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 炸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fei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青年毛艳艳是农场的一枝花,长相跟她的名字那样,如同一枝花开得正艳,身材也好,但她的名声不太好。当时的说法是:生活作风有问题。她被调到团部招待所,当了出纳,有传言说是靠她的相貌。据传,毛艳艳曾说:“长得好看有错吗?”
  1968年冬,一个晚上,有人发现,毛艳艳死在自己的单人宿舍里,而且,一丝不挂,脖子上有掐过的痕迹。
  团政法股派人来调查案件,很快锁定了嫌疑人赵音,便于深夜把他从被窝里逮出来审讯。
  赵音和毛艳艳是同一批进疆的上海青年。他在团部附近的运输连,因为劳动表现出色,连长就把他从大田调到机务班,开拖拉机。案发的当夜,赵音确实到过招待所,他从煤矿拉了煤,送至招待所。
  赵音承认,他喜欢毛艳艳,仅仅是单相思——剃头挑子一头热。他知道招待所需要煤炭,就主动争取了拉煤的任务。(按办案人员推测,这是他精心预谋的一部分。)卸了煤,他顺便去了毛艳艳的宿舍一趟。当时毛艳艳刚洗过头,长发披肩。
  政法股雷股长问:“你是不是憋不住了?”
  赵音说:“毛艳艳爱清洁,我识相,我也嫌自己一身煤渣,只是和她说了几句话,坐也没坐。”
  雷股长说:“花开了,蜜蜂、苍蝇都来叮,你就那么老实站着?”
  赵音说:“我生怕把椅子坐脏了。”
  雷股长说:“你把方向盘的手,就那么老实?毛艳艳是被两只手掐死的,那么狠。”
  赵音似乎在回忆,说:“我只注意了她刚洗过的长发,像春天的杨柳一样。”
  杀人案,是个爆炸新闻。当年,团部经常举行审判大会,相当多的是强奸犯。赵音不承认杀了人,团政法股也查不出他杀人的根据。在审判大会上,他和罪犯们站在一起——把他跟被审判的罪犯放在一起,目的是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气势影响他。
  但是,赵音一口咬定,他没杀毛艳艳,他沾着煤渣的手怎么可能去掐那么干净的脖子?
  团政法股把赵音关进了“牛棚”——造反派接手,逼供:“你不是说只注意了她的头发吗?不是漏嘴说了脖子了吗?”
  赵音说:“我确实只注意了她的长发,是审讯时,他们提到了脖子。”
  农场的老职工一般不刷牙,但在赵音和毛艳艳的宿舍里,分别有牙膏牙刷。造反派说:“还是老老实实地坦白交代,不要像挤牙膏那样,施加一点儿压力,你就挤出一点儿。”
  “牛棚”里的“牛鬼蛇神”,白天打土坯,早晚向毛主席像早请示晚汇报——自我揭发“灵魂深处私字一闪念”,还辅以刑具。有一夜,赵音悄悄地逃出“牛棚”,摸到雷股长家,跪下,要求雷股长判他的刑。
  雷股长说:“是凶手,你坦白。”
  赵音说:“我没杀毛艳艳。”
  雷股长说:“那你为啥要求判刑?”
  赵音说:“我受不了了。”
  雷股长说:“杀了人才判刑,你现在还不够资格。”
  赵音失望了,他返回“牛棚”,从此沉默寡言。原本,连长看中他,要提拔他担任机务排的副排长,可是,他连方向盘也摸不上了。关了几年“牛棚”,赵音又回到大田干活儿,这叫监督改造。女人们都避而远之,因为,他背上了“强奸杀人犯”的名声。白面馒头掉进煤堆里——不黑也黑。
  1978年,连队同一批进疆的上海青年已结婚成家,赵音还打着光棍儿。他邋里邋遢,单身宿舍墙壁上布满了烟熏的痕迹,墙角还有蜘蛛网,网丝也熏黑了,他懒得打扫。
  沙漠边缘的春天,土地还没解冻,不见一点儿绿意。一个礼拜天的上午,一阵敲门,赵音惊醒,迷迷糊糊的,冲着门,说:“没顶门。”
  一个男人,穿着棉袄像是背着重荷,其实是背有点儿驼。他推开门,顺手关门,到赵音的床边,说:“我实在憋得受不了了,我要爆炸了。”
  一听爆炸,赵音起床,说:“爆炸?我又不是煤矿,我有啥?啥也没有。”
  那个男人弓着背,一副低头认罪的样子,他说:“你见过我吗?”
