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顾名思义教书育人。既然时代的任务在更新,教育的对象在变化,那么,我们的教育该何去何从?我们的教改将何去何从?答案是明了的。改革,就应该朝现实需要的方向改。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如此。
伴随着教改的深入,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教材体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内容更加充实、形式灵活多变,最引人瞩目的是,教材给予了学生相当的思考和提问的空间。作为一门传统的社会科学学科,关注社会一直是它的焦点。随着国家方方面面的结构调整逐步开始,政治学科仅仅关注一些传统的焦点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群体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逐渐走到前台,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掩盖了现实中的这些矛盾,唯有解决现实矛盾,社会才能再次前进。关注了近几年的教改进程,学习了很多教育前辈的思想,我认为中学思想政治学科发展应该关注以下三点结合。
一、学科理论化与生活化并轨
深入浅出是教学中的一种境界。可是,随着各个学科抢占教育的高地时,政治学科却陷入了迷茫之中。理论术语过多,教学内容枯燥,意识色彩过于浓厚……诸如此类的抱怨不仅仅见之于学者的著作、评论,连我们的学生对此也是直言不讳。
常读经典著作,伟人的文风已经深深影响了我。如今的中学政治教材,无论是语言的使用还是事例的采用上,套用旧有格式的痕迹过于明显。对此,必须做出以下几点调整。首先,理论必须适合现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接纳现有的知识,也才会学有余力的去思考、追问。其次,事例的采用必须源于生活,而且是今天我们的生活。关注身边事,学会评析,这样会更加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因此,事例需要采集,匍匐于案牍绝对不是唯一可行的方法,面向社会的征集或许可以尝试。第三,教师必须学会“备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与深入生活是“备课”的两种好办法。仅仅专研教学参考,也许能备出一堂严谨的政治课。然而与生活接轨,关注具体历史环境下的学生生活,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生动、灵活、易懂。
二、灌输式与广场式教学的相互交融
提起教学方式的创新,不得不提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为了提高自己,逢人就会请教,日久该风气逐渐盛行,他也逐渐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精神导师。这种教学方式后人称为“广场式”教学。与此类似,孔子语录体的著作《论语》也向我们揭示了“问答式”教学的风格。两种教学方式在这个时代为人们所重视的一大原因就是该教学方式开放、生动、高效。
“灌输式教学”可以使教学更加规范、可控,使教学的对象更加固定,从而很好的达到全民教育普及的目标;“开放式教学”生动、灵活、不缺乏效率,它可以让人们接受教育的形式更加生活化,“生活即是学习,学习即是生活”的境界将更加令人神往。然而,结合还必须关注几点问题。第一,教材必须脱离教条的限制。教学内容必须能够为教学方式的调整提供改革和转变的空间。第二,课堂必须更加包容。不同的声音,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这些不同必须为教育所理解,必须能够获得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因此,我们提倡教学中的师生平等,而师道尊严在教学和知识的探讨中将会被逐渐淡化,当然,情感领域万不能如此草率。第三,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开放式教学,探讨、追问、争论,这些必将给老师带来全新的挑战。教师的知识必须更加完善,跨学科的知识必须得到充实,思维跳跃与应变能力需要加强,甚至语言的运用能力更加需要提升。
三、教师教学的生动化向智慧型的综合提升
大学最为紧缺的是“大师”,义务教育阶段也需要属于自己的“大师”。当前教改一致认为老师应该让课堂更加生动,用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自身的转变与提升至关重要。“智者”“贤人”“大儒”他们安身立命的关键是什么呢?其一,人格魅力。“知识即美德”,道德与知识必然是相互促进的,修身、立德是教师提升自我的重要战略任务。其二,渊博的学识。教师的专业与渊博必须并重,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固然重要,但是,学科的交叉趋势逐渐强化,不能逐类旁通,如何进行生动式教学呢?在这里,我主张由生动化向智慧型转变。以德服人,以知识育人。
政治学科的教学改革除了教学自身的科学合理定位之外,也必须及时适应国家大环境的转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经在其他领域和其他学科展示其生命力和科学性,在政治学科中,同样要加大学习和贯彻力度。
