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从发展学生语言的角度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少分析,多给学生创造动口读,动口说,动手写的机会。
【关键词】
少分析 多动口 多动笔
在人的一生中,使用范围最广的、频率最高的、作用最大的,莫过于语言了,语言在人生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关于这一观点从2011年1月的新《课标》也可看出,新《课标》跟以前的课标比,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加强调读书、积累;更加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在新《课标》前言部分的两段文字中就四次提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质还是指向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征。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语文教师就是凭借这个例子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从而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重在发展学生语言,这一观点早被《课标》和许多专家提出。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据心理学家研究,4至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期。错过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这种损失在以后任何时候用任何方法都是无法弥补的。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语汇贫乏的人,其思维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基于这样一些认识,近几年来,我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尝试,实践证明效果明显。主要做法如下:
1.少分析。每篇课文教学时,一般不进行逐句分析,逐段讲解。对课文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方法不强调理性的认识,而是依靠感性的积累。对课文中字里行间包含的比较深刻的含义,一般不作分析。严格控制分析理解的深度,以压缩分析讲解的时间。
比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三袋麦子》一课,在理解思想内容方面,我只要求学生在读了课文以后能够回答“土地爷爷为什么只夸小猴聪明、能干,而不夸小猪、小牛聪明、能干”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难度不高,课堂教学中花不了多少时间,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回答。这样就能节约出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训练。
2.多动口,课堂教学中,除了必要的理解外,尽可能多采用朗读、复述、背诵等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的形式。每篇讲读课文,一般都要求学生能读得正确、流利;读出文章的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对于语言比较优美的句段或全文,要求能熟练地背诵;对于课文中的重要段落,一般要求用说话的语气进行转述;采用讲故事比赛、分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运用所积累语言的机会。
比如《三袋麦子》一课故事性比较强,语言也比较生动。我首先激励学生多读课文:自己自由练读,小组内组员比赛读,个人展示读,评价、纠正式指导读,组与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其次,分角色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好角色,抓紧时间练习,关键是记住语言,知道如何说。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台展示。展示过后,让学生快速地评价指导,肯定表演成功的地方,纠正不满意的地方,再让其他人表演;第三,激励学生回家后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听一听,让他们评评谁聪明、能干(注意取得家长配合,让家长明白你的意图,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语言的训练)。通过这些途径,对学生进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
课文中的语言都是最规范的语言,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说,对丰富儿童语言,对儿童语言的规范化都是有好处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深奥的文言文尚且如此,与口语基本接近的现代文就更容易理解了。从某种角度讲,读懂比讲懂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3.多动笔。每篇课文教学我都设计运用语言的练习。比如用词造句,仿写句子,听写句段,片断仿写等等。
比如教学《金蝉脱壳》第四节,我要求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观察并描写一个小动物的外形,写好后在班级里交流,看其文章是否像课文一样从头到尾有序地描写,是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动物的特点写鲜明;再比如教学《小草和大树》一课时,根据本文优美词汇较多的特点,要求学生根据本文内容,用上:“嗷嗷待哺、要强好胜、大名鼎鼎、惴惴不安、枉费心血、节衣缩食、寥寥无几、孜孜不倦、争分夺秒、成年累月、脱颖而出”等词语,写一写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长经历和自己受到的启发。写好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这些词汇得到记忆和运用。
每次考试过后,我都把我班学生的试卷与同年级班学生的试卷进行对比分析。从对比中我发现,在需要学生发挥表达能力的题目(比如句式仿写、阅读回答、写作)上,得分明显高于同轨班学生。从这些题目的答案看,我班学生答案中不少优美的词语、句子都是课文中出现过的。而同轨班学生尽管课本中学过的词语、句子也不少,但在答题时却很少反映出来,相比之下,使人明显感到词汇贫乏。事实说明,对课本中的语言如果只求理解,不去记忆,不强调运用,那么学生对它的掌握只能停留在消极语汇水平(看到、听到时能理解,但记不得,也不会运用)。
千教万教以读为本,千学万学以言为根,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作为内核的。语言是工具,语文教学要担负起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个工具的任务。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从发展学生语言的角度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少分析,多给学生创造动口读,动口说,动手写的机会。