  赵音迟疑片刻,做了个炒菜的动作,说:“团部招待所,掌勺的,厨师。”
  厨师连连点头,说:“对对,这十年,我让你背了黑锅。”
  赵音穿起衣裤,说:“黑锅?”
  厨师说:“这十年,你不可能注意我,可我一直在注意你。那个杀人案,让你丢掉了一切,还吃了很多苦。”
  赵音说:“跟你有啥关系?”
  厨师说:“我也活不了几天了,早先,我听说因果报应,现在我得到了报应,我得了绝症,活不了几天了。看你落到这样的地步,我实在憋不住了,我常常做噩梦。当年,我还感到侥幸,你替我背了黑锅。现在我活不了几天了,那件隐瞒了十年的事情,我憋在肚子里,简直像个炸药包,你来点导火索吧。”
  赵音终于听出了眉目。他看着厨师,突然,像爆炸一样,笑了,笑得身体晃动,仿佛经受不住,然后他慢慢地蹲下,捂住脸,哭了。
  厨师跪在赵音面前,说:“都怪我,怪我,怪我毁了你,毁了她,我向你坦白交代,听候你发落。”
  这十年,赵音第一次哭出来,他擦了擦眼泪,听厨师坦白了十年前那個夜晚的经过。当年,厨师也听说过风言风语:毛艳艳生活作风有问题。鸡蛋不裂缝,苍蝇也不会叮。厨师也看上了毛艳艳,只不过,年纪相差八岁,他显老,像个小老头儿。那天晚上,他给她开小灶,送一碗肉丝面。他看见的也是她的长发,水还没干。
  厨师说:“我听说审问你时,有一句话:‘你是不是憋不住了?’我走进她的宿舍,她的长发散布着香气,我就憋不住了。她不让我碰她,我憋不住了,不能让她的声音传出去,我掐她的脖子,那脖子经不住掐。这些年,我常常做噩梦,被一双大手掐住脖子。有时,我正炒菜,手似乎不听我使唤,恨不得伸进油锅里。”
  赵音起先蹲着,后来他坐在了地上。
  厨师仍跪着,说:“那时,她的名声不好,名声是什么东西?我在招待所,大家都赞赏我的厨艺,我的名声掩护了我。毛艳艳死了,还有女人说她是个狐狸精。”
  赵音的表情,又恢复到木然,他像瘫在地上的一个小沙丘。
  厨师说:“现在,我跟你去自首,再憋下去,我就要爆炸了。”
  赵音的表情,像风吹过沙丘,他的脸皮抽动了一下,都是皱纹。
  厨师说:“所有的传言,都不对。”
  赵音抬脸,看了一眼厨师。
  厨师的身体似乎绷着,他垂下脑袋,说:“她是个处女。”
  [责任编辑 晨 飞]
其他文献
小镰刀来到粮堆旁。  粮食上都盖着大印。  这特殊的大印叫粮印,用厚重的木板刻成,长一尺多,宽八九寸,厚二寸多,正面刻着凹字(阴文)。印一分为二(包括背面的柄),起监督作用,只有两块木板拼在一起盖,才是完整的印。盖在粮食堆上,便显出醒目的立体字。我们队的粮印上是个“公”字。二叔是六队的,他们队的粮印上刻着“丰收”二字。  糧印一般由会计和保管员掌管,一人一半。收获季节,粮食上场晾晒,傍晚要堆起来,
期刊
阅读往往先于写作。写作的冲动几乎总是由阅读引发的。在你成为作家很久之后,阅读别人写的东西——以及重读过去喜爱的书——构成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分心,使你不能集中精力写作。分心。安慰。折磨。没错,还有灵感。  并非所有作家都承认这点。我记得,有一次跟维·苏·奈保尔谈到我喜爱的一部19世纪英国小说,我想当然地以为,他也会像我一样欣赏它,就像我所认识的每个喜欢文学的人那样。但是不,他没读过这部小说,并且,当他
期刊
下班了,人们到更衣室换衣服时,发现窗台上放着一幅画,白如雪的钢板上,用黑的细铁丝焊了个推自行车的女孩子。女孩一双大眼睛笑意盈盈,弯弯的黑发长长的,似乎有一点儿风就会飘起来。人们指着车轮上的辐条,都说跟用笔画上去的一样,整齐,端直,一根是一根的。  张师傅端着个大茶缸子过来了,站在钢板的左边看看,又站在钢板的右边看看,耸耸鼻子,嘿地笑了一声:“真尿性!”嘿地又是一声:“真尿性啊小俊!”  常小俊只嘿
期刊
