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对职业实用性体育及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必要性,提出了在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原则和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实用性体育 课程模式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0.09.05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分工的不断细化,职业种类越来越多,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不同的职业在劳动性质、强度、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劳动者身体素质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为专门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尽快适应职业技能对身体方面的需求,是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中须着重思考的现实问题之一。因此,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特点与需要,在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传授与其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相关的特殊体育知识、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职业实用性体育及其课程的含义
(一)职业实用性体育
职业实用性体育是指青年大学生在选择体育锻炼时,把着眼点放在发展未来职业工作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方面,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在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基础上设计以促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方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掌握专业技术,并获得对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
(二)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是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思想的具体反映和体现,是指以“准职业人”(学生)目前所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工作综合能力为工作任务,以培养和完善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体能、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为教学目标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二、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比,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实用性的职业特点体现尤为明显。高职体育教育能根据学生目前所学专业(“准职业”)的类型传授与其未来第一可能职业所需的特殊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因材施教,以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实用功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体能、职业意志力、职业竞争能力、职业保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知识储备,为学生终生从事的职业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二)对基础性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
高职院校体育不同于只有单一属性的普通院校体育,而具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即基础性和实用性。基础性体育教学为各专业通用,属于共性教育;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要受到各专业、工种的限制,属于个性教育。正因为二者的不同属性使得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服务功能。一是满足不同专业、工种对学生身体条件提出的特殊要求;二是进行补偿性和对应性的身体锻炼;三是防止因职业而造成的身体损伤。根据职业的体能、素质、工作方式和疲劳特点,传授职业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培养职业所需要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既保护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又有预防和减少职业性身体受损伤的功能。
(三)是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其项目设置更加突出学生的职业劳动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身心素质的培养,以利于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在快节奏、高效率的劳动竞争中或在职业劳动市场的转换中,发挥出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职业实用性体育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并根据专业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制订科学的锻炼计划,使学生掌握有关职业病预防纠正的矫正操褓健操、生产操的编制方法和原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三、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原则
(一)课程内容要紧扣专业特点
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性很强,各专业特点差异较大、分类很多,而学生今后将从事与这些专业相关的职业,每一种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体能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特性,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内容开展教学,可使学生感到上体育课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有帮助,就会愿意练,主动练,毕业以后可以很快地适应职业劳动要求,并为将来在各个劳动岗位上千出成绩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二)课程设置要与就业紧密联系
实用性体育课程就是要对原有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进行结构性改造,使实用课程文化理念和应用价值之间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实用性体育课程学习与生存、生活、健康、职业和竞争之间的直接联系。要充分体现出体育为生产劳动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的价值,通过加强与职业技能有关的体育技能训练,不断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身体素质、实用技巧、安全意识、职业保值和环境适应能力等职业素质。
(三)课程目标是增强学生职业体能
在体育教育中有目的地开展与职业特点相适应的体育锻炼,则会有效地增强学生职业体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有助于职业技术学习的提高。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并根据专业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制订科学的锻炼计划,帮助学生掌握有关职业病预防纠正的矫正操、保健操的编制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四、高职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模式
为实现就业导向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高职院校很有必要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目前高职院校体育现有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以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为目的的体育选项课基础上的,体育授课班级的组成没有按照目前所学专业或未来职业工种的相对一致性来建立,不适用于职业体能的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应在培养学生基本体能和基本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身心素质为主,结合专业培养方案,选择与职业素质有关的体育项目,以提高职业体育能力为目标,兼顾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根据高职院校的学制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课程模式。
(一)“2+1”课程模式
在开设一学年体育选项课(学年制)或“基础课+选项课(学期制)”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三、四学期职业实用性体育必选课形式(类似于专业实训课),主要进行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
(二)“3+1”课程模式
在开设兰学期体育选项课或“基础课+选项课”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四学期体育选修课,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
(三)“1+1”课程模式
每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体育基础课或选项课教学,每学年第二学期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课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置模式。
(四)“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课程模式
建立以校际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为基础的职业实用性体育俱乐部的模式。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高度关注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体系,该课程要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为劳动就业服务的原则,按照学校专业设置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进行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让学生走上实习工作岗位后,较快适应工作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霍江华(1973-),男,广西都安人,壮族,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保卫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
