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方,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史教授,博士。主要教授中国近现代方向专业硕士、博士生及开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同时开设《中国钢琴音乐》课程。曾先后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发表过论文数十篇,并参加教育部重大课题研究,以及《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等书籍的编写工作,还参与各类与中国钢琴音乐及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为主题的音乐演出等。
音乐时空:“中国钢琴音乐”的定义是指中国作曲家创作的钢琴作品?还是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又或是其他?
蒲方教授:1934年,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出资在当时上海国立音专举办“征求有中国风味钢琴曲”活动,是首次将“中国风味”作为中国音乐创作的明确要求,目的是唤醒中国作曲家对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重视。从那时到现在,中国钢琴音乐始终以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作为追求“中国风味”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音乐的不断发展前进,海内外更多的作曲家参与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来,中国钢琴音乐也更为多样化与个性化。正因此,“中国钢琴音乐”是以海内外华人音乐家为主共同创造的,反映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反映中国人民生活、具有中国民族风韵的钢琴创作。
音乐时空: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中国钢琴音乐”必须是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呢?那么,您怎样看待我国第一首原创钢琴曲《和平进行曲》?
蒲方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赵元任创作了《和平进行曲》以表达他对世界和平的期望,这首23小节的钢琴曲发表在1915年由康奈尔留学生编辑的《科学》杂志创刊号上,因此《和平进行曲》成为今天能见到的中国人创作第一首钢琴曲,也就标志着钢琴音乐在中国发展的开始。因此,《和平进行曲》的创作发表便成为 “中国钢琴音乐百年”的开始。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家的钢琴作品还有萧友梅1916年在德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两首钢琴曲《小夜曲》和《哀悼引》,后一首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两员大将黄兴、蔡锷而创作的。在国内,1921年还发表了《锯大缸》(李荣寿编曲)、《钉缸》(沈仰田编曲)以及赵元任的《偶成》等,其中前两首是对民间音调的简单配置,而赵元任的《偶成》已意识地融入中国民间旋律及模拟中国乐器音色。
1934年“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所出现的几部作品在音乐风格上比前期的这些作品更为明显和成熟,因此,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被公认为“中国钢琴音乐”成熟的标志。而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是目前看到的第一首公开出版的中国钢琴作品。
音乐时空:我们来谈谈您对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吧,您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关注这个领域,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吗?
蒲方教授:钢琴文献浩如烟海,凡是进入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的人都会接触到钢琴,特别是从事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研究,钢琴一直是我们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我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并没有对钢琴有特别多的热爱,但由于前面我说的这个原因,再加之我母亲是钢琴教师,从小耳濡目染很多钢琴文献。因此,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就由当时的导师(汪毓和)选定研究汪立三先生的钢琴创作。汪立三先生当时是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他的作品不多,且都是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在当时音乐创作还是很有影响力的。作为本科论文的研究课题非常适合。当时汪立三先生经常北京来,所以当时我看所用的一些乐谱还是他提供的手稿,作品录音是他与夫人、钢琴教育家吴启芳老师在教室里用简陋的录音机录制的,因为汪立三先生喜欢写诗,常常在作品前题诗,所以录音中的题诗是他带着浓厚四川口音普通话深情朗诵的,27年过去我依然记得他那沙哑的声音,本科论文《论汪立三的钢琴创作》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写成的,后来发表在《音乐艺术》上。
1988年我被免试推升研究生,当时我很喜欢乐队作品,于是就向我导师汪毓和提出,想做中国钢琴协奏曲的研究。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我收集了20多部钢琴协奏曲乐谱和音响,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当时能找到的钢琴协奏曲总谱我都弄到了,包括港台作品。直到答辩前,作曲家江文也的亲属找到他30年代创作的一部钢琴协奏曲(双钢琴版)。硕士论文《从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发展看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后来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主要内容)。20多年过去,这个方向目前仍没看到有人去做,事实上能拿到乐谱和音响是研究音乐创作的前提。很有意思的是,我在中国知网找资料时见到一篇与我论文同名的,点击进去一看才知那是一篇“李鬼”之作。
1990年,硕士毕业的我被留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时候我才真正开始意识到“中国钢琴音乐”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于是在1994年真正开始了这方面的收集整理、研究。
1998年我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钢琴音乐”必然成为我的博士研究论题。但事实上我并不知道一篇博士论文应该从哪儿入手,达到哪儿才算研究的深度。在音乐学系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用了10年时间,不断地收集,不断地思考,最终在2006年完成了《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探索的三个阶段》博士论文。
就这样一路走来,越来越觉得“中国钢琴音乐”与我之间纽带越缠越紧了,我自己也逐渐明白这其中的奥秘,那是个多么具有魅力的研究领域啊!
