房,屋内悬挂的张王爷画像高至屋顶。院内有十几棵大树,门口的大树上有一口大钟,这口大钟有一人多高,直径约有80厘米。北庙香火很盛,每天前来祷告、焚香的虔诚男女络绎不绝。每逢村里有老人故去,这些老道就主动上门给逝者念经悼文,超度逝者灵魂升天。
从青县文史方面的权威王庆安提供的清朝初期绘制的西蒿坡村地图来看,西蒿坡村北头的确标注了一座庙,标注的名字是真武庙,所以,这北庙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道观殿而不是佛殿。
真武庙殿内供奉的像就是真武大帝,史书又称其为玄天上帝,其为盘古之子、中华之祖龙,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又从师于如来,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道经中称他为真武帝君,民间称其为荡魔天尊报恩祖师、开天大帝、开天炎帝、祖师爷、元武神、上帝公等。真武大帝作为道教奉祀的大神,在全国影响极大,在民间有着广泛而虔诚的信仰。
先民觀察天象时把天空均分为四宫,分别以动物命名:东宫苍龙、南宫朱雀、西宫白虎、北宫玄武。玄武是龟的美称,玄为黑色,指龟背颜色,东汉时又以龟蛇合体作为北宫的象征,而西蒿坡的北庙设立在村北头,更是验证了上述学说。
二、黄家寺
西蒿坡村北有北庙,村南又有什么呢?村南有黄家寺(又名黄鼬寺),西有老庄户,东有狐狸疙瘩,这是西蒿坡村的四大古迹。黄鼬寺居于西蒿坡村南,位于现在的子牙新河北堤底下,地处旧东河东侧。传说,那一带以前多蝼蛄,个大的跟小老鼠一样,播种下地后,庄稼种子常常就被蝼蛄吃了。为了保证种子不被蝼蛄吃,人们就下夹子,尤其是晚上要住在地里,随时观看夹子是否掉了线儿,夹住的蝼蛄要马上处理。时间久了,看地人就在道边盖了一间小屋,累了就在小屋里休息。不知什么时候,晚上忽听到一个孩童的哭声,事主出去查看,发现夹子上夹住了一只黄鼬,事主大骇。黄鼬在过去被人们视为仙类动物,人们非常敬畏它。事主吓得跑回村里,也忘了把夹子取下来。从此,路人夜间在此经过时总会听到黄鼬那似孩童的哭声。这个小屋就没人住了,连白天从此经过的人也不敢进去。
后来,从外地云游的僧人住到这里,扩建了房屋,增加了僧人数量,渐渐地成了一座寺庙,因出家人姓黄,故名黄家寺,也有人叫黄鼬寺。他们与北庙的道徒也逐渐有了往来,可能彼此的法力有些不同,甚或有些抵触,两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随着洪水的不断冲击,黄鼬寺渐渐地衰落,但遗址尚存。
三、老庄户
西蒿坡原来的村址不是现在的地方,而是在村西一百多米的地方(现在已经跟村子相连),那里地势较高,一条土路从中间分为南北两块高宅,随着人口的增加,原来的地方已经不够用了,就在现在的地方盖起了新村。为什么要移到现在的地方而不在原地扩展呢?一是原址南北都是好的土地,人们舍不得在此处盖房,二是现址是河滩,碱性较大,没法种庄稼,是大家公有的地盘,而且地势也高。所以,在这里盖房没人阻拦,渐渐地,年轻人都在新村居住。随着老辈人的离世,老村就渐渐出现房倒屋塌的情况,加之洪水的侵蚀,老村就没有了村的模样,只剩下一些残砖破瓦。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老庄户,现在遗址尚存。据县文化馆对遗留的砖瓦考证,老庄户历史超过两千年。
更能证明老庄户历史长达两千年之久的是,村民赵凤军兄弟俩在老庄户东侧200米的地方取土垫宅基的过程中挖出了一座古墓。经过青县文物保护所进一步的勘探,发现这座墓有墓道、耳室,挖出了陶器、酒具等二十多件文物,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就是九碗莲花灯,此文物现收藏于沧州市博物馆。
