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天,当别的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快乐地读书时,他们却在阴暗机器房的流水线旁工作。夜晚,当别的孩子躺在柔软的大床上向父母幸福地撒娇时,他们却在潮湿的宿舍里一身疲惫,蜷缩入睡。一群本该充满着纯真无忧的孩子,却过早地经历着社会的辛酸苦辣,他们就是“童工”。
曾经《南方都市报》报道了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的某公司涉嫌使用几十名童工的新闻,这些孩子都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男孩十几个,女孩子有50多个,因为“女孩听话,好管理”。他们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固定工资仅2000元。对于这些童工,有关部门把他们“遣送”回家,是不是真的就在“帮助”他们?
“童工”的背后
假如不是因为家庭极度贫寒,哪个父母忍心让一个稚嫩的孩子过早地离开家门,去远方肩负生活的重担?假如不是因为生活艰难,这些“童工”何以少小离家,过早的像成人一样在流水线上默默劳作?单纯谴责那些狠心的父母、违法招募童工的“血汗工厂”只能治标不治本,如果把这批童工遣送回家,谁能保证不会有下一批“积极进厂”的童工?
近年来,四川凉山地区的童工、毒品等问题一直被社会所关注,凉山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内地,甚至在西部地区都是极为落后的。边缘化与随之形成的社会屏障使得凉山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无法进入主流经济,形成了社会问题的温床。民众的主要收入是农牧业生产成果,不仅产量低,受自然条件制约明显,而且货币化程度更低。有些乡村刚好达到温饱甚至温饱都是问题,没有鞋穿、没有裤子穿的小孩不算罕见。卫生及医疗条件较差,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远远高于内地,当地人民的健康没有保障,更谈不上其他生活消费了。
在劳动力市场供应充足的情况下,雇主大多不会主动雇佣不会讲汉语、没有技能的劳动力。但近年来“用工荒”现象的出现,很多工厂形成“有工就招”的意识。凉山童工的出现说明了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雇主不得不想方设法雇佣便宜的劳动力,这样才有了对边远地区教育程度低的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凉山彝族的社会现实条件促使许多孩子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如此才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关系,于是出现了在法律眼皮子底下非法招募童工的事件。
民不举 官不究
这些来自凉山彝族的“童工”,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幸福童年的想象。本该是法定受教育的年龄,却早早成为工厂流水线上的一颗颗螺丝钉,而且弱小的身体要承受每日严重超时的工作。
2012年,我在江苏常熟工作时,也结识了几个四川凉山彝族小姑娘,她们的年龄在十四五岁左右,瘦瘦黑黑的,一看就是营养不良。我询问她们为何这个年龄不在家上学却来异地打工时,她们给我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她们基本都是家有姊妹七八个,家里只让男孩上学,女孩子们在家也只能做农活,那样更累。如果出来打工,会比在家里过得好,很多是自愿请求父母出来的,有的父母甚至还希望她们能够嫁出来,远离那片愚昧落后的山区。
暂且不论这些“逃出来”的辛酸无奈,童工们的另一番话更是让我惊诧:我们是工厂派车去拉的,和父母签定协议,每月工资固定2000元,工厂只给我们发500元当生活费,年底会和父母直接结算剩余的工资。招收童工是违法的,这个道理众所周知。然而为什么会有人冒着违反法律的风险“逍遥自在”地招收童工,甚至还可以去当地直接“征收 ”?
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管理存在漏洞,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劳动用工和流动人口的依法监管不到位,尤其是对工厂、黑窑、小作坊等劳动用工问题疏于管理,基本处于失察和失控状态。对于童工等非法用工现象,一些地方的通常做法是,除了间隔一年或数年的专项检查之外,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童工这种现象基本上是采取“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一般不会采取足够的强制性措施抑制童工现象的发展。这种行政不作为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给童工现象提供了生存空间,甚至助长了童工现象的泛滥。依靠行政执法大检查,是中国当前解决童工问题的主要手段。这显然还是属于官本位的决策和社会管理思路,并没有充分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给遏止童工现象蔓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法律是抑制“童工”的有效手段
众所周知,中国法律是禁止非法雇佣童工,不论是被强迫,还是被诱骗,或是因为贫困辍学、厌学、自己要求打工赚钱的,用人单位非法使用都属违反劳动法,一经发现,都要给予处罚。
深圳这次非法招收“童工”的事件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外界纷纷指责工厂老板,说他们丧失人性。这无疑是违反道德底线的问题,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有着巨大的伤害。但据报道那些孩子竟然“不愿回家”,他们觉得每月2000元的工资很高,甚至是家乡一家人一年的收入。但毕竟法律是为了保障童工的利益,如果任其发展,不知道非法招收童工会发展到何种令人发指的地步?全世界的法律都反对使用童工,这是基于基本的人权,是保护儿童权益的必要措施,法律是保护多数人利益的。不管如何,遣送童工回家是必然的选择,强制执行非法招收童工对于规范劳动力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如果这些孩子连温饱都成问题,连义务教育都承担不起的时候,《劳动法》对他们岂不是形同虚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加快解决偏远山区孩子的全免义务教育,加快当地脱贫步伐;另一方面,相关执法劳动部门要加强监管,真正严格去执行劳动法,常规性的对企业用工进行检查抽查,对雇佣童工的企业进行严厉打击,那么非法招收童工也就失去了“温床”。
(编辑:葛晓飞)
曾经《南方都市报》报道了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的某公司涉嫌使用几十名童工的新闻,这些孩子都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男孩十几个,女孩子有50多个,因为“女孩听话,好管理”。他们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固定工资仅2000元。对于这些童工,有关部门把他们“遣送”回家,是不是真的就在“帮助”他们?
