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江门文艺》的故事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ykok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琴:左手《江》刊 右手爱
  
  认识阿威的时候,我们都在深圳的一家电子厂打工。他在包装车间,我在线检,平时上班几乎没有打照面的时候。那天晚上好不容易不加班,我准备去厂里的图书馆看看书。我正欲拿那本熟悉的《江门文艺》,书的一角却被人按住了。我抬头看到一脸帅气的威,便不好意思松开了手。威倒是一点都不客气,把书拿在手上,还要了我的电话号码,说等他看完了,好发信息通知我来拿,以免来晚了又被其他工友借走了。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跟阿威熟悉之后,我们常相约去图书馆借《江门文艺》看,可是因为厂里只订了一本,常常借不到。我们便常去镇上的书城买一本,他看完再给我看,或者我先看完再给他,那些真实、质朴的故事都有我们的影子,让人读了非常亲切。偶尔,我也会请他吃个饭喝点糖水,坐在一起聊聊家乡的风土人情,工厂的打工趣事,日子倒也没那么难熬。在一起看了三年多的《江》刊,我们很自然地从朋友变为恋人。
  去年底,我们在双方父母的再三催促下,很幸福地结为夫妇。婚后,老公阿威在家开了一间小店,怀孕不便的我,看到老公忙里忙外的很是心疼。老公见我过意不去,便哄我给他读一段情感天空里的文章。每当看到老公温柔地听我给他诵读短文,看着他闭目养神的样子,说实在的,我很喜欢这种淡淡的、暖暖的幸福,有老公,有《江》刊,我漂泊多年的心终于安宁下来。
  
  小田:她改变了我的现在
  
  我是一个多年在广东的打工者,自从《我的未来充满恐惧》在《江》刊上刊发后,随着QQ的公布,我得到很多朋友的关注,让我大感意外。对一些求证、关心和帮助的朋友都好回答。对一些有着同样人生遭遇的朋友,我惶恐不安,战战兢兢。谁碰上生病连同婚姻亮红灯时,都不可能跳到三界之外。当时,我的心情灰暗,幸好有众多亲朋好友的关爱和帮助,我挺过来了,是《江》刊帮助了我。
  
  我把自己的苦难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当然是心甘情愿的,勇于新生的。特别作为女性朋友,有委屈和遭遇不平等时,要敢于说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只是一道索命绳,有些人正是利用它来支配你的感情和未来或者生命。我们要更多地看到弱势的人受到不平等待遇和不被爱护是社会的倒退,道德的沦丧。《江》刊是一个平台。
  我的故事只是一个故事了。我的现在和未来,在大家的关爱中得到温暖。我想告诉关心我的读者朋友和有我一样不幸的朋友,我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放弃对人生的幸福追求。尽管世间的烦恼和苦难还没有远离我。我青春正好,爱意葱茏,就算人间罪恶如坚冰,我也要用满腔热情去暖化它,改变它。
  这几年,我爱着《江》刊,是它关注了更多的打工人群。是《江》刊改变了我诸多的想法,同时改变了我现在的命运。她让我在关爱的呼声中取暧,让我与它共同进步。
  
  彭玉堂:我和《江》刊二三事
  
  我在广东这些年都在买《江》刊,不过全在地摊上买的,地摊上比书店便宜(说起来惭愧,算我自私吧)。
  有一天,我在地摊上买书时,同地摊老板闲扯,问他书是哪里来的,他连说带笑告诉我一个地方,说那里新的旧的都有,几元钱的车费就到,我想买点旧的来看,当时就信了他。第二天我抽空坐车赶到那里,结果什么也没有,就一家屠宰场,杀猪的地儿,满屋刀光血影,臭气熏天。我悄悄转了一圈,哪见书的影子,还差点让人抓去盘问。回来我就找他理论,好歹我也是他的常客,他说了对不起,刚好他有一本新书弄变了型,不好卖了,他就送了我一本,也算扯平了。其实,也怪我爱贪小便宜。
  
