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圳突袭颁布小汽车“限购令”,真是平地一声雷。令人瞠目顿足,怨声载道。这到底是“有权就是任性”还是“另有苦衷”?
“深圳限号真是绝,先封开票系统,再出限行,再封店!深圳出动上万警力,同时关停所有4S店!6点深圳交通局、交管局、物价局派人到各店现场封门宣读文件,店里的人可以现场备案再来的人就不许进店了。这就是深圳,史上最强悍的限购!”这是深圳各大论坛、贴吧上广为流传的一段帖子,说的正是深圳从2014年12月29日开始实施的对小汽车采取限牌的措施。
深圳汽车限购政策的突然出台,让深圳市民措手不及,也让广大网友十分诧异,相关部门还曾辟谣限购已成往事。
突击限购 追根溯源
消息一出,自然引来“吐槽”无数,但看看当地交警的回应,要想缓解交通压力,似乎除了“突袭式”限购也确实无计可施了。纵观这几年来各地的相关政策,限购以及“突袭式”的限购,并非深圳开先例,要按照这样的趋势,深圳也许不会是最后一个。究根结底,让政府明知会挨骂还“顶风”而上的,是城市规划、城市管理长期以来的“欠账”。
其实深圳的遭遇,在天津、杭州等城市早已上演过了,“突袭式”政策发布以及车辆抢购风潮,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只不过,这次深圳政府留给市民的缓冲时间更短,只有20分钟,抢购的场面更火爆,甚至连警察都开赴4S店阻拦交易。“槽点”确实太多了,让人不吐不快,可静下来想想,当地政府的处境也相当尴尬。面对持续加大的交通压力,确实没有比限购更立竿见影的办法了,要想避免更多的人闻风购车,也只能搞“突袭式”的政策发布。
政府被逼到这个地步,表面上看是交通形势严峻,实则是滞后的城市管理造成了巨大历史“欠账”。尤其让人震撼的是,这次的主角是特区城市深圳。这座城市在学习借鉴世界城市建设先进经验方面,可以说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上毗邻深圳的香港,就被视作治堵典范。香港以设置合理且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满足了90%以上市民的通勤需求,从而将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了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限购令岂可“意思一下”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顾大松提交的质疑并要求撤销深圳市小汽车“限购令”的建议书,法制办已启动审查程序,并将建议书转给深圳市政府。顾大松在建议信中写道:“深圳市政府限牌通告未能履行听取公众意见的法定程序,违法增设机动车注册的许可条件,违反行政法上的必要性原则,属于违法行为,建议广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严格行使备案审查权,对《通告》依法予以撤销。”
对于外界涉及对“限购令”撤销的提问,顾大松也坦言:“根据以前经验,我觉得希望不大,但也有期待,深圳作为改革先锋城市,又在依法治国的重头、开局年,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举动”。
现在,深圳限购合法性审查,本身也面临着诸多担忧抑或经验认定。某种意义上,顾大松建议审查深圳限购令,因为发生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自然而然就成了人们观察法治建设的一个现成标本。
限购令的补救之策
深圳有关部门回应突然公布限购的原因,对小汽车进行增量调控是一项高度敏感的举措,涉及广、影响大,若提前向社会公开,极可能引发小汽车集中抢购,既造成车辆剧增、增加交通拥堵,又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使限购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为有效减缓小汽车增长速度,遏制交通恶化,经过借鉴其他城市的利弊得失,并慎重研究,经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同意,采取迅速实施增量调控的措施,尽量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深圳突袭小汽车“限购令”的理由,与其他城市无异,无非是“道路交通系统已不堪重负”、“为交通综合治理赢得时间”,是为了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的根本利益。但我们在城市管理方面确实存在欠缺,运用的手段也就不能完全地被大多数人接受。要学的不光是如何提高GDP数字让民众买得起车,更要学习如何让这些工具有效运行起来,而非成为城市的负担。
眼下再纠结于“限购”是否合理已经于事无补,毕竟也没人能想出一个更有效的替代措施。现在问题的关键就像深圳交警在回应中所说,通过小汽车增量调控为实施综合治堵和发展公共交通赢得时间——也就是在限购之后,地方政府出台并有效执行弥补“欠账”的计划。
人们最怕的就是,牌也限了、停车费也涨了,城市管理尤其是公共交通却不见起色,等到限购赢得的时间被消耗殆尽,地方政府只好再次收紧政策,“换来”新一轮的骂声。对于那些尚未实施限购却同样面临交通压力的城市来说,前车之鉴不可不察,只有尽早着手在发展公共交通等方面做好准备,通过积极引导减少市民对驾车出行的需求,才能避免陷入明知限购不好却不得不限的尴尬境地。