【关键词】
少分析 多动口 多动笔
在人的一生中,使用范围最广的、频率最高的、作用最大的,莫过于语言了,语言在人生的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关于这一观点从2011年1月的新《课标》也可看出,新《课标》跟以前的课标比,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加强调读书、积累;更加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在新《课标》前言部分的两段文字中就四次提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质还是指向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征。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课文只是个例子,语文教师就是凭借这个例子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从而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重在发展学生语言,这一观点早被《课标》和许多专家提出。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据心理学家研究,4至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期。错过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这种损失在以后任何时候用任何方法都是无法弥补的。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语汇贫乏的人,其思维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基于这样一些认识,近几年来,我从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尝试,实践证明效果明显。主要做法如下:
1.少分析。每篇课文教学时,一般不进行逐句分析,逐段讲解。对课文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方法不强调理性的认识,而是依靠感性的积累。对课文中字里行间包含的比较深刻的含义,一般不作分析。严格控制分析理解的深度,以压缩分析讲解的时间。
比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三袋麦子》一课,在理解思想内容方面,我只要求学生在读了课文以后能够回答“土地爷爷为什么只夸小猴聪明、能干,而不夸小猪、小牛聪明、能干”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难度不高,课堂教学中花不了多少时间,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回答。这样就能节约出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训练。
2.多动口,课堂教学中,除了必要的理解外,尽可能多采用朗读、复述、背诵等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的形式。每篇讲读课文,一般都要求学生能读得正确、流利;读出文章的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对于语言比较优美的句段或全文,要求能熟练地背诵;对于课文中的重要段落,一般要求用说话的语气进行转述;采用讲故事比赛、分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运用所积累语言的机会。
比如《三袋麦子》一课故事性比较强,语言也比较生动。我首先激励学生多读课文:自己自由练读,小组内组员比赛读,个人展示读,评价、纠正式指导读,组与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其次,分角色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好角色,抓紧时间练习,关键是记住语言,知道如何说。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台展示。展示过后,让学生快速地评价指导,肯定表演成功的地方,纠正不满意的地方,再让其他人表演;第三,激励学生回家后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听一听,让他们评评谁聪明、能干(注意取得家长配合,让家长明白你的意图,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语言的训练)。通过这些途径,对学生进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
课文中的语言都是最规范的语言,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说,对丰富儿童语言,对儿童语言的规范化都是有好处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深奥的文言文尚且如此,与口语基本接近的现代文就更容易理解了。从某种角度讲,读懂比讲懂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3.多动笔。每篇课文教学我都设计运用语言的练习。比如用词造句,仿写句子,听写句段,片断仿写等等。
比如教学《金蝉脱壳》第四节,我要求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观察并描写一个小动物的外形,写好后在班级里交流,看其文章是否像课文一样从头到尾有序地描写,是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动物的特点写鲜明;再比如教学《小草和大树》一课时,根据本文优美词汇较多的特点,要求学生根据本文内容,用上:“嗷嗷待哺、要强好胜、大名鼎鼎、惴惴不安、枉费心血、节衣缩食、寥寥无几、孜孜不倦、争分夺秒、成年累月、脱颖而出”等词语,写一写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长经历和自己受到的启发。写好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这些词汇得到记忆和运用。
每次考试过后,我都把我班学生的试卷与同年级班学生的试卷进行对比分析。从对比中我发现,在需要学生发挥表达能力的题目(比如句式仿写、阅读回答、写作)上,得分明显高于同轨班学生。从这些题目的答案看,我班学生答案中不少优美的词语、句子都是课文中出现过的。而同轨班学生尽管课本中学过的词语、句子也不少,但在答题时却很少反映出来,相比之下,使人明显感到词汇贫乏。事实说明,对课本中的语言如果只求理解,不去记忆,不强调运用,那么学生对它的掌握只能停留在消极语汇水平(看到、听到时能理解,但记不得,也不会运用)。
千教万教以读为本,千学万学以言为根,语文课程是以语言作为内核的。语言是工具,语文教学要担负起让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个工具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