音乐时空:您从1994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中国钢琴音乐》至今已20年有余,谈谈这门课程开设的初衷好吗?
蒲方教授:这是一门开设了20余年的普通选修课,因为钢琴音乐在专业音乐创作领域中历来是占据着相当重要地位的,通过了解钢琴音乐的发展是观察音乐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开设中国钢琴音乐这样一门选修课,可以通过钢琴音乐这一窗口来观察专业音乐创作的方方面面,使学生们对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有更深的了解。20多年来,不仅很多钢琴系、作曲系、音乐学系的同学来学习,也有很多其他系的同学选修。
音乐时空:这门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呢?
蒲方教授:这门课程主要分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史;第二部分是重点作曲家及其作品介绍,包括丁善德、江文也、陈培勋、黎英海、王建中、储望华、汪立三、马思聪等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第三部分是专题研究,涉及港台钢琴作品介绍与中国钢琴协奏曲两个专题。 音乐时空:听起来专业性很强,课程的定位会不会很高?
蒲方教授:为了使中国音乐史吸引更多学生,这门课程的定位并不高,属于普及性质的选修课。最大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在考试时要能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曲子的难度不高,但是一定要将乐谱上的音符变成音响,一定要学生贴近中国钢琴作品,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而且,我提倡各专业学生参与创作,因此修毕考试可以演奏自己的作品,20多年我收集了很多同学自己创作的作品。
“中国钢琴音乐”这个词之所以能够立足,不仅是作曲家的事,与钢琴教师、演奏家也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教学、演奏,作品就得不到传承,只是一张乐谱纸。正是因为“中国钢琴音乐”具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同时这些作品经常被演奏,以活体状态进行传承。创作、教学、演奏的三位一体也是“中国钢琴音乐”繁荣发展的基础。
音乐时空:俗话说“教学相长”,您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
蒲方教授:这门课从无到有,离不开很多同学、老师的支持!很多作曲学生最后给我留下他们的钢琴作品,我也跟他们成为了朋友。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2008年,两位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选修了《中国钢琴音乐》课程,并策划了一台“辉煌——历届中国钢琴获奖作品音乐会”,还录制成DVD公开发行,这场音乐会邀请到周广仁、鲍蕙荞、赵晓生、卞萌、赵聆、张朝等多位知名钢琴演奏家、作曲家登台献艺,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
这门课设立之初不仅在院部开设,当时学校成人教育部也邀请我去上这门课,因为成教学生中有很多是地方上的钢琴教师,他们觉得这门课很实用。
2014年,已届86岁高龄的著名钢琴大师周广仁先生坐着轮椅去听我的课,每周她老人家都是第一个来到教室,一学期从未中断,每次她听完课都为我鼓掌鼓励,太让人感动了!周先生的到来对我不仅是支持,同时也是巨大的鞭策。她每次听完课都说:资料太多了!很多她都不知道。她最后建议将课程改为变成一学年。的确,中国钢琴音乐百年发展的信息量太大了,隨着每年授课,我也不断地进行资料整理与课件更新。接受周先生的建议,从下个学期开始,“中国钢琴音乐”就改为两门课:“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概况”及“中国钢琴名作赏析”。
这些年来每学期都有各个院校的师生来到班里学习,由于他们在工作中经常接触中国钢琴作品,所以非常需要这方面的知识。首都师范大学钢琴教授吴铁英教授生前曾多次让他的学生过来听课。2004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马小红教授主动跟我联系,希望我能在他们学校开设一个学期的课,我欣然前往。此后,“中国钢琴音乐赏析”便成为他们学校的一门特色课程。
音乐时空:相信您的课程也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进程。
蒲方教授:选修这门课程的访问学者对“中国钢琴音乐”都表现出高度的兴趣。我去年招收了三位访问学者,其中一位是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系的王迎馨老师,我们在一起完成了博士论文开题及前期研究,现在她已经回去写论文了。
事实上,“中国钢琴音乐”已经成为热门,不少各地师范院校学生的学位论文以此为题。一些海归学者也十分关注做中国钢琴音乐研究,比如现在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赵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衫矶分校攻读钢琴演奏博士学位时就利用回国假期专程找我补课,最后她也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积极推广者和研究者。
音乐时空:“中国钢琴音乐”领域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呢?
