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如果能渗透全面、和谐、创新的理念,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改变现实的阅读教学的尴尬境地。本文主要从朗读氛围创建、阅读方法、开辟阅读阵地、主动探究等方面论述了强化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一些看法,力图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阅读 方法 能力 培养
现实的阅读教学经常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提问、分析多;学生质疑、发现少,教师牵引、灌输多。
要使阅读教学真正走向成功,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特别关键:
一、创建朗读氛围,夯实“读”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认为让学生充分地“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各个学段的阅读必须要朗读,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认识:只听老师滔滔讲解,不闻学生琅琅书声,这样的阅读课不是理想的语文课。
叶圣陶先生这样描述朗读的最终目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古代典籍,既无标点,也不分段,读者先得断句,然后才可能把握其意,不反复诵读直至理解怎么行?现代诗文,虽有标点,但哪些词该读重音,怎样停顿,朗读的节奏快慢、语调升降、语气急缓怎样把握,怎样由勉强读下来到读得流畅、读得有味,怎样艺术性地再现诗文意境,无不体现了朗读在理解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需要激情引趣,宜用范读指导;需要梳理内容、分清层次,宜用引读;遇到对话颇多、情趣浓厚的课文,宜采取分角色朗读;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宜用齐读……
二、讲究阅读方法,提高“读”的效率
不读书不行,死读书也不行。读书若得法,视野开阔了,感知、理解、鉴赏能力便增强,这是无可置疑的。
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式。即对作品的重点段,描写优美、精辟的句段,引导学生细心研读,反复诵读,驱遣想象去读,达到不仅领会作品语言文字本身所蕴涵的意义和韵味,而且更进一步领悟到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一般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只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精读,而不太注重略读和浏览的训练。其实,略读和浏览是新课程要求完成的重要教学目标,绝非可取可弃的“鸡肋”。对精读和略读之间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曾作过精辟的阐述:对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于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精读与略读的联系是密切的(准备与应用),区别也是明显的(主体与补充)。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一方面引导学生围绕着主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学会阅读的方法;另一方面则要在精读训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阅读,扩大学生阅读的广度,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课标要求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略读、浏览,到初中阶段要达到熟练运用,这就显示了略读和浏览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也可以说略读和浏览是阅读教学必须完成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
在教学中可首先选取一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又符合中学生阅读层次要求的语段或文章,作为快速阅读的训练材料,篇幅上由短到长,内容上由浅及深,速度上由慢到快。对每一篇阅读的材料,老师都事先进行阅读时间的测算,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阅读时采取硬性的时间规定,要求他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并达到基本理解的程度。
在速读教学中,除了强化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外,更要突出“高效”(即正确理解文句、文段、篇章)。学会在文段中快速地捕捉有效信息,即文章的重点词、中心句、重点段,以点带面,提高理解力;还可以采取“蒙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推理、判断,把所“蒙盖文字”的内容读出来。
三、开辟阅读阵地,拓展“读”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学习语文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新课标一再强调教材只是语文学习资源的一部分,要求“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是语文学习的例子”。世界各国均采用文选的形式编写教材,原因在于文章吸纳了语言的精华,编者选文的目的是让教师通过文章或利用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只学会文章本身。具体地讲,教材是学习语文的手段、途径,课本不是“根本”,教参更不是“权威”。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囿于教材、囿于教参,要跳出文章教语文。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地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课外阅读活动,注重拓展迁移,变“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材”,实现“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大语文教学观,以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才能。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识课本上的字,只能读懂课文,那就是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败,也是当今教育最大的悲哀。
如何立足课堂于多角度拓展延伸呢?