责任编辑 钱昭君
伴随着教改的深入,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教材体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内容更加充实、形式灵活多变,最引人瞩目的是,教材给予了学生相当的思考和提问的空间。作为一门传统的社会科学学科,关注社会一直是它的焦点。随着国家方方面面的结构调整逐步开始,政治学科仅仅关注一些传统的焦点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群体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逐渐走到前台,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掩盖了现实中的这些矛盾,唯有解决现实矛盾,社会才能再次前进。关注了近几年的教改进程,学习了很多教育前辈的思想,我认为中学思想政治学科发展应该关注以下三点结合。
一、学科理论化与生活化并轨
深入浅出是教学中的一种境界。可是,随着各个学科抢占教育的高地时,政治学科却陷入了迷茫之中。理论术语过多,教学内容枯燥,意识色彩过于浓厚……诸如此类的抱怨不仅仅见之于学者的著作、评论,连我们的学生对此也是直言不讳。
常读经典著作,伟人的文风已经深深影响了我。如今的中学政治教材,无论是语言的使用还是事例的采用上,套用旧有格式的痕迹过于明显。对此,必须做出以下几点调整。首先,理论必须适合现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接纳现有的知识,也才会学有余力的去思考、追问。其次,事例的采用必须源于生活,而且是今天我们的生活。关注身边事,学会评析,这样会更加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因此,事例需要采集,匍匐于案牍绝对不是唯一可行的方法,面向社会的征集或许可以尝试。第三,教师必须学会“备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与深入生活是“备课”的两种好办法。仅仅专研教学参考,也许能备出一堂严谨的政治课。然而与生活接轨,关注具体历史环境下的学生生活,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生动、灵活、易懂。
二、灌输式与广场式教学的相互交融
提起教学方式的创新,不得不提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为了提高自己,逢人就会请教,日久该风气逐渐盛行,他也逐渐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精神导师。这种教学方式后人称为“广场式”教学。与此类似,孔子语录体的著作《论语》也向我们揭示了“问答式”教学的风格。两种教学方式在这个时代为人们所重视的一大原因就是该教学方式开放、生动、高效。
“灌输式教学”可以使教学更加规范、可控,使教学的对象更加固定,从而很好的达到全民教育普及的目标;“开放式教学”生动、灵活、不缺乏效率,它可以让人们接受教育的形式更加生活化,“生活即是学习,学习即是生活”的境界将更加令人神往。然而,结合还必须关注几点问题。第一,教材必须脱离教条的限制。教学内容必须能够为教学方式的调整提供改革和转变的空间。第二,课堂必须更加包容。不同的声音,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这些不同必须为教育所理解,必须能够获得教育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因此,我们提倡教学中的师生平等,而师道尊严在教学和知识的探讨中将会被逐渐淡化,当然,情感领域万不能如此草率。第三,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开放式教学,探讨、追问、争论,这些必将给老师带来全新的挑战。教师的知识必须更加完善,跨学科的知识必须得到充实,思维跳跃与应变能力需要加强,甚至语言的运用能力更加需要提升。
三、教师教学的生动化向智慧型的综合提升
大学最为紧缺的是“大师”,义务教育阶段也需要属于自己的“大师”。当前教改一致认为老师应该让课堂更加生动,用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自身的转变与提升至关重要。“智者”“贤人”“大儒”他们安身立命的关键是什么呢?其一,人格魅力。“知识即美德”,道德与知识必然是相互促进的,修身、立德是教师提升自我的重要战略任务。其二,渊博的学识。教师的专业与渊博必须并重,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固然重要,但是,学科的交叉趋势逐渐强化,不能逐类旁通,如何进行生动式教学呢?在这里,我主张由生动化向智慧型转变。以德服人,以知识育人。
政治学科的教学改革除了教学自身的科学合理定位之外,也必须及时适应国家大环境的转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经在其他领域和其他学科展示其生命力和科学性,在政治学科中,同样要加大学习和贯彻力度。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