四、三座砖窑
过去,西蒿坡村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各有一座砖窑,一个村有三座窑,这在青县345个行政村中是少有的。西北角的砖窑离村最远,有四五里地,年代也最远,听老人们说,此窑建于清朝中期,是崔广山家的。村子北半部的人家一般都用这座砖窑的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此窑才渐渐不再使用,其中西大院的砖就来自西北窑。村西南的砖窑建自民国初期,还有村东南的砖窑,跟西南角的砖窑历史差不多,是谁家的没人说得清。这两座砖窑离村比较近,出村便是。但这两个窑烧出来的砖,质量明显低于西北窑,因此很多人家还是愿意用西北窑的砖。小时候,笔者看到的就是村西南的那座窑,经常看到大人在窑的广场上活泥、打坯、码垛、上窑。烧火是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候,人们挑着两桶水,跑上跑下,把一桶捅水从窑顶倒进去,腾腾的热气飘等很高。浇水是烧蓝砖,如果烧红砖就不需要浇水了,但那时候人们更喜欢蓝砖,所以在窑顶上浇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火候,浇早了不行,浇晚了也不行,要随时注意观察烧制的程度,一旦到了浇水的时候,要全力以赴,不能慢,要在那个有限的时间把水浇进去,烧出来的蓝砖才好看,蓝汪汪的,带着亮色。
五、垛口房
西蒿坡崔家是买卖人出身,是乾隆年间来到西蒿坡村的。崔家二门崔天祥有个孙子崔广泽,他最了不起。他在留各庄(现属大城县)开一烧酒厂,在村里有酒坊买卖。每到西蒿坡集市上,那些好酒的人或提着小酒壶,或抱着大坛子,都来酒坊打酒。高高的柜台上,一拉溜摆着高低不等的酒坛子,里面装满了酒,都用红纸封着。柜台里面摆着七八个半人深的酒瓮,用棉布垫盖着,时间久了,棉布垫都被手摸等黑黢黢的,从外面看不出这酒瓮的盖儿是什么材质的。店外摆着几张八仙桌,不开市的时候,八仙桌旁坐满了喝酒聊天、猜拳掷骰子的人,到了开市的时候,这八仙桌旁更是人挤人、人挨人,热闹非凡。
酒坊的后面是一个四合套的瓦房,南北房各有六间,东西厢房各有三间,中厅有三间,房顶四周砌着半人高的垛口墙,方便瞭望、藏身、打枪,垛口房由此得名。该户常年雇有数名长工和护院,有一百多亩地,骡马成群。正东有一个便门,东南有一个大门,西面是洼地,北面是大坑,正南是五六亩地的大广场,东面有一南北大道。每当西蒿坡大集散了后,那些没有卖完的粮食就不往回拉,都放到垛口房里,待到下次开市,直接搬出来卖,省了往返的劳累。还有剩下多的,不好卖的,就直接卖给崔家造酒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垛口房。
垛口房在清末民初时尤为辉煌,“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垛口房便逐渐衰落,其后人也搬到天津,这里就成了八路军和村干部的办公场所,以至青沧战役大部队经过西蒿坡村过夜时,首长就住在这个大院里,其他战士则住在大门口外面的麦场和旁边的小树林里。南房还关过犯人,被解放军俘虏的伪军就关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直是公粮存放地和村公所办公地,1950年成了村里的学校,1966年,南房成了供销合作社。
改革开放后,供销合作社解散,有赵姓村民买来这处房屋,拆掉旧房,在此翻盖了一座新房。
(青县税务局)
一、北庙
