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当前教育形势”说明“小班化教育”势在必行。从三方面总结归纳“小班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小班化;等距教学;零距师生;情感教育
小班化教学是当今世界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趋势之一是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的有机结合,即教育内容一方面重视认识与情感、意志的结合,以塑造教育对象完整的人格,另一方面又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提供最适当的教育。同时,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情感的倾入与付出,爱的教育才能做到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与关系的和谐。“小班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通过创设一种和谐温馨的教育氛围,让爱充满小班教室,充满学生学习的每个角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 等距教学,零距师生
我国教育家尊先生指出:“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教师,无一不与学生有着良好的关系。事实上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关心爱护他们,产生共同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使学生乐意服从他的指挥,接受他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教学名著《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之说,便深刻揭示了这一道理。
在“小班”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教学空间活动余地的拓宽,教师有条件向学生传递关爱的情意。在课堂里,用眼神向学生传递关心和爱心是最直观、最及时也最方便,教师用敏锐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并不时向学生发出各种微妙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他,从而使学生体验到被教师关心的美好感觉。体态语有微笑:当学生有了进步,或做了好事,教师投以一个甜美的微笑;当学生遇到挫折,或做了坏事,教师投以一个安慰、宽容的微笑。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握握学生的手,碰碰学生的脸,这些看似简单、却富有人情味的体态语,在学生眼里却是一种师爱的流露,能使学生感到安全、幸福和温馨。如果班上学生生病了,教师问寒问暖,关心爱抚,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到教师像妈妈一样。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抚爱,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增进奋进的勇气,并尽一切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出色。
二、 捕捉每一点光,激发每一份热
煤深藏在地下,永远不会发光发热,需要人们去挖掘利用,它的光和热才能释放出来。学生自身也潜藏着无限的“光”和“热”,如果教师不去发现、挖掘,就会造成“财富”的流失和浪费。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作为学生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长处,任何长处都没有的孩子是没有的,问题的关键是要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长处,帮助他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产生自尊感。”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用明敏的眼光,通过细心观察,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赞赏他们,为他们创设展示其聪明才智的舞台,使他们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以发展、个性得以完善。俗话说:“响鼓也要重槌敲。”即使是很好的学生,教师也要用重槌打,他们的人生才能发生震耳的轰鸣。激励是一只很好的鼓槌。在学生的人生途中,教师应是一位不懈的击鼓者。学生的成长不会是一帆风顺,在成长的道路上,会摔跤,会走弯路的,这就需要教师在他们的身边时时刻刻地加以引导,给学生掌好这前进的学习、人生之舵。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为了使良药不苦口,聪明的人想出了糖衣药片,良药就不苦口了。为了使忠言不逆耳,也请在批评时,变换一下说法,或在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语气的变换上,多加以斟酌;或在批评的时机、批评的场合上,多作些选择和考虑。那么,批评就会令人好受些。批评学生的错误时,也不妨对他的某些长处、优点充分肯定,然后再指出不足,这样他就容易听得进去了。魏书生老师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以我心付童心,笑看花苑迎朝阳诚然。”善于表扬、激励、批评一个人,不是能完完全全征服学生内心的法宝,也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大学问家的成就,但我深信,它会像一张风帆,使每个学生在人生的航程里产生不竭的动力。
三、 家校结合,共育新人
家长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启蒙者、教育者。家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教育机构,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曾有这样一句话:“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像火箭推送卫星一样,将孩子送进理想的轨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整个大教育体系中的两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在教育者、教育场所、教育手段以及内容上的诸多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二者在教育工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合作好,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许多家长到学校的第一句话就是考了多少分。察言观色:九十多分的,笑眯眯;八十多分的,拉长了脸。至于其他方面,什么也都不了解,不过问。
学生在接受学校的教育影响的同时,还受到社会、家庭的影响。在小班中,由于人数的减少,教师能更好地去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主动与家长进行情感沟通,建立友好的关系,得到家长的配合,为学生的发展拓宽了渠道。例如:在教学课文《燕子专列》一文时,当学生体会到人和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明白了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道理后,孩子却述说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妈妈常常买能消灭害虫的青蛙作佳肴?为什么爸爸经常和朋友到山上捕鸟呢?为此,我特地去家访,把孩子的困惑说给他们听。家长听了,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并向孩子承认了他们的错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探索中得以不断向前的,教育也是如此。“小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吧!相信,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反复学习和实践,小班化环境下的教育定当越来越显示出其旭日东升般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张继青.“引导”的价值.教育周刊,2003.