蒲方教授:虽然中国钢琴音乐研究有很多著作文论,但仍有很多领域没有耕耘。例如,对于同一作品不同的录音版本、作品乐谱以及钢琴演奏家的风格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以贺绿汀先生的《牧童短笛》为例,很多著名钢琴家都录制过这首作品。这首乐曲的弹奏技术似乎很简单,但能够准确地塑造出活泼可爱的小牧童形象绝非易事,我有意去筹集许多中国钢琴家演奏的版本,发现演奏者在各方面都不相同。2008年我邀请周广仁先生演奏《牧童短笛》,来作为整个音乐会的开场,因为我知道只有周先生才具备化繁为简、炉火纯青的演绎。周先生当时跟我说:“我的四指因为事故曾经断肢再植过,比一般手指短一截,可这个作品偏偏老要用这个手指,很难练”。直到去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找到丁善德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录制的黑胶唱片。丁先生不仅是贺绿汀先生的同学,而且是首位灌制《牧童短笛》唱片的演奏家。丁先生对整首作品的处理十分灵活,将小牧童的欢快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相比之下,其他钢琴家演奏的版本或多或少都有些呆板,感觉过于严谨。
此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很多现代风格的钢琴作品,由于专业钢琴主科教学在这方面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致使很多青年演奏家望而却步。加强对现代作品的理解及演绎就成为当前急迫解决的问题,很多青年学生向我表示他们渴望接触现代作品,但总是无从下手。例如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叶小纲2006年创作的《纳木错》,记录下作者来到西藏第一大天山湖泊——纳木错所见、所听、所想,只有亲身体验纳木错的景观,才能理解其中的意蕴。
音乐时空:琵琶、二胡原本都是外来乐器,随着历史发展,变为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会不会有朝一日钢琴也成为我们的民乐?
蒲方教授:这是多年前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我想是会的。确实,当一件乐器变为全球性乐器的同时,它的民族性就相应地降低了,人们在使用时不会刻意强调它的民族性。诚如钢琴,它是哪个民族创造的,已经鲜为人知。20世纪,中国创作产量最多的乐器无疑是钢琴,而不是各种各样的民族乐器。因此,钢琴能否成为我们的民乐暂且不提,它至少可以成为中国人可以欣赏、可以利用的乐器。
音乐时空:据了解,您主编的《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出版了,为我们介绍一些这部曲集好吗?
蒲方教授:好的。作为对中国钢琴音乐百年生日的献礼,由人民音乐出版社退休编辑童道锦老师同我一起编选的《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大型钢琴丛书,共五卷10册,集中了94位海内外华人作曲家的近两百部大小各异的钢琴创作,于2015年1月正式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本套丛书以时间为经线、以体裁为纬线,系统梳理了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总脉络,将百年来全球华人创作的优秀钢琴作品汇编起来,按变奏曲、组曲、奏鸣曲、赋格、改编曲及国际获奖作品等,将作品分为10册……这是我国首次系统地、大规模地整理、出版华人钢琴文献,填补了我国音乐出版史上的空白。”(该书内容介绍)不仅适合中外专业钢琴学习者、演奏者及业余钢琴爱好者演奏,也是中国钢琴音乐研究者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音乐时空:“中国钢琴音乐”的定义是指中国作曲家创作的钢琴作品?还是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又或是其他?
