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曾经报道了一篇名为《李广斌:做“家教”年入百万》的创业故事。然而好事多磨,随后几年,李广斌因自己在深圳的股市通讯器材生意破产,导致武汉的幼儿培训公司也因资金断裂而关门,曾经的千万富豪沦落到上门做家教养家糊口。但巨大的落差并没有摧毁他创造财富的信念。他从孩子身上再次发现商机,改良周末“私塾”再次走上了财富旅程。
不甘心,钱没了心还在
——“失败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的脑袋还在,我就能把钱赚回来!”
创业曾经让他一步登上天堂,却也能第二步就让他跌入地狱。武汉的李广斌1993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当了中学老师,不久便辞职做起了幼儿识字培训生意,最好的时候每月能盈利十万元。2001年赶上牛市,机敏的李文斌到深圳又开了一家股市通讯器材贸易公司,不到两年赚了千万。可2003年突如其来的熊市,因经销商卷款而去让他破了产,武汉的培训生意也关门歇业。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在武汉当了一名上门家教老师。但生意虽败了,那颗依然坚强的创业之心,让他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工作中又看出了名堂。
这段经历让他发现,很多孩子整天沉迷在网吧里不能自拔,而家长往往忙于事业无暇顾及。以至于出现一些孩子斗殴、敲诈等犯罪行为。在幼儿培训行业曾经成功过的李广斌意识到,当时很多的婴幼儿早教提供的基本都是知识技能培训,对于孩子的德行教育却很少。而孩子的知识技能再好,没有一个好的德行也是不利于今后成长的。这里面一定有文章可作!
随后,李广斌尝试借助华中师范大学的力量,与部队武汉某部联合举办了“戒网训练营”,期待着能开启自己的第二次财富之门。然而训练营办得并不顺利,一些孩子“毕业”后不久,又开始去网吧玩了。李广斌意识到:开办戒网训练营治标不治本。病根其实是父母在育儿时期对孩子德行养成教育的缺位和错位。所以德行教育越早越好。一次偶遇,让一筹莫展的李广斌开了窍。
2005年6月的一天,李广斌去新雇主王慧芳家做家教,看到王慧芳3岁的儿子正在给亲朋们表演沏功夫茶。茶毕送客时,这个孩子竟然能按照传统礼仪叩谢、递鞋、开门、引路、道别。亲朋们那钦慕的目光让李广斌兴奋地意识到,自己找到了德行早教的妙方。在钢琴、英语等西式技术型早育充斥的今天,用传统文化专注孩子德行礼仪的培养,恰恰是中国幼教领域一块处女地。2006年3月,李广斌来到山东曲阜。在肃穆的孔庙里,他仿佛看到了2500年前,孔子的中国第一所私塾,造就了大批治国理政的旷世之才。能不能古为今用,打造一个现代“私塾”呢?让孩子从小接受国学启蒙,学会做人德行、礼仪处事。一个大胆的计划在李广斌心中酝酿。
不畏惧,创业需要些固执
——“有人反对不可怕。只要市场不反对,只要市场有这个合理合法的需求,没什么可怕的!”
新生意有了眉目,李广斌兴奋不已,然而却没有人支持他。但固执的李广斌还是我行我素地筹备开了。没钱,他把惟一的房子卖了。随后,利用自己的关系借助母校华中师大的师资,将茶道和《弟子规》整合创编了一套《蒙童礼仪》课程。接着又模仿《千字文》,创编了一套贴近现代生活的《国韵诵读》课程。
为了营造私塾文化氛围,李广斌在华师西门租用了一间200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全部采用古典风格。供奉有孔子像、香炉,墙上挂上字画,课桌椅是古典样式的案几和蒲团,上下课铃使用手摇铃铛。还请人设计了古代汉服作为孩子们的“校服”。最后,该给“现代私塾”起个什么名字呢?如果简单地叫“私塾”,显然不合时宜,也和现代教育格格不入。如果不叫“私塾”,那怎么去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自己的个性呢?那些天,李广斌凝思苦想:“既然是儿童习练德行、学习国学的地方,其简称不就是‘童学馆’吗?”