可以是出处相同的延伸。学课文《社戏》,便阅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祝福》等作品;教学《狼》,我顺便推荐了《狼三则》中的另两则及《聊斋志异》。
也可以是内容相同的延伸,如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以让学生联系阅读《诗经》中的《采薇》、柳永的《雨霖铃》、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赠汪伦》等同为送别的名诗,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比较体会这首诗和一般表现哀愁伤悲的送别诗之截然不同,理解其意气奋发、豪迈激扬之情。 还可以是写法上的延伸。如《曹刿论战》与《子鱼论战》对比阅读,《醉翁亭记》与其姊妹篇《丰乐亭记》的对比阅读。
此外,运用电视、计算机多媒体、VCD视听设备,开设影视课,将部分与教材有关的优秀影片放给学生观赏。
书海茫茫,报刊林立,怎样帮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又切合学习需要的读物呢?⑴指导学生学会择优阅读;⑵基于自己的语文能力,循序渐进地制订读书计划;⑶通过读书活动交流会,交流阅读心得;⑷举行讲故事、朗诵比赛活动,检验拓展课外阅读效果。
四、倡导主动探究,优化“读”的效果
翻开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页,“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探究式学习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对教师而言,探究式学习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分享思想,共同提高;上课不是无谓的奉献,而是提高专业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者。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学习逐步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应当着眼于学生探究的全过程,而不在于结果。目标无外乎: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探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陈建伟主编:《语文教学论》
(作者单位:533999广西那坡县教育局)
【作者简介】莫焕泽,1969年生,广西那坡县人,中学一级教师,从教20多年来,曾被评为那坡县、百色市优秀教师。
【关键词】阅读 方法 能力 培养
现实的阅读教学经常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提问、分析多;学生质疑、发现少,教师牵引、灌输多。
要使阅读教学真正走向成功,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特别关键:
一、创建朗读氛围,夯实“读”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认为让学生充分地“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各个学段的阅读必须要朗读,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认识:只听老师滔滔讲解,不闻学生琅琅书声,这样的阅读课不是理想的语文课。
叶圣陶先生这样描述朗读的最终目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古代典籍,既无标点,也不分段,读者先得断句,然后才可能把握其意,不反复诵读直至理解怎么行?现代诗文,虽有标点,但哪些词该读重音,怎样停顿,朗读的节奏快慢、语调升降、语气急缓怎样把握,怎样由勉强读下来到读得流畅、读得有味,怎样艺术性地再现诗文意境,无不体现了朗读在理解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需要激情引趣,宜用范读指导;需要梳理内容、分清层次,宜用引读;遇到对话颇多、情趣浓厚的课文,宜采取分角色朗读;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宜用齐读……
二、讲究阅读方法,提高“读”的效率
不读书不行,死读书也不行。读书若得法,视野开阔了,感知、理解、鉴赏能力便增强,这是无可置疑的。
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式。即对作品的重点段,描写优美、精辟的句段,引导学生细心研读,反复诵读,驱遣想象去读,达到不仅领会作品语言文字本身所蕴涵的意义和韵味,而且更进一步领悟到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一般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只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精读,而不太注重略读和浏览的训练。其实,略读和浏览是新课程要求完成的重要教学目标,绝非可取可弃的“鸡肋”。对精读和略读之间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曾作过精辟的阐述:对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于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精读与略读的联系是密切的(准备与应用),区别也是明显的(主体与补充)。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一方面引导学生围绕着主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学会阅读的方法;另一方面则要在精读训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阅读,扩大学生阅读的广度,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课标要求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略读、浏览,到初中阶段要达到熟练运用,这就显示了略读和浏览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也可以说略读和浏览是阅读教学必须完成的重要教学任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
在教学中可首先选取一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又符合中学生阅读层次要求的语段或文章,作为快速阅读的训练材料,篇幅上由短到长,内容上由浅及深,速度上由慢到快。对每一篇阅读的材料,老师都事先进行阅读时间的测算,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阅读时采取硬性的时间规定,要求他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并达到基本理解的程度。
在速读教学中,除了强化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外,更要突出“高效”(即正确理解文句、文段、篇章)。学会在文段中快速地捕捉有效信息,即文章的重点词、中心句、重点段,以点带面,提高理解力;还可以采取“蒙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推理、判断,把所“蒙盖文字”的内容读出来。
三、开辟阅读阵地,拓展“读”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学习语文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新课标一再强调教材只是语文学习资源的一部分,要求“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是语文学习的例子”。世界各国均采用文选的形式编写教材,原因在于文章吸纳了语言的精华,编者选文的目的是让教师通过文章或利用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只学会文章本身。具体地讲,教材是学习语文的手段、途径,课本不是“根本”,教参更不是“权威”。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囿于教材、囿于教参,要跳出文章教语文。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地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课外阅读活动,注重拓展迁移,变“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材”,实现“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的大语文教学观,以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才能。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识课本上的字,只能读懂课文,那就是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败,也是当今教育最大的悲哀。
如何立足课堂于多角度拓展延伸呢?
可以是出处相同的延伸。学课文《社戏》,便阅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祝福》等作品;教学《狼》,我顺便推荐了《狼三则》中的另两则及《聊斋志异》。
也可以是内容相同的延伸,如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以让学生联系阅读《诗经》中的《采薇》、柳永的《雨霖铃》、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赠汪伦》等同为送别的名诗,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比较体会这首诗和一般表现哀愁伤悲的送别诗之截然不同,理解其意气奋发、豪迈激扬之情。 还可以是写法上的延伸。如《曹刿论战》与《子鱼论战》对比阅读,《醉翁亭记》与其姊妹篇《丰乐亭记》的对比阅读。
此外,运用电视、计算机多媒体、VCD视听设备,开设影视课,将部分与教材有关的优秀影片放给学生观赏。
书海茫茫,报刊林立,怎样帮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又切合学习需要的读物呢?⑴指导学生学会择优阅读;⑵基于自己的语文能力,循序渐进地制订读书计划;⑶通过读书活动交流会,交流阅读心得;⑷举行讲故事、朗诵比赛活动,检验拓展课外阅读效果。
四、倡导主动探究,优化“读”的效果
翻开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页,“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探究式学习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对教师而言,探究式学习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分享思想,共同提高;上课不是无谓的奉献,而是提高专业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者。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学习逐步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应当着眼于学生探究的全过程,而不在于结果。目标无外乎: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探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陈建伟主编:《语文教学论》
(作者单位:533999广西那坡县教育局)
【作者简介】莫焕泽,1969年生,广西那坡县人,中学一级教师,从教20多年来,曾被评为那坡县、百色市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