蒲方教授:1934年,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出资在当时上海国立音专举办“征求有中国风味钢琴曲”活动,是首次将“中国风味”作为中国音乐创作的明确要求,目的是唤醒中国作曲家对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重视。从那时到现在,中国钢琴音乐始终以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作为追求“中国风味”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音乐的不断发展前进,海内外更多的作曲家参与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来,中国钢琴音乐也更为多样化与个性化。正因此,“中国钢琴音乐”是以海内外华人音乐家为主共同创造的,反映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反映中国人民生活、具有中国民族风韵的钢琴创作。
音乐时空: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中国钢琴音乐”必须是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呢?那么,您怎样看待我国第一首原创钢琴曲《和平进行曲》?
蒲方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赵元任创作了《和平进行曲》以表达他对世界和平的期望,这首23小节的钢琴曲发表在1915年由康奈尔留学生编辑的《科学》杂志创刊号上,因此《和平进行曲》成为今天能见到的中国人创作第一首钢琴曲,也就标志着钢琴音乐在中国发展的开始。因此,《和平进行曲》的创作发表便成为 “中国钢琴音乐百年”的开始。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家的钢琴作品还有萧友梅1916年在德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两首钢琴曲《小夜曲》和《哀悼引》,后一首是为纪念辛亥革命两员大将黄兴、蔡锷而创作的。在国内,1921年还发表了《锯大缸》(李荣寿编曲)、《钉缸》(沈仰田编曲)以及赵元任的《偶成》等,其中前两首是对民间音调的简单配置,而赵元任的《偶成》已意识地融入中国民间旋律及模拟中国乐器音色。
1934年“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所出现的几部作品在音乐风格上比前期的这些作品更为明显和成熟,因此,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被公认为“中国钢琴音乐”成熟的标志。而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是目前看到的第一首公开出版的中国钢琴作品。
音乐时空:我们来谈谈您对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吧,您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关注这个领域,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吗?
蒲方教授:钢琴文献浩如烟海,凡是进入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的人都会接触到钢琴,特别是从事音乐创作、音乐理论研究,钢琴一直是我们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我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并没有对钢琴有特别多的热爱,但由于前面我说的这个原因,再加之我母亲是钢琴教师,从小耳濡目染很多钢琴文献。因此,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就由当时的导师(汪毓和)选定研究汪立三先生的钢琴创作。汪立三先生当时是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他的作品不多,且都是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在当时音乐创作还是很有影响力的。作为本科论文的研究课题非常适合。当时汪立三先生经常北京来,所以当时我看所用的一些乐谱还是他提供的手稿,作品录音是他与夫人、钢琴教育家吴启芳老师在教室里用简陋的录音机录制的,因为汪立三先生喜欢写诗,常常在作品前题诗,所以录音中的题诗是他带着浓厚四川口音普通话深情朗诵的,27年过去我依然记得他那沙哑的声音,本科论文《论汪立三的钢琴创作》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写成的,后来发表在《音乐艺术》上。
1988年我被免试推升研究生,当时我很喜欢乐队作品,于是就向我导师汪毓和提出,想做中国钢琴协奏曲的研究。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我收集了20多部钢琴协奏曲乐谱和音响,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当时能找到的钢琴协奏曲总谱我都弄到了,包括港台作品。直到答辩前,作曲家江文也的亲属找到他30年代创作的一部钢琴协奏曲(双钢琴版)。硕士论文《从中国钢琴协奏曲的发展看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后来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主要内容)。20多年过去,这个方向目前仍没看到有人去做,事实上能拿到乐谱和音响是研究音乐创作的前提。很有意思的是,我在中国知网找资料时见到一篇与我论文同名的,点击进去一看才知那是一篇“李鬼”之作。
1990年,硕士毕业的我被留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时候我才真正开始意识到“中国钢琴音乐”这一课题的研究价值,于是在1994年真正开始了这方面的收集整理、研究。
1998年我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钢琴音乐”必然成为我的博士研究论题。但事实上我并不知道一篇博士论文应该从哪儿入手,达到哪儿才算研究的深度。在音乐学系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用了10年时间,不断地收集,不断地思考,最终在2006年完成了《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探索的三个阶段》博士论文。
就这样一路走来,越来越觉得“中国钢琴音乐”与我之间纽带越缠越紧了,我自己也逐渐明白这其中的奥秘,那是个多么具有魅力的研究领域啊!
