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与自己和谐相处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_youfee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心阳眉飞色舞地谈论着元旦文艺会演中班级女生的精彩表演,她爸爸不经意中插了一句:“你也可以报名参加表演呀。”
  “打住!你是不是想说:你也会边弹吉他边唱歌,你怎么没有报名呢?”心阳噘起嘴,一脸不高兴,“唉,就知道你会这么说,就不应该和你谈学校事情的。”
  一场愉快的谈话戛然而止,接着就是长久的沉默。
  在心阳很小时,我们就发现她有些怯场,在公开场合不愿意说话,更别提表演了。于是,我们創造了一个又一个机会,让她不断尝试、勇敢地挑战自己:在学校迎新年活动中,鼓励她报名参加吉他表演;在“葛兰杯”朗诵比赛中,帮她报名参赛,辅导她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电视台组织的少儿故事大赛中,与她一起积极准备童话故事;在开发区独唱比赛中,鼓励她演唱《跟彩虹一起成长》……
  每一次比赛,我都能感觉到她的紧张,因为她的身体会微微地发抖,她的嗓音也会稍有变化。当她较为出色地完成表演后,我都会毫不掩饰地夸奖她。然而,她并没有变得落落大方、挥洒自如,她的性情一如往昔,没有多大的改变。渐渐地,她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让她主动登台,简直比登天还难。我和她爸爸就不再多说什么,只是感到有些无奈,有些遗憾。
  其实,我发现在我所教的学生中,也有这样的情况。父母希望孩子大胆,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展示,为孩子的点滴进步兴奋不已,并且毫不吝啬地表达溢美之词。然而,改变却是微乎其微。
  对此,我曾自我安慰:“教育是慢的艺术,所以我们要慢慢来。”
  最近,阅读了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所著的《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一书,豁然开朗。
  书中讲到小姑娘萨拉的故事。
  四岁半的萨拉优柔寡断,对参加社交和集体活动都很谨慎,缺乏尝试新事物的胆量。一位实习老师积极鼓励她,想要帮助她建立自信。有一天,萨拉的“自信突然冒了出来,就像丁香花长出了花蕾”。她跳上操场上一座三米长的“桥”——几年前倒地的一棵大树,就像别的孩子一样,从这头走到了那一头。实习老师在旁边一直注视着她,等她一下来,老师就为她喝彩:“萨拉,非常好,你做得好极了,你是最棒的!”老师还兴奋得跳起来,挥舞着手臂。萨拉害羞地看着老师,脸上有淡淡的笑容。但接下来的几周,萨拉并不愿意再次从这座“桥”上走过。
  丹尼尔·西格尔在这个案例的最后写道:“对她来说,再在上面走一次仍然需要很大的勇气。”
  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认为,实习老师对萨拉的表现持肯定态度,但是她没有和萨拉的感受达到协调。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萨拉在这次经历中已经拿出了十足的勇气,冒了很大的风险,老师的评价太过夸张,并没有起到鼓励萨拉的作用,使她能够回去再冒险走一次。

  那么,老师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萨拉拥有自信,并且愿意再次挑战自己呢?老师的评价怎样才能恰如其分,起到心理调和的作用呢?书中也给出了答案:“萨拉,我看到你小心翼翼地挪着脚走完了整个树干。你做到了!你可能有点害怕。虽然这是你第一次走,但是你坚持下来了。你真棒,现在你开始相信自己了!”
