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体系中的指标之一,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科学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保障。然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根据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契合,不仅可以规范和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同时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契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心理发展和活动的规律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其心理健康,开发其潜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近年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31号文件中强调了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在保证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外,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别指出了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开启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新视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管理正在由 “刚性”向“柔性”转变,由强权向民主转变。单纯的权力、行政强制方式等正在逐渐弱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更多地采取无形的、柔性的、隐性的方式。
本文就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以体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同时又如何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延伸和拓展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可行性
1.1主体一致性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分工和职责,但从本质上看二者具有相同性,即都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大学生,都是借助语言的力量,进行的精神性、主观性的活动,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服务,最终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身心健康。
1.2功能互补性
大学生某些思想道德问题可能是心理障碍所致,同样,某些心理障碍也可能是思想道德问题引起的。心理健康教育為深入理解人和人的思想行为的实质及根源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方法,对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科学化有积极作用。高校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而且还要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思想意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配合的全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从更高层次上给大学生以正确价值引导;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自身工作效能的局限性,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密切配合,使双方优势都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整体效能,促使二者向科学化迈进。
1.3作用渗透性
两者都是从心理层面出发,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同时更多地依赖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互为条件和前提。首先,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人的思想问题的产生,除了认识因素、道德因素和实际因素等外,也可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健康的心理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其次,合理扩展与延伸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方法。同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心理障碍外,也可能是由观念问题引起的,这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得以化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育人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途径
2.1改革和推进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规范。为适应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需求,由各院系、学生会、校团委相关负责人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人员,实行网络共建。在学校主导下,建立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主导的,二级学院配合的,心理健康中心落实的,全员广泛参与的,主动、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互通机制。在进行系统考察与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领性文件,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自为政、互不融合的局面,学生工作部、团委、各二级学院等单位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相互协调共同开展工作。
2.2建立并完善保障体系
建立系统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拓展各项制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规范各种规章制度,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构建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平台,确立工作流程,强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发展,实现由单一心理学知识应用为主到融合学生管理,服务全校教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转变,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2.3开发并注重实践探索
调研与实践同步发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总结适合大学生特点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为契机,转变以知识引导和观念更新的传统方式,提出重实践、重反思、重塑造的培养发展理念。以教学场所为资源,建立校内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基地,以社团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和训练。同时实施校地合作,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实践和素质拓展基地,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潜能开发和素质拓展活动。
参考文献:
[1]陈礼.浅议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方法 [J].科技创新导报
[2]马雷.大学生社会化思想教育的隐性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
[3]丁国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弱化的归因分析及矫治对策[J].新西部
[4]王雄.高校德育工作隐性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契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心理发展和活动的规律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其心理健康,开发其潜能,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近年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31号文件中强调了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在保证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外,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别指出了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开启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新视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管理正在由 “刚性”向“柔性”转变,由强权向民主转变。单纯的权力、行政强制方式等正在逐渐弱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更多地采取无形的、柔性的、隐性的方式。
本文就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以体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同时又如何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延伸和拓展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可行性
1.1主体一致性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分工和职责,但从本质上看二者具有相同性,即都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大学生,都是借助语言的力量,进行的精神性、主观性的活动,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服务,最终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身心健康。
1.2功能互补性
大学生某些思想道德问题可能是心理障碍所致,同样,某些心理障碍也可能是思想道德问题引起的。心理健康教育為深入理解人和人的思想行为的实质及根源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方法,对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科学化有积极作用。高校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而且还要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思想意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构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配合的全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从更高层次上给大学生以正确价值引导;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自身工作效能的局限性,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密切配合,使双方优势都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整体效能,促使二者向科学化迈进。
1.3作用渗透性
两者都是从心理层面出发,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同时更多地依赖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互为条件和前提。首先,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人的思想问题的产生,除了认识因素、道德因素和实际因素等外,也可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健康的心理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其次,合理扩展与延伸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方法。同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心理障碍外,也可能是由观念问题引起的,这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得以化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育人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途径
2.1改革和推进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规范。为适应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需求,由各院系、学生会、校团委相关负责人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人员,实行网络共建。在学校主导下,建立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主导的,二级学院配合的,心理健康中心落实的,全员广泛参与的,主动、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互通机制。在进行系统考察与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领性文件,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自为政、互不融合的局面,学生工作部、团委、各二级学院等单位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相互协调共同开展工作。
2.2建立并完善保障体系
建立系统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拓展各项制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规范各种规章制度,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构建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平台,确立工作流程,强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发展,实现由单一心理学知识应用为主到融合学生管理,服务全校教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转变,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2.3开发并注重实践探索
调研与实践同步发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总结适合大学生特点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为契机,转变以知识引导和观念更新的传统方式,提出重实践、重反思、重塑造的培养发展理念。以教学场所为资源,建立校内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基地,以社团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和训练。同时实施校地合作,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实践和素质拓展基地,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潜能开发和素质拓展活动。
参考文献:
[1]陈礼.浅议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方法 [J].科技创新导报
[2]马雷.大学生社会化思想教育的隐性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
[3]丁国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弱化的归因分析及矫治对策[J].新西部
[4]王雄.高校德育工作隐性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