筹备结束了,可新的问题也来了。当时其他地方也有现代私塾萌芽,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私塾是一种教育的倒退,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冲突,是违规办学……然而李广斌并没有退缩,因为他已经有了对策。
李广斌制定了经营方案,童学馆实行周末制,类似家教,并不与义务教育冲突。他把初期客户定位在高收入家庭的3—6岁的孩子,因为这些家庭的家长往往忙于事业,孩子容易出现不听管教的问题。3—6岁处于学龄前,不与义务教育冲突。而且这种家庭对孩子的个性化教育相对比较热衷,经济上也承受得起。再加上很多成功人士开始青睐传统文化,“儒商”、“佛商”越来越多,需求不是问题。
2006年8月13日,李广斌的“童学馆”获得相关部门审批正式开业。李广斌请来一批“贵族”幼儿园的家长来参观。家长们一进教室,恍若时光倒流到2000年前的古代私塾,个个惊奇万分。这给他带来了第一批客户,十几个孩子。至于学费多少,由于当时李广斌还没什么经验,他提出:“看着给吧!生意刚开张,你们能来我就已经很知足了。”
不久,一群身着汉服的孩子和教师,在古琴的伴奏下,让童学馆有了生机。开班半年多,先后有800多个孩子从这里“毕业”,“焕然一新”地成为一个有孝心、懂礼仪的好宝宝,赢得了家长的喝彩。学费确定为400多元每月,周末可随意来上课,与当时流行的幼教培训项目收费相比属中档水平。半年下来,李广斌不仅收回投资,还有了十几万元的盈利。
不犹豫,正确的就要马上行动
——“人这一生难得几个高人指点。当你有幸获得这样的机会时,千万要把握住。”
中央台的百家讲坛推出于丹讲论语,一下子国学火了,李广斌的童学馆也步入正轨。开业后的两年里,6家童学馆出现在武汉、大连、郑州等地。为了做好童学馆的研发和发展,李广斌不仅将自己赚来的钱全部投了进去,还借债几十万。然而面对缺钱的问题,尽管与李广斌洽谈合作的人络绎不绝,但大多被他委婉拒绝。因为他深知,童学馆的事业必须是有德行、热爱传统文化之士才能担当。如果贸然和一些追求功利的人合作,尽管眼前会有收益,但最終会毁掉这份伟大的事业。然而这也让李广斌感到什么叫高处不胜寒。一个人孤军奋战,到2008年初,事业举步维艰。可就在李广斌感到精疲力竭时,贵人悄悄出现了。
2008年3月,在从深圳返回武汉的飞机上,李广斌顾不上休息,修改起童学馆的宣传折页。飞机将要降落时,李广斌听到一个声音:“我可以看看你手里的东西呢?”
原来,旁边这位竟是中国幼教教父级人物——金色摇篮集团董事长程跃博士。在中国幼教界,可以说无人不知他的大名,旗下有70多家幼儿园,是中国最大的幼儿园品牌创立人,也是李广斌一直最为仰慕却未曾谋面的人。
2008年5月,李广斌再次见到了程跃博士。程博士开门见山:“你是否考虑过利用现代脑科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和动画手段去设计童学馆的课程,让中国文化的传统课程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你考虑过让更多的孩子到童学馆来学习吗?比如说0—3岁的小宝宝,再比如说小学生?”李广斌摇摇头:“暂时还没有想过。”
程博士接着说:“要想,要把你的3—6岁的课程扩展到0—12岁。在中国学英语成就了一个新东方,而全球学汉语和中国文化,也能成就一个童学馆。我负责投资,你负责执行。”
程博士的点拨让李广斌豁然开朗。几年的辛苦打拼,却只用了15分钟就让他得到了一笔几乎是救命的投资和精神支持。此时他不再犹豫了,他要大干一场。
在程博士的指导下,李广斌不负重望,相继推出了心之芽、人之初、艺国韵、文曲星、智多星、艺龄童等十多门课程,形式仍然采用周末兴趣班制。由于当时北京、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已经出现类似童学馆的现代私塾,推广难度较高。受到当时婴幼儿产品加速向二三线城市推进的启发,李广斌做出了一项调整,重点在全国二三线城市开办分馆,收费有所下调,以吸引更多客户扩大市场。同时,他加强了合作,以获得社会更高的认可。2009年2月,华师心理学院确定童学馆为“中国文化和儿童发展研究基地”。2008年12月,英国BBC和美国美联社相继报道了童学馆后,李广斌的生意也随之打入了欧美市场。
至此,这位落魄到做家教糊口的昔日富豪完成了华丽转身。年盈利数百万元的业绩再一次让他体会到创造财富的愉悦,也让他对这份事业备加珍惜。■
不甘心,钱没了心还在
——“失败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的脑袋还在,我就能把钱赚回来!”