西蒿坡村北有一座庙——张王爷庙,因为坐落在村北头,其又被人们称为北庙。院落南北有50米,东西有80米,院外有东、西、南、北四条小道,老道们念经就围着院墙转。院内东、西各有12间房,屋内悬挂的张王爷画像高至屋顶。院内有十几棵大树,门口的大树上有一口大钟,这口大钟有一人多高,直径约有80厘米。北庙香火很盛,每天前来祷告、焚香的虔诚男女络绎不绝。每逢村里有老人故去,这些老道就主动上门给逝者念经悼文,超度逝者灵魂升天。
从青县文史方面的权威王庆安提供的清朝初期绘制的西蒿坡村地图来看,西蒿坡村北头的确标注了一座庙,标注的名字是真武庙,所以,这北庙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道观殿而不是佛殿。
真武庙殿内供奉的像就是真武大帝,史书又称其为玄天上帝,其为盘古之子、中华之祖龙,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又从师于如来,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道经中称他为真武帝君,民间称其为荡魔天尊报恩祖师、开天大帝、开天炎帝、祖师爷、元武神、上帝公等。真武大帝作为道教奉祀的大神,在全国影响极大,在民间有着广泛而虔诚的信仰。
先民觀察天象时把天空均分为四宫,分别以动物命名:东宫苍龙、南宫朱雀、西宫白虎、北宫玄武。玄武是龟的美称,玄为黑色,指龟背颜色,东汉时又以龟蛇合体作为北宫的象征,而西蒿坡的北庙设立在村北头,更是验证了上述学说。
二、黄家寺
西蒿坡村北有北庙,村南又有什么呢?村南有黄家寺(又名黄鼬寺),西有老庄户,东有狐狸疙瘩,这是西蒿坡村的四大古迹。黄鼬寺居于西蒿坡村南,位于现在的子牙新河北堤底下,地处旧东河东侧。传说,那一带以前多蝼蛄,个大的跟小老鼠一样,播种下地后,庄稼种子常常就被蝼蛄吃了。为了保证种子不被蝼蛄吃,人们就下夹子,尤其是晚上要住在地里,随时观看夹子是否掉了线儿,夹住的蝼蛄要马上处理。时间久了,看地人就在道边盖了一间小屋,累了就在小屋里休息。不知什么时候,晚上忽听到一个孩童的哭声,事主出去查看,发现夹子上夹住了一只黄鼬,事主大骇。黄鼬在过去被人们视为仙类动物,人们非常敬畏它。事主吓得跑回村里,也忘了把夹子取下来。从此,路人夜间在此经过时总会听到黄鼬那似孩童的哭声。这个小屋就没人住了,连白天从此经过的人也不敢进去。
后来,从外地云游的僧人住到这里,扩建了房屋,增加了僧人数量,渐渐地成了一座寺庙,因出家人姓黄,故名黄家寺,也有人叫黄鼬寺。他们与北庙的道徒也逐渐有了往来,可能彼此的法力有些不同,甚或有些抵触,两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随着洪水的不断冲击,黄鼬寺渐渐地衰落,但遗址尚存。
三、老庄户
西蒿坡原来的村址不是现在的地方,而是在村西一百多米的地方(现在已经跟村子相连),那里地势较高,一条土路从中间分为南北两块高宅,随着人口的增加,原来的地方已经不够用了,就在现在的地方盖起了新村。为什么要移到现在的地方而不在原地扩展呢?一是原址南北都是好的土地,人们舍不得在此处盖房,二是现址是河滩,碱性较大,没法种庄稼,是大家公有的地盘,而且地势也高。所以,在这里盖房没人阻拦,渐渐地,年轻人都在新村居住。随着老辈人的离世,老村就渐渐出现房倒屋塌的情况,加之洪水的侵蚀,老村就没有了村的模样,只剩下一些残砖破瓦。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老庄户,现在遗址尚存。据县文化馆对遗留的砖瓦考证,老庄户历史超过两千年。
更能证明老庄户历史长达两千年之久的是,村民赵凤军兄弟俩在老庄户东侧200米的地方取土垫宅基的过程中挖出了一座古墓。经过青县文物保护所进一步的勘探,发现这座墓有墓道、耳室,挖出了陶器、酒具等二十多件文物,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就是九碗莲花灯,此文物现收藏于沧州市博物馆。