  原来,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有针对性的,是涉及细节的,是孩子内心真正需要的。对孩子的评价,尤其是表扬,要适度、中肯、及时,如果表扬夸大其词,就会大大降低孩子的耐性、宽容程度以及应对挑战和竞争的能力。
  “为了全面地认识自己,孩子需要接受适当的评价,这种评价要与他们的内在心理感受和外在经历相一致。父母要以调和的心理状态融入与孩子的交流,帮助孩子构建协调、连贯的人生。”丹尼尔·西格尔如是说,我深以为然。
  现在,我不再夸张地鼓励心阳,而是给予适当、中肯的评价和鼓励,和孩子同频共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就让她与自己和谐相处,我相信,那时的她才是最愉快、最自在的。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开发区实小教育集团育才校区副校长。)
  编辑 王淑娟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朱维基素以翻译家著称于世,但少为人知的是,他还留下了《花香街诗集》(1933)和《世纪的孩子》(1946)两部风格迥异的诗集。前者写于他青年时期,大都抒发了一些飘忽不定、浪漫感伤的个人情感。抗战爆发后,诗人告别过去一己之自我,投身火热的爱国运动与现实的革命斗争,将个体思想情感熔铸于客观世界之上,在主客一体、物我交契中观照个体与社会、历史与现实,诗风日趋刚健明朗。这一时期的部分诗作结集为《世
期刊
小时候,络络是个傻傻的吃货,他喜欢吃鸡肉,更喜欢喝鸡汤。一天,他问妈妈:“家里有鸡吗?”妈妈说:“没有。”络络小手一挥:“好吧,那就熬个鸡汤,别放鸡!”  长大后,络络依然傻得可爱。他干过的一件傻事,还记到日记里。洗手间里有种自动洗手液,手凑上去就可以自动喷出液体,他想试一试其他位置能不能喷出,就把脸凑上去,结果洗手液喷了他一脸……  12岁,络络转到一所公办学校读书。第一次参加考试,他居然没有写
期刊
(一)  有一个小女孩,爸爸和妈妈都是中学教师。在她刚满三个月的时候,妈妈爸爸相继病逝,她成了没爹没娘的孤儿,在世上无亲无故。  她辗转被几户邻居收养,最后被送到孤儿院。她的名字叫安妮。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女孩命运特别凄惨?  一般来说,经历过这样童年生活的孩子性格容易孤僻、自卑、敏感,甚至可能会仇恨这个世界。小安妮也一度绝望,但她并没有变得孤僻、自卑,相反,她活泼、热情,超乎寻常地热爱生活,热爱
期刊
《一双长筒袜》  周旭 著  接力出版社  编辑推荐:   在偏僻的山村,大部分孩子的爸爸和圆圆的爸爸一样,长年在外务工,甚至有许多孩子的父母双双在外。这些孩子对亲情的期盼、与亲人之间的牵挂,以及对生活的理解是怎样的呢?作者希望小读者能透过文字和画面了解山村儿童的生活状态,思考山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异同,关注山村里的同龄人,从而慢慢体会生活的百般滋味,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生活。《汤小团漫游中国历史系
期刊
1  清代大才子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这句话告诉我们文要以情动人,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才会有感人的力量。我决定上一节作文课,主题就是“一个人什么时候是真实的”。  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时,教室内一片沉寂,没人回答我的问题。  “孩子们,生活就像无边的海洋,每一滴水都映射著浩瀚。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答案,生活中总会有让我们突然感动、悲伤、欣喜、无奈的时刻,即使是一个极微小的触动,也
期刊
1  生物课,学习《种群的特征》这一章节,讲到“种群密度”这一知识点,PPT上是一张蒲公英的图片。  “同学们说说看,如果想调查图片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你会采用什么方法呢?”我提问。  吵吵嚷嚷,讨论很热烈,有人大声问:“老师,蒲公英在哪?”难道我放错了?回头看黑板,没错呀,一大片绿叶黄花的蒲公英生机勃勃。  “你什么眼神?”我以为他调皮。  “蒲公英不是长得像小伞一样,用嘴一吹就会飞的吗?”  
期刊
不要让一条鱼去爬树。  ——爱因斯坦  从卖气球的人那里,每个孩子牵走一个心愿。  ——北岛  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就是人的教养。  ——蘇霍姆林斯基  父母不要以教授知识的大人自居,而和孩子一道行动。  ——和孩子一起做,而非“按我说的做”  亲子关系终究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  ——不要控制孩子  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  
期刊
那天,我送女儿去舞蹈班,孩子们进入教室之后,家长们便坐在楼下的大厅里,透过监控观看孩子们学习的情景。  “你看,我家孩子就是不行,别人都跳得挺好,只有她在瞎比画……”有位女孩的妈妈对自己的孩子很不满意,对着屏幕急得跺脚。  我认真观察过这个被妈妈口口声声骂笨的女孩,她长相清秀,性格活泼,眼神中有一股灵秀之气。一开始小女孩想学的是街舞,但妈妈强制她学拉丁舞,说是拉丁舞更优雅。  不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
期刊
下课了,有个娃突然难掩悲伤地来到我面前,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情,连忙揽她入怀:“怎么了?”  我的关怀让她的眼泪一下流出来,她抱着我伤心地说:“我也想要棒棒糖。”  我明白了,上节课本学期最后一次“口算大王”颁奖,没得到奖让娃受到了小小的刺激。因为她的脚不小心受伤,在家休息了很久,耽误了多次口算练习,没能当上“口算大王”,自然也没能拿到奖赏——棒棒糖。  听到她纯真的心愿,我怜惜地把她紧紧搂着
期刊
摘 要:风流超旷的苏轼曾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韩二人同属唐宋散文八大家,也都曾被贬岭海之地。苏轼一生三次遭贬,贬谪之地分别为黄州(今湖北黄冈)、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儋县)。韩愈一生也遭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和潮州。二人在贬谪期间都有大量创作,这些作品是今人探究其贬时期心路历程最好的素材。  关键词:苏轼 贬谪作品 心路历程 韩愈  年逾花甲,生命之烛即将燃尽的苏轼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