  
  有一天,我得到黄编辑赠送我的两本《江门文艺》,我才觉得这两本书拿在手里的重量和地摊上的不同,地摊上的纸张薄薄的,纸张颜色也是差一些。赠刊目录有黄黑绿颜色,刊物中的插图也不是一律黑色的。我拿去同地摊主对比,地摊主也生气,他说是批发的,正版的,没错的,我看见附近几家地摊都一样的,也只好算了。
  我偶尔也会写文章投投稿,发表了就能收到样刊。有一次,我在员工楼保安手里接过样刊,可离正常出刊相差很久了(后来都这样)。原来,保安看了才给我。拖了很多时间不说,还要我买雪糕请他们吃才给我,我特别生气。
  
  刘林:认识《江》刊 认识大家
  
  记得是2007年初,我在三乡某书店购买杂志时,无意中翻到了《江门文艺》,待我粗粗阅读里面的文章才知别有洞天。
  在研究《江门文艺》的风格后,我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为打工族鼓与呼的平台。很快,我以一个新人的身份在《江门文艺》上发表了《拥抱父亲》、《十八年积蓄一声“妈”》和《一路寻爱》等文章,尤其是《十八年积蓄一声“妈”》上了“读者评好稿”,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我接着把目光触及打工族这个群体,视野和思想都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厚度,也渐渐被很多读者所熟知。
  结缘《江门文艺》,我认识了周卫华、何仁勇、谢文华等同道中人。后来,大家又通过QQ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都把《江门文艺》当作第一平台,暗暗较劲看谁在上面发表的文章多。结果是大家不相上下,握手言和,竞相感谢《江门文艺》这个平台让彼此找到了方向。而我在写作上取得初步的成绩离不开编辑的精心栽培,尤其是雪月在某次邮件回复中告诉我要多用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完成记事,让我十分受用。
  2010年,我在《江门文艺》发表的文章趋少,并不是我没有去写,而是经过前几年的努力,我已经成了一个老作者,编辑对我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我曾有许多自己看似完美无懈可击的稿件却被编辑挑出很多毛病。我当时很生气,但过了几天才回头看看,那些文章真的不是如想象中的那样美。同时,基于期刊的局限性,我潜心思考转型。
  而一篇写酒店女江小红的稿件在成长成才成功栏目上发表后,读者甘武进有独特的点评,我通过编辑的牵线搭桥认识了他,原来甘是一位知名写手,尤其是在时评方面已是小有名气。我发现了自己的差距和突破点,我逐步把目光瞄向时评这一块。
  而在《江门文艺》频频露脸的袁斗成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特意向相关编辑问到了他的邮箱,经常向他请教。我感觉认识他是人生一大幸,因为他的时评经常在《南方都市报》刊登,甚至同一版面采用他的两篇时评。我逐步总结甘武进和袁斗成,包括胡汉超的经验,并借为己用,相继发表了为数较多的时评,这给了我极大的满足。同时,我没有忘记《江门文艺》这个老朋友,时不时去“骚扰”她一下,又不定期在上面继续混个脸熟。
  认识《江门文艺》,我仿佛走进了大观园,我和《江门文艺》的亲密接触,并不是我在上面发表了多少文章,而是挑战自己,提高自己。我想说我爱《江门文艺》,因为我乐在其中!
其他文献
可不可以  马良平    可不可以  像小时候那样  用粘土  做成两个我们的模样    告诉生活  美好的日子里  我把对你最深的思念  写成了回忆  我要把  今秋的落叶  种在来年的枝头上    还在想  有一天我们都老了的时候  我不再写诗、读诗  而是对着月亮  捧起你的手  握在我心的位置  (571127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8号信箱)    这个城市的秋天很美   孟夏    走在
期刊
一    白蓉馨是个寡妇。让白蓉馨心里不是滋味的是,25年后,她的女儿钱曼也成了“寡妇”!白蓉馨是寡妇情有可原,因为她那个短命鬼丈夫在粮站扛包时,不幸被坍塌的粮包给压死了,这是天意,谁也躲不过。幸而白蓉馨总算还顶替了丈夫的公职,成为粮站一名正式职工,她的女儿钱曼理所当然也转为城市户口,这对于当时从农村来的妇女来说,也算得上不幸之中的幸运了。可钱曼不一样,钱曼的丈夫并没有死,只是离婚了。而钱曼成为“