音乐时空:您从1994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中国钢琴音乐》至今已20年有余,谈谈这门课程开设的初衷好吗?
蒲方教授:这是一门开设了20余年的普通选修课,因为钢琴音乐在专业音乐创作领域中历来是占据着相当重要地位的,通过了解钢琴音乐的发展是观察音乐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开设中国钢琴音乐这样一门选修课,可以通过钢琴音乐这一窗口来观察专业音乐创作的方方面面,使学生们对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有更深的了解。20多年来,不仅很多钢琴系、作曲系、音乐学系的同学来学习,也有很多其他系的同学选修。
音乐时空:这门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呢?
蒲方教授:这门课程主要分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史;第二部分是重点作曲家及其作品介绍,包括丁善德、江文也、陈培勋、黎英海、王建中、储望华、汪立三、马思聪等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第三部分是专题研究,涉及港台钢琴作品介绍与中国钢琴协奏曲两个专题。 音乐时空:听起来专业性很强,课程的定位会不会很高?
蒲方教授:为了使中国音乐史吸引更多学生,这门课程的定位并不高,属于普及性质的选修课。最大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在考试时要能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曲子的难度不高,但是一定要将乐谱上的音符变成音响,一定要学生贴近中国钢琴作品,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而且,我提倡各专业学生参与创作,因此修毕考试可以演奏自己的作品,20多年我收集了很多同学自己创作的作品。
“中国钢琴音乐”这个词之所以能够立足,不仅是作曲家的事,与钢琴教师、演奏家也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没有教学、演奏,作品就得不到传承,只是一张乐谱纸。正是因为“中国钢琴音乐”具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同时这些作品经常被演奏,以活体状态进行传承。创作、教学、演奏的三位一体也是“中国钢琴音乐”繁荣发展的基础。
音乐时空:俗话说“教学相长”,您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
蒲方教授:这门课从无到有,离不开很多同学、老师的支持!很多作曲学生最后给我留下他们的钢琴作品,我也跟他们成为了朋友。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2008年,两位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选修了《中国钢琴音乐》课程,并策划了一台“辉煌——历届中国钢琴获奖作品音乐会”,还录制成DVD公开发行,这场音乐会邀请到周广仁、鲍蕙荞、赵晓生、卞萌、赵聆、张朝等多位知名钢琴演奏家、作曲家登台献艺,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
这门课设立之初不仅在院部开设,当时学校成人教育部也邀请我去上这门课,因为成教学生中有很多是地方上的钢琴教师,他们觉得这门课很实用。
2014年,已届86岁高龄的著名钢琴大师周广仁先生坐着轮椅去听我的课,每周她老人家都是第一个来到教室,一学期从未中断,每次她听完课都为我鼓掌鼓励,太让人感动了!周先生的到来对我不仅是支持,同时也是巨大的鞭策。她每次听完课都说:资料太多了!很多她都不知道。她最后建议将课程改为变成一学年。的确,中国钢琴音乐百年发展的信息量太大了,隨着每年授课,我也不断地进行资料整理与课件更新。接受周先生的建议,从下个学期开始,“中国钢琴音乐”就改为两门课:“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概况”及“中国钢琴名作赏析”。
这些年来每学期都有各个院校的师生来到班里学习,由于他们在工作中经常接触中国钢琴作品,所以非常需要这方面的知识。首都师范大学钢琴教授吴铁英教授生前曾多次让他的学生过来听课。2004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马小红教授主动跟我联系,希望我能在他们学校开设一个学期的课,我欣然前往。此后,“中国钢琴音乐赏析”便成为他们学校的一门特色课程。
音乐时空:相信您的课程也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进程。
蒲方教授:选修这门课程的访问学者对“中国钢琴音乐”都表现出高度的兴趣。我去年招收了三位访问学者,其中一位是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系的王迎馨老师,我们在一起完成了博士论文开题及前期研究,现在她已经回去写论文了。
事实上,“中国钢琴音乐”已经成为热门,不少各地师范院校学生的学位论文以此为题。一些海归学者也十分关注做中国钢琴音乐研究,比如现在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赵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衫矶分校攻读钢琴演奏博士学位时就利用回国假期专程找我补课,最后她也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积极推广者和研究者。
音乐时空:“中国钢琴音乐”领域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呢?