[2] 毛放.小班化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关键词:小班化;等距教学;零距师生;情感教育
小班化教学是当今世界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趋势之一是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的有机结合,即教育内容一方面重视认识与情感、意志的结合,以塑造教育对象完整的人格,另一方面又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提供最适当的教育。同时,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情感的倾入与付出,爱的教育才能做到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与关系的和谐。“小班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通过创设一种和谐温馨的教育氛围,让爱充满小班教室,充满学生学习的每个角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 等距教学,零距师生
我国教育家尊先生指出:“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教师,无一不与学生有着良好的关系。事实上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关心爱护他们,产生共同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使学生乐意服从他的指挥,接受他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教学名著《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之说,便深刻揭示了这一道理。
在“小班”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教学空间活动余地的拓宽,教师有条件向学生传递关爱的情意。在课堂里,用眼神向学生传递关心和爱心是最直观、最及时也最方便,教师用敏锐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并不时向学生发出各种微妙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他,从而使学生体验到被教师关心的美好感觉。体态语有微笑:当学生有了进步,或做了好事,教师投以一个甜美的微笑;当学生遇到挫折,或做了坏事,教师投以一个安慰、宽容的微笑。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握握学生的手,碰碰学生的脸,这些看似简单、却富有人情味的体态语,在学生眼里却是一种师爱的流露,能使学生感到安全、幸福和温馨。如果班上学生生病了,教师问寒问暖,关心爱抚,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到教师像妈妈一样。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抚爱,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增进奋进的勇气,并尽一切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出色。
二、 捕捉每一点光,激发每一份热
煤深藏在地下,永远不会发光发热,需要人们去挖掘利用,它的光和热才能释放出来。学生自身也潜藏着无限的“光”和“热”,如果教师不去发现、挖掘,就会造成“财富”的流失和浪费。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作为学生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长处,任何长处都没有的孩子是没有的,问题的关键是要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长处,帮助他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产生自尊感。”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用明敏的眼光,通过细心观察,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赞赏他们,为他们创设展示其聪明才智的舞台,使他们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以发展、个性得以完善。俗话说:“响鼓也要重槌敲。”即使是很好的学生,教师也要用重槌打,他们的人生才能发生震耳的轰鸣。激励是一只很好的鼓槌。在学生的人生途中,教师应是一位不懈的击鼓者。学生的成长不会是一帆风顺,在成长的道路上,会摔跤,会走弯路的,这就需要教师在他们的身边时时刻刻地加以引导,给学生掌好这前进的学习、人生之舵。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为了使良药不苦口,聪明的人想出了糖衣药片,良药就不苦口了。为了使忠言不逆耳,也请在批评时,变换一下说法,或在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语气的变换上,多加以斟酌;或在批评的时机、批评的场合上,多作些选择和考虑。那么,批评就会令人好受些。批评学生的错误时,也不妨对他的某些长处、优点充分肯定,然后再指出不足,这样他就容易听得进去了。魏书生老师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以我心付童心,笑看花苑迎朝阳诚然。”善于表扬、激励、批评一个人,不是能完完全全征服学生内心的法宝,也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大学问家的成就,但我深信,它会像一张风帆,使每个学生在人生的航程里产生不竭的动力。
三、 家校结合,共育新人
家长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启蒙者、教育者。家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教育机构,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曾有这样一句话:“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像火箭推送卫星一样,将孩子送进理想的轨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整个大教育体系中的两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在教育者、教育场所、教育手段以及内容上的诸多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二者在教育工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合作好,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许多家长到学校的第一句话就是考了多少分。察言观色:九十多分的,笑眯眯;八十多分的,拉长了脸。至于其他方面,什么也都不了解,不过问。
学生在接受学校的教育影响的同时,还受到社会、家庭的影响。在小班中,由于人数的减少,教师能更好地去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主动与家长进行情感沟通,建立友好的关系,得到家长的配合,为学生的发展拓宽了渠道。例如:在教学课文《燕子专列》一文时,当学生体会到人和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明白了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道理后,孩子却述说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妈妈常常买能消灭害虫的青蛙作佳肴?为什么爸爸经常和朋友到山上捕鸟呢?为此,我特地去家访,把孩子的困惑说给他们听。家长听了,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并向孩子承认了他们的错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探索中得以不断向前的,教育也是如此。“小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吧!相信,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反复学习和实践,小班化环境下的教育定当越来越显示出其旭日东升般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张继青.“引导”的价值.教育周刊,2003.
[2] 毛放.小班化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