期刊
2004年,我中考失利,仅以10分之差没能考上县里的重点中学。看着父亲那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还有鬓角的白发,我心里充满了愧疚。三叔劝我复读一年,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复读的学费由他出一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拒绝了三叔的好意。因为,我明白不能给原本就不容易的家再增加负担了;更重要的是,如果下一次还考不上的话,我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众人满含期盼与关爱的眼神?在家沉寂了几个月后,我决定外出打工,去南方那片
期刊
4月17日  母亲突然打电话告诉我,她被会城医院初步诊断患上肺肿瘤。我非常震惊,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但我在电话里还是强作镇定地安慰母亲一番。跟母亲通话后,我赶忙把此事告诉先生。先生安慰我说,等第二天到母亲家看看她的CT图片和医生写的诊断说明再说。这一夜,我彻夜难眠。    4月18日  周六晚,我们一家照例地和母亲到她家楼下的餐馆吃饭。饭后,回母亲家查看她在会城医院拍的CT图片和医生写的诊断说
期刊
呼吸有点困难  因为你要到来  在你身边的人是你的最爱    哭泣无法释怀  因为你要离开  在我嘴里藏着一句不能说出的爱    眼睁睁看你离开  我在角落里等待    属于我的爱埋藏在大海  跟着潮起潮落任凭海水淹没  属于我的爱只能是等待  看着日出日落淡化我的承诺    我很明白  你的幸福是有他能依赖  我很明白  你的笑容并非因我存在    但你不明白  我对你那份无法言语的爱  甘愿随
期刊
1960年  这一年,宋宝山刚满19岁。严重的自然灾害,迫使全国人民节衣缩食,以糠菜果腹。为了能生存下去,宋宝山不得不告别学校大门,跟着父亲走乡串村,干起了阉畜的营生。那时候,大部分乡镇还没有什么畜牧兽医站,所以,宋宝山父亲那手祖传的阉畜手艺还算吃香,一天奔波下来挣点蝇头小利,父子俩糊嘴果腹不成问题。  当时,宋宝山初谙人世,还不懂什么羞涩,不知道难为情,所以他对父亲那门被人们视为“下三滥”的营生
期刊
每天清晨一起床,我都告诉自己: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呢?会美好吗?    一    我看见十字路口的交通指示灯由绿变红,急忙去捏刹已不大灵的车闸,等车停住时,已压了黄线。我忙又退回来。  半分钟后,红灯变成绿灯。我重跨上我这辆已破旧得够呛的自行车,骑过十字路口。  阡陌纵横的街道,参差林立的高楼大厦,宽阔的一条河,穿城流过。我像一只可有可无的蚂蚁,每天在这个城市里穿梭,怀着忐忑不安的希冀:想
期刊
在村里人看来,傻姑有点傻,但不丑。如果换身好看点的衣裳,然后再稍加收拾,村子里的姑娘媳妇怕是都会眼红。  傻姑是20岁那年嫁给椿树的。椿树是个远近闻名的光棍,因为穷,又因为性情乖张,没有哪家的闺女肯嫁给他,就连四乡八村的寡妇也都对他看不上眼。娶到傻姑,他不光从老丈人那里得到了一笔不菲的陪嫁,还等于是雇到了一个不用花钱的终身长工。椿树的幸福生活,终于从傻姑身上开始了。  自从嫁给椿树,烧火做饭,喂猪
期刊
1995年6月30日青春   总以为年轻的心必须留下辉煌的轨迹,总以为青春的欢乐必须塞满悠长的记忆。于是,每个夜静时分,便打开了日记。  总以为确实应该为自己的十八岁书写一些大意,可是忧愁总是不请自来,结果只是在抛洒一份真实的心境。其实,无非是为了忘却的青春,当然也是为了一种更美好的纪念。  在我看来,青春是永远留不住的客人。回首前尘,过去都是美丽的错误,和谁拥有都是缘分,和谁别离都是不幸,面临的
期刊
十年前,我债务缠身,一无所有。十年后,我有房有车,跻身小康行列。有人说我是一个成功的人士,但我觉得离“成功”两字相差甚远。不过,在珠三角数以亿计的打工者中,我确实属于幸运者。  但幸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自己巧想加拼搏来实现的。  十年前,真是祸不单行。我刚结婚一个月,妻子便双目失明,双腿瘫痪。到医院检查,原来妻子患上脑肿瘤。为了给妻子治病,我欠下别人一屁股债务,却依然无法挽回妻子的性命。带着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