创业曾经让他一步登上天堂,却也能第二步就让他跌入地狱。武汉的李广斌1993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当了中学老师,不久便辞职做起了幼儿识字培训生意,最好的时候每月能盈利十万元。2001年赶上牛市,机敏的李文斌到深圳又开了一家股市通讯器材贸易公司,不到两年赚了千万。可2003年突如其来的熊市,因经销商卷款而去让他破了产,武汉的培训生意也关门歇业。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在武汉当了一名上门家教老师。但生意虽败了,那颗依然坚强的创业之心,让他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工作中又看出了名堂。
这段经历让他发现,很多孩子整天沉迷在网吧里不能自拔,而家长往往忙于事业无暇顾及。以至于出现一些孩子斗殴、敲诈等犯罪行为。在幼儿培训行业曾经成功过的李广斌意识到,当时很多的婴幼儿早教提供的基本都是知识技能培训,对于孩子的德行教育却很少。而孩子的知识技能再好,没有一个好的德行也是不利于今后成长的。这里面一定有文章可作!
随后,李广斌尝试借助华中师范大学的力量,与部队武汉某部联合举办了“戒网训练营”,期待着能开启自己的第二次财富之门。然而训练营办得并不顺利,一些孩子“毕业”后不久,又开始去网吧玩了。李广斌意识到:开办戒网训练营治标不治本。病根其实是父母在育儿时期对孩子德行养成教育的缺位和错位。所以德行教育越早越好。一次偶遇,让一筹莫展的李广斌开了窍。
2005年6月的一天,李广斌去新雇主王慧芳家做家教,看到王慧芳3岁的儿子正在给亲朋们表演沏功夫茶。茶毕送客时,这个孩子竟然能按照传统礼仪叩谢、递鞋、开门、引路、道别。亲朋们那钦慕的目光让李广斌兴奋地意识到,自己找到了德行早教的妙方。在钢琴、英语等西式技术型早育充斥的今天,用传统文化专注孩子德行礼仪的培养,恰恰是中国幼教领域一块处女地。2006年3月,李广斌来到山东曲阜。在肃穆的孔庙里,他仿佛看到了2500年前,孔子的中国第一所私塾,造就了大批治国理政的旷世之才。能不能古为今用,打造一个现代“私塾”呢?让孩子从小接受国学启蒙,学会做人德行、礼仪处事。一个大胆的计划在李广斌心中酝酿。
不畏惧,创业需要些固执
——“有人反对不可怕。只要市场不反对,只要市场有这个合理合法的需求,没什么可怕的!”
新生意有了眉目,李广斌兴奋不已,然而却没有人支持他。但固执的李广斌还是我行我素地筹备开了。没钱,他把惟一的房子卖了。随后,利用自己的关系借助母校华中师大的师资,将茶道和《弟子规》整合创编了一套《蒙童礼仪》课程。接着又模仿《千字文》,创编了一套贴近现代生活的《国韵诵读》课程。
为了营造私塾文化氛围,李广斌在华师西门租用了一间200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全部采用古典风格。供奉有孔子像、香炉,墙上挂上字画,课桌椅是古典样式的案几和蒲团,上下课铃使用手摇铃铛。还请人设计了古代汉服作为孩子们的“校服”。最后,该给“现代私塾”起个什么名字呢?如果简单地叫“私塾”,显然不合时宜,也和现代教育格格不入。如果不叫“私塾”,那怎么去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自己的个性呢?那些天,李广斌凝思苦想:“既然是儿童习练德行、学习国学的地方,其简称不就是‘童学馆’吗?”