(编辑:夏之彦)
“深圳限号真是绝,先封开票系统,再出限行,再封店!深圳出动上万警力,同时关停所有4S店!6点深圳交通局、交管局、物价局派人到各店现场封门宣读文件,店里的人可以现场备案再来的人就不许进店了。这就是深圳,史上最强悍的限购!”这是深圳各大论坛、贴吧上广为流传的一段帖子,说的正是深圳从2014年12月29日开始实施的对小汽车采取限牌的措施。
深圳汽车限购政策的突然出台,让深圳市民措手不及,也让广大网友十分诧异,相关部门还曾辟谣限购已成往事。
突击限购 追根溯源
消息一出,自然引来“吐槽”无数,但看看当地交警的回应,要想缓解交通压力,似乎除了“突袭式”限购也确实无计可施了。纵观这几年来各地的相关政策,限购以及“突袭式”的限购,并非深圳开先例,要按照这样的趋势,深圳也许不会是最后一个。究根结底,让政府明知会挨骂还“顶风”而上的,是城市规划、城市管理长期以来的“欠账”。
其实深圳的遭遇,在天津、杭州等城市早已上演过了,“突袭式”政策发布以及车辆抢购风潮,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只不过,这次深圳政府留给市民的缓冲时间更短,只有20分钟,抢购的场面更火爆,甚至连警察都开赴4S店阻拦交易。“槽点”确实太多了,让人不吐不快,可静下来想想,当地政府的处境也相当尴尬。面对持续加大的交通压力,确实没有比限购更立竿见影的办法了,要想避免更多的人闻风购车,也只能搞“突袭式”的政策发布。
政府被逼到这个地步,表面上看是交通形势严峻,实则是滞后的城市管理造成了巨大历史“欠账”。尤其让人震撼的是,这次的主角是特区城市深圳。这座城市在学习借鉴世界城市建设先进经验方面,可以说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上毗邻深圳的香港,就被视作治堵典范。香港以设置合理且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满足了90%以上市民的通勤需求,从而将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了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限购令岂可“意思一下”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顾大松提交的质疑并要求撤销深圳市小汽车“限购令”的建议书,法制办已启动审查程序,并将建议书转给深圳市政府。顾大松在建议信中写道:“深圳市政府限牌通告未能履行听取公众意见的法定程序,违法增设机动车注册的许可条件,违反行政法上的必要性原则,属于违法行为,建议广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严格行使备案审查权,对《通告》依法予以撤销。”
对于外界涉及对“限购令”撤销的提问,顾大松也坦言:“根据以前经验,我觉得希望不大,但也有期待,深圳作为改革先锋城市,又在依法治国的重头、开局年,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举动”。
现在,深圳限购合法性审查,本身也面临着诸多担忧抑或经验认定。某种意义上,顾大松建议审查深圳限购令,因为发生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自然而然就成了人们观察法治建设的一个现成标本。
限购令的补救之策
深圳有关部门回应突然公布限购的原因,对小汽车进行增量调控是一项高度敏感的举措,涉及广、影响大,若提前向社会公开,极可能引发小汽车集中抢购,既造成车辆剧增、增加交通拥堵,又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使限购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为有效减缓小汽车增长速度,遏制交通恶化,经过借鉴其他城市的利弊得失,并慎重研究,经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同意,采取迅速实施增量调控的措施,尽量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深圳突袭小汽车“限购令”的理由,与其他城市无异,无非是“道路交通系统已不堪重负”、“为交通综合治理赢得时间”,是为了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的根本利益。但我们在城市管理方面确实存在欠缺,运用的手段也就不能完全地被大多数人接受。要学的不光是如何提高GDP数字让民众买得起车,更要学习如何让这些工具有效运行起来,而非成为城市的负担。
眼下再纠结于“限购”是否合理已经于事无补,毕竟也没人能想出一个更有效的替代措施。现在问题的关键就像深圳交警在回应中所说,通过小汽车增量调控为实施综合治堵和发展公共交通赢得时间——也就是在限购之后,地方政府出台并有效执行弥补“欠账”的计划。
人们最怕的就是,牌也限了、停车费也涨了,城市管理尤其是公共交通却不见起色,等到限购赢得的时间被消耗殆尽,地方政府只好再次收紧政策,“换来”新一轮的骂声。对于那些尚未实施限购却同样面临交通压力的城市来说,前车之鉴不可不察,只有尽早着手在发展公共交通等方面做好准备,通过积极引导减少市民对驾车出行的需求,才能避免陷入明知限购不好却不得不限的尴尬境地。
(编辑:夏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