小胖一家在上海的第一个住处,是浦东一间本地人出租的私房。  一百多平方米的小院子里,高高矮矮竖着几幢小楼,楼里几家住客,有路边修自行车的、起早贪黑卖包子的,等等。私房的男主人叫陈哥,一位大隐隐于市的老饕。平日做了好吃的家常菜,他总是和老婆两人抬出一张小木桌,再各搬一个小凳子,摆上几碗饭菜,在小院里吃得有滋有味。  小胖长大以后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对浓油赤酱上海本地菜的莫名向往,一定是从陈哥开始的。 
期刊
庄晓频在西安读完大学后就留在了西安,每天上班下班都要穿过城中的古城墙。  每次进出城门洞的时候,庄晓频都会有在历史里穿梭游走之感,仿佛自己是一尾在现实与梦境中游弋的鱼。  她对花朵悄悄地说:“总有一天我要去城墙上看月亮。”  登城墙是件异乎寻常的事,总有机会去,庄晓频就拖着一直没去。因为没去,就常常挂念着,想得多了,就很自然地成了一份执着。  花朵是一条鱼,养在庄晓频案头的鱼缸里,像朵水里开放的花
期刊
小林子一被带进屋里,立刻就蒙了。  屋子里连坐带站有七八个人,个个神情不善。一个坐着的满脸大胡子的人问:“说吧,做了多长时间了?都做过哪些地方?”  小林子曾无数次在恐惧中想象,被警察逮住后审讯的情形,却从没想过被同行审讯的场面。所以他一时有些呆了,目光掉到脚前的地面上,对一连声的问话有些充耳不闻。  直到裤子被脱到膝盖,他才打了个冷战。两个人架住他的胳膊,他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只觉得心里也冷
期刊
春草带着妹妹来到池塘边。池塘里的水又少了,全村人没有谁发现这个问题,只有春草注意这个事情。如果池塘里的水就这么一天一天少下去,迟早有一天池塘会干枯,池塘里的鱼也会全部死掉。春草担心,但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池塘里的水就这么一天天少下去,却不能为池塘做任何事情。  春草记得大妹出生的时候,这个池塘里的水还很多,多到可以在池塘里洗衣服。每次春草和母亲一块儿来池塘里洗大妹的尿布时,那些小鱼就会游过来吃。也奇
期刊
路也,女。现执教于济南大学文学院。著有诗集、散文随笔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及文论集等共二十余部。曾获人民文学奖、诗探索奖杰出成就奖。  侯德云的《李鸿章二题》,分为《刺杀李鸿章》和《马关枪声》,其实我倒愿意把这二题合起来看作一题。作家是采用不同视角来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其实是把同一个故事讲了两遍。所以,可以说“这两篇小说”,也可以说成“这篇小说”。这种双重叙事角度或多重叙事角度,在现代小说里,运
期刊
秋香蹲在地上,挥舞菜刀,咚咚咚一阵剁,狠狠的。刀片从木头柄中脱出去,划了个漂亮的圆弧,差点儿砍着伸头缩脑的芦花鸡。芦花鸡吓得不轻,扑棱扑棱避到远处,窥视着秋香,似怪秋香故意而为。秋香呸了口:“该死的,瞅啥瞅!”  农历四月十六,逢大集。秋香早与一帮姐妹掰过指头,买红丝,买绿线,画鸳鸯,描牡丹,绣几双漂漂亮亮的鞋垫子。隐隐约约中,一个念头产生了,这念头只敢躲在被窝里想,说出来可羞死人。  秋香扔下木
期刊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上下呈现出一幅异常丰富的文学景观,街头巷尾,一停脚,便是书店与报亭。由于一直钟爱小小说,《百花园》是我每月必买的杂志之一。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百花园》定价是每本3.5元,每月5日出版。一到月初,我便会跑到校外的报亭咨询:“今天到货了吗?”卖报阿姨不用问,便知我要的是《百花园》。  看得多了,耳濡目染,自己竟也比葫芦画瓢,试着写起了小小说。1999年6月,我的第一篇小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