蒲方教授:虽然中国钢琴音乐研究有很多著作文论,但仍有很多领域没有耕耘。例如,对于同一作品不同的录音版本、作品乐谱以及钢琴演奏家的风格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以贺绿汀先生的《牧童短笛》为例,很多著名钢琴家都录制过这首作品。这首乐曲的弹奏技术似乎很简单,但能够准确地塑造出活泼可爱的小牧童形象绝非易事,我有意去筹集许多中国钢琴家演奏的版本,发现演奏者在各方面都不相同。2008年我邀请周广仁先生演奏《牧童短笛》,来作为整个音乐会的开场,因为我知道只有周先生才具备化繁为简、炉火纯青的演绎。周先生当时跟我说:“我的四指因为事故曾经断肢再植过,比一般手指短一截,可这个作品偏偏老要用这个手指,很难练”。直到去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找到丁善德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录制的黑胶唱片。丁先生不仅是贺绿汀先生的同学,而且是首位灌制《牧童短笛》唱片的演奏家。丁先生对整首作品的处理十分灵活,将小牧童的欢快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相比之下,其他钢琴家演奏的版本或多或少都有些呆板,感觉过于严谨。
此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很多现代风格的钢琴作品,由于专业钢琴主科教学在这方面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致使很多青年演奏家望而却步。加强对现代作品的理解及演绎就成为当前急迫解决的问题,很多青年学生向我表示他们渴望接触现代作品,但总是无从下手。例如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叶小纲2006年创作的《纳木错》,记录下作者来到西藏第一大天山湖泊——纳木错所见、所听、所想,只有亲身体验纳木错的景观,才能理解其中的意蕴。
音乐时空:琵琶、二胡原本都是外来乐器,随着历史发展,变为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会不会有朝一日钢琴也成为我们的民乐?
蒲方教授:这是多年前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我想是会的。确实,当一件乐器变为全球性乐器的同时,它的民族性就相应地降低了,人们在使用时不会刻意强调它的民族性。诚如钢琴,它是哪个民族创造的,已经鲜为人知。20世纪,中国创作产量最多的乐器无疑是钢琴,而不是各种各样的民族乐器。因此,钢琴能否成为我们的民乐暂且不提,它至少可以成为中国人可以欣赏、可以利用的乐器。
音乐时空:据了解,您主编的《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出版了,为我们介绍一些这部曲集好吗?
蒲方教授:好的。作为对中国钢琴音乐百年生日的献礼,由人民音乐出版社退休编辑童道锦老师同我一起编选的《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大型钢琴丛书,共五卷10册,集中了94位海内外华人作曲家的近两百部大小各异的钢琴创作,于2015年1月正式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本套丛书以时间为经线、以体裁为纬线,系统梳理了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总脉络,将百年来全球华人创作的优秀钢琴作品汇编起来,按变奏曲、组曲、奏鸣曲、赋格、改编曲及国际获奖作品等,将作品分为10册……这是我国首次系统地、大规模地整理、出版华人钢琴文献,填补了我国音乐出版史上的空白。”(该书内容介绍)不仅适合中外专业钢琴学习者、演奏者及业余钢琴爱好者演奏,也是中国钢琴音乐研究者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