(责编 黄鸿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实用性体育 课程模式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0.09.05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分工的不断细化,职业种类越来越多,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不同的职业在劳动性质、强度、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劳动者身体素质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为专门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尽快适应职业技能对身体方面的需求,是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中须着重思考的现实问题之一。因此,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特点与需要,在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传授与其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相关的特殊体育知识、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职业实用性体育及其课程的含义
(一)职业实用性体育
职业实用性体育是指青年大学生在选择体育锻炼时,把着眼点放在发展未来职业工作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方面,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在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基础上设计以促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方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掌握专业技术,并获得对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
(二)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是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思想的具体反映和体现,是指以“准职业人”(学生)目前所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工作综合能力为工作任务,以培养和完善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体能、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为教学目标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二、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比,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实用性的职业特点体现尤为明显。高职体育教育能根据学生目前所学专业(“准职业”)的类型传授与其未来第一可能职业所需的特殊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因材施教,以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实用功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体能、职业意志力、职业竞争能力、职业保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充实和完善对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储备和体育知识储备,为学生终生从事的职业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二)对基础性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
高职院校体育不同于只有单一属性的普通院校体育,而具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即基础性和实用性。基础性体育教学为各专业通用,属于共性教育;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要受到各专业、工种的限制,属于个性教育。正因为二者的不同属性使得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的服务功能。一是满足不同专业、工种对学生身体条件提出的特殊要求;二是进行补偿性和对应性的身体锻炼;三是防止因职业而造成的身体损伤。根据职业的体能、素质、工作方式和疲劳特点,传授职业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培养职业所需要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既保护学生身体正常发育,又有预防和减少职业性身体受损伤的功能。
(三)是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其项目设置更加突出学生的职业劳动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身心素质的培养,以利于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在快节奏、高效率的劳动竞争中或在职业劳动市场的转换中,发挥出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职业实用性体育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并根据专业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制订科学的锻炼计划,使学生掌握有关职业病预防纠正的矫正操褓健操、生产操的编制方法和原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三、高职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原则
(一)课程内容要紧扣专业特点
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性很强,各专业特点差异较大、分类很多,而学生今后将从事与这些专业相关的职业,每一种职业对从业人员的体能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不同特性,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内容开展教学,可使学生感到上体育课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有帮助,就会愿意练,主动练,毕业以后可以很快地适应职业劳动要求,并为将来在各个劳动岗位上千出成绩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二)课程设置要与就业紧密联系
实用性体育课程就是要对原有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进行结构性改造,使实用课程文化理念和应用价值之间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实用性体育课程学习与生存、生活、健康、职业和竞争之间的直接联系。要充分体现出体育为生产劳动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的价值,通过加强与职业技能有关的体育技能训练,不断提高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身体素质、实用技巧、安全意识、职业保值和环境适应能力等职业素质。
(三)课程目标是增强学生职业体能
在体育教育中有目的地开展与职业特点相适应的体育锻炼,则会有效地增强学生职业体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有助于职业技术学习的提高。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并根据专业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制订科学的锻炼计划,帮助学生掌握有关职业病预防纠正的矫正操、保健操的编制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四、高职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模式
为实现就业导向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高职院校很有必要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目前高职院校体育现有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以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为目的的体育选项课基础上的,体育授课班级的组成没有按照目前所学专业或未来职业工种的相对一致性来建立,不适用于职业体能的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应在培养学生基本体能和基本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身心素质为主,结合专业培养方案,选择与职业素质有关的体育项目,以提高职业体育能力为目标,兼顾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根据高职院校的学制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课程模式。
(一)“2+1”课程模式
在开设一学年体育选项课(学年制)或“基础课+选项课(学期制)”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三、四学期职业实用性体育必选课形式(类似于专业实训课),主要进行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
(二)“3+1”课程模式
在开设兰学期体育选项课或“基础课+选项课”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四学期体育选修课,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
(三)“1+1”课程模式
每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体育基础课或选项课教学,每学年第二学期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课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置模式。
(四)“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课程模式
建立以校际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为基础的职业实用性体育俱乐部的模式。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高度关注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体系,该课程要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为劳动就业服务的原则,按照学校专业设置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进行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让学生走上实习工作岗位后,较快适应工作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霍江华(1973-),男,广西都安人,壮族,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保卫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
(责编 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