“童工”的背后
假如不是因为家庭极度贫寒,哪个父母忍心让一个稚嫩的孩子过早地离开家门,去远方肩负生活的重担?假如不是因为生活艰难,这些“童工”何以少小离家,过早的像成人一样在流水线上默默劳作?单纯谴责那些狠心的父母、违法招募童工的“血汗工厂”只能治标不治本,如果把这批童工遣送回家,谁能保证不会有下一批“积极进厂”的童工?
近年来,四川凉山地区的童工、毒品等问题一直被社会所关注,凉山地区社会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内地,甚至在西部地区都是极为落后的。边缘化与随之形成的社会屏障使得凉山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无法进入主流经济,形成了社会问题的温床。民众的主要收入是农牧业生产成果,不仅产量低,受自然条件制约明显,而且货币化程度更低。有些乡村刚好达到温饱甚至温饱都是问题,没有鞋穿、没有裤子穿的小孩不算罕见。卫生及医疗条件较差,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远远高于内地,当地人民的健康没有保障,更谈不上其他生活消费了。
在劳动力市场供应充足的情况下,雇主大多不会主动雇佣不会讲汉语、没有技能的劳动力。但近年来“用工荒”现象的出现,很多工厂形成“有工就招”的意识。凉山童工的出现说明了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雇主不得不想方设法雇佣便宜的劳动力,这样才有了对边远地区教育程度低的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凉山彝族的社会现实条件促使许多孩子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如此才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关系,于是出现了在法律眼皮子底下非法招募童工的事件。
民不举 官不究
这些来自凉山彝族的“童工”,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幸福童年的想象。本该是法定受教育的年龄,却早早成为工厂流水线上的一颗颗螺丝钉,而且弱小的身体要承受每日严重超时的工作。
2012年,我在江苏常熟工作时,也结识了几个四川凉山彝族小姑娘,她们的年龄在十四五岁左右,瘦瘦黑黑的,一看就是营养不良。我询问她们为何这个年龄不在家上学却来异地打工时,她们给我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她们基本都是家有姊妹七八个,家里只让男孩上学,女孩子们在家也只能做农活,那样更累。如果出来打工,会比在家里过得好,很多是自愿请求父母出来的,有的父母甚至还希望她们能够嫁出来,远离那片愚昧落后的山区。
暂且不论这些“逃出来”的辛酸无奈,童工们的另一番话更是让我惊诧:我们是工厂派车去拉的,和父母签定协议,每月工资固定2000元,工厂只给我们发500元当生活费,年底会和父母直接结算剩余的工资。招收童工是违法的,这个道理众所周知。然而为什么会有人冒着违反法律的风险“逍遥自在”地招收童工,甚至还可以去当地直接“征收 ”?
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管理存在漏洞,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劳动用工和流动人口的依法监管不到位,尤其是对工厂、黑窑、小作坊等劳动用工问题疏于管理,基本处于失察和失控状态。对于童工等非法用工现象,一些地方的通常做法是,除了间隔一年或数年的专项检查之外,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童工这种现象基本上是采取“民不举、官不究”的态度,一般不会采取足够的强制性措施抑制童工现象的发展。这种行政不作为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给童工现象提供了生存空间,甚至助长了童工现象的泛滥。依靠行政执法大检查,是中国当前解决童工问题的主要手段。这显然还是属于官本位的决策和社会管理思路,并没有充分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给遏止童工现象蔓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法律是抑制“童工”的有效手段
众所周知,中国法律是禁止非法雇佣童工,不论是被强迫,还是被诱骗,或是因为贫困辍学、厌学、自己要求打工赚钱的,用人单位非法使用都属违反劳动法,一经发现,都要给予处罚。
深圳这次非法招收“童工”的事件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外界纷纷指责工厂老板,说他们丧失人性。这无疑是违反道德底线的问题,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有着巨大的伤害。但据报道那些孩子竟然“不愿回家”,他们觉得每月2000元的工资很高,甚至是家乡一家人一年的收入。但毕竟法律是为了保障童工的利益,如果任其发展,不知道非法招收童工会发展到何种令人发指的地步?全世界的法律都反对使用童工,这是基于基本的人权,是保护儿童权益的必要措施,法律是保护多数人利益的。不管如何,遣送童工回家是必然的选择,强制执行非法招收童工对于规范劳动力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如果这些孩子连温饱都成问题,连义务教育都承担不起的时候,《劳动法》对他们岂不是形同虚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加快解决偏远山区孩子的全免义务教育,加快当地脱贫步伐;另一方面,相关执法劳动部门要加强监管,真正严格去执行劳动法,常规性的对企业用工进行检查抽查,对雇佣童工的企业进行严厉打击,那么非法招收童工也就失去了“温床”。
(编辑:葛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