筹备结束了,可新的问题也来了。当时其他地方也有现代私塾萌芽,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私塾是一种教育的倒退,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冲突,是违规办学……然而李广斌并没有退缩,因为他已经有了对策。
李广斌制定了经营方案,童学馆实行周末制,类似家教,并不与义务教育冲突。他把初期客户定位在高收入家庭的3—6岁的孩子,因为这些家庭的家长往往忙于事业,孩子容易出现不听管教的问题。3—6岁处于学龄前,不与义务教育冲突。而且这种家庭对孩子的个性化教育相对比较热衷,经济上也承受得起。再加上很多成功人士开始青睐传统文化,“儒商”、“佛商”越来越多,需求不是问题。
2006年8月13日,李广斌的“童学馆”获得相关部门审批正式开业。李广斌请来一批“贵族”幼儿园的家长来参观。家长们一进教室,恍若时光倒流到2000年前的古代私塾,个个惊奇万分。这给他带来了第一批客户,十几个孩子。至于学费多少,由于当时李广斌还没什么经验,他提出:“看着给吧!生意刚开张,你们能来我就已经很知足了。”
不久,一群身着汉服的孩子和教师,在古琴的伴奏下,让童学馆有了生机。开班半年多,先后有800多个孩子从这里“毕业”,“焕然一新”地成为一个有孝心、懂礼仪的好宝宝,赢得了家长的喝彩。学费确定为400多元每月,周末可随意来上课,与当时流行的幼教培训项目收费相比属中档水平。半年下来,李广斌不仅收回投资,还有了十几万元的盈利。
不犹豫,正确的就要马上行动
——“人这一生难得几个高人指点。当你有幸获得这样的机会时,千万要把握住。”
中央台的百家讲坛推出于丹讲论语,一下子国学火了,李广斌的童学馆也步入正轨。开业后的两年里,6家童学馆出现在武汉、大连、郑州等地。为了做好童学馆的研发和发展,李广斌不仅将自己赚来的钱全部投了进去,还借债几十万。然而面对缺钱的问题,尽管与李广斌洽谈合作的人络绎不绝,但大多被他委婉拒绝。因为他深知,童学馆的事业必须是有德行、热爱传统文化之士才能担当。如果贸然和一些追求功利的人合作,尽管眼前会有收益,但最終会毁掉这份伟大的事业。然而这也让李广斌感到什么叫高处不胜寒。一个人孤军奋战,到2008年初,事业举步维艰。可就在李广斌感到精疲力竭时,贵人悄悄出现了。
2008年3月,在从深圳返回武汉的飞机上,李广斌顾不上休息,修改起童学馆的宣传折页。飞机将要降落时,李广斌听到一个声音:“我可以看看你手里的东西呢?”
原来,旁边这位竟是中国幼教教父级人物——金色摇篮集团董事长程跃博士。在中国幼教界,可以说无人不知他的大名,旗下有70多家幼儿园,是中国最大的幼儿园品牌创立人,也是李广斌一直最为仰慕却未曾谋面的人。
2008年5月,李广斌再次见到了程跃博士。程博士开门见山:“你是否考虑过利用现代脑科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和动画手段去设计童学馆的课程,让中国文化的传统课程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你考虑过让更多的孩子到童学馆来学习吗?比如说0—3岁的小宝宝,再比如说小学生?”李广斌摇摇头:“暂时还没有想过。”
程博士接着说:“要想,要把你的3—6岁的课程扩展到0—12岁。在中国学英语成就了一个新东方,而全球学汉语和中国文化,也能成就一个童学馆。我负责投资,你负责执行。”
程博士的点拨让李广斌豁然开朗。几年的辛苦打拼,却只用了15分钟就让他得到了一笔几乎是救命的投资和精神支持。此时他不再犹豫了,他要大干一场。
在程博士的指导下,李广斌不负重望,相继推出了心之芽、人之初、艺国韵、文曲星、智多星、艺龄童等十多门课程,形式仍然采用周末兴趣班制。由于当时北京、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已经出现类似童学馆的现代私塾,推广难度较高。受到当时婴幼儿产品加速向二三线城市推进的启发,李广斌做出了一项调整,重点在全国二三线城市开办分馆,收费有所下调,以吸引更多客户扩大市场。同时,他加强了合作,以获得社会更高的认可。2009年2月,华师心理学院确定童学馆为“中国文化和儿童发展研究基地”。2008年12月,英国BBC和美国美联社相继报道了童学馆后,李广斌的生意也随之打入了欧美市场。
至此,这位落魄到做家教糊口的昔日富豪完成了华丽转身。年盈利数百万元的业绩再一次让他体会到创造财富的愉悦,也让他对这份事业备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