四、三座砖窑
过去,西蒿坡村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各有一座砖窑,一个村有三座窑,这在青县345个行政村中是少有的。西北角的砖窑离村最远,有四五里地,年代也最远,听老人们说,此窑建于清朝中期,是崔广山家的。村子北半部的人家一般都用这座砖窑的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此窑才渐渐不再使用,其中西大院的砖就来自西北窑。村西南的砖窑建自民国初期,还有村东南的砖窑,跟西南角的砖窑历史差不多,是谁家的没人说得清。这两座砖窑离村比较近,出村便是。但这两个窑烧出来的砖,质量明显低于西北窑,因此很多人家还是愿意用西北窑的砖。小时候,笔者看到的就是村西南的那座窑,经常看到大人在窑的广场上活泥、打坯、码垛、上窑。烧火是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候,人们挑着两桶水,跑上跑下,把一桶捅水从窑顶倒进去,腾腾的热气飘等很高。浇水是烧蓝砖,如果烧红砖就不需要浇水了,但那时候人们更喜欢蓝砖,所以在窑顶上浇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火候,浇早了不行,浇晚了也不行,要随时注意观察烧制的程度,一旦到了浇水的时候,要全力以赴,不能慢,要在那个有限的时间把水浇进去,烧出来的蓝砖才好看,蓝汪汪的,带着亮色。
五、垛口房
西蒿坡崔家是买卖人出身,是乾隆年间来到西蒿坡村的。崔家二门崔天祥有个孙子崔广泽,他最了不起。他在留各庄(现属大城县)开一烧酒厂,在村里有酒坊买卖。每到西蒿坡集市上,那些好酒的人或提着小酒壶,或抱着大坛子,都来酒坊打酒。高高的柜台上,一拉溜摆着高低不等的酒坛子,里面装满了酒,都用红纸封着。柜台里面摆着七八个半人深的酒瓮,用棉布垫盖着,时间久了,棉布垫都被手摸等黑黢黢的,从外面看不出这酒瓮的盖儿是什么材质的。店外摆着几张八仙桌,不开市的时候,八仙桌旁坐满了喝酒聊天、猜拳掷骰子的人,到了开市的时候,这八仙桌旁更是人挤人、人挨人,热闹非凡。
酒坊的后面是一个四合套的瓦房,南北房各有六间,东西厢房各有三间,中厅有三间,房顶四周砌着半人高的垛口墙,方便瞭望、藏身、打枪,垛口房由此得名。该户常年雇有数名长工和护院,有一百多亩地,骡马成群。正东有一个便门,东南有一个大门,西面是洼地,北面是大坑,正南是五六亩地的大广场,东面有一南北大道。每当西蒿坡大集散了后,那些没有卖完的粮食就不往回拉,都放到垛口房里,待到下次开市,直接搬出来卖,省了往返的劳累。还有剩下多的,不好卖的,就直接卖给崔家造酒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垛口房。
垛口房在清末民初时尤为辉煌,“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垛口房便逐渐衰落,其后人也搬到天津,这里就成了八路军和村干部的办公场所,以至青沧战役大部队经过西蒿坡村过夜时,首长就住在这个大院里,其他战士则住在大门口外面的麦场和旁边的小树林里。南房还关过犯人,被解放军俘虏的伪军就关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直是公粮存放地和村公所办公地,1950年成了村里的学校,1966年,南房成了供销合作社。
改革开放后,供销合作社解散,有赵姓村民买来这处房屋,拆掉旧房,在此翻盖了一座新房。
(青县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