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气温持续升高,引起动物发病的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复制也日渐活跃,动物感染疫病的机会也进一步增大。因此,做好夏季日常动物圈舍的预防性消毒是防控动物疫病的重要手段。所谓为预防性消毒,是指在未发生动物疫情和未发现传染源情况下,定期对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圈舍、设备、场地、工具和人体等进行的消毒。但是,许多养殖场(户)在动物防疫消毒中存在一些错误做法,起不到消毒的应有作用:
一、为节省资金或对消毒药物的特点、性质等缺乏了解,购买没有质量保证的假、劣消毒药物。用这些药物消毒不会达到应有效果,甚至无效。实际上最后的结果是既未达到消毒目的,又白白投入资金,得不偿失。
二、配制消毒药物不用量具,往往凭感觉或嗅觉。误认为消毒药物的配制的药液气味大就管事,结果造成配制浓度不是太高,就是过低。这样进行消毒可能对人和动物不安全,或者消毒效果也会很低,甚至无效。
三、在选择消毒器械时图便宜,用小型喷雾器或农用小型农药喷雾器进行消毒,或者进行喷雾消毒时,不按使用量喷雾,或喷雾不均匀,其结果是由于消毒药用量少或不均匀,消毒效果很低,甚至无效。
四、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毒药物混合使用或者在同一地点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毒药物进行消毒。其主要问题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毒药物互相作用后失去消毒效果或产生副作用。目前,经过试验和监测两种消毒药物可以混合使用的有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过氧乙酸和高锰酸钾、火碱和生石灰等。
五、许多养殖场采用“交替使用消毒药物”的做法。实际上这种做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消毒技术研究资料尚未做出关于病原(包括细菌和病毒等)对较长期使用的消毒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二是消毒药物和抗菌素的作用机理是不同的,不应套用抗菌素的使用方式;三是如果在交替使用消毒药物时操作不合理会造成两种消毒药物混合使用的副作用,反而使消毒失去效果。
六、在养殖场大门处设有紫外线照射装置,其实效果不会理想,甚至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主要原因是紫外线消毒仅为直射,且穿透力很小,要达到效果一是需要一定照度,二是需要照射15分钟以上,在实际生产中作不到。同时,长时间进行紫外线消毒会对人的眼结膜和皮肤产生伤害。
七、在场区或场外道路上铺撒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药物做为消毒,实际上却只是作了表面文章,消毒效果并未达到。其原因是生石灰(用熟石灰更加错误)实际上并不属于真正的消毒药物,单独实用其并不产生消毒作用。只有在生石灰(CaO)加水后[即CaO+H2O—Ca(OH)2]形成强碱才能发挥杀灭病原的作用。因此,在使用生石灰时必须配成20—30%的乳液后进行消毒。同时,有些地区在铺撒生石灰后再用火碱消毒液喷洒使生石灰变为石灰乳后,两种强碱性药物作用其杀灭病原的作用会增强。漂白粉虽属于含氯消毒剂,但其与其他类粉剂消毒药物一样,如不按比例配成消毒药液,也同样不会发挥消毒效能的。
八、许多养殖场(特别是奶牛场)设有两个容器用于洗手和消毒,一个为配制好的消毒液,另一个为清水。其程序为先用消毒液消毒后接着洗手,整个过程进行1—2分钟,认为其效果很好。其实并未达到消毒效能(任何速效消毒药物只有经过10分钟左右或以上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将以上程序颠倒过来可能会达到一定效果。笔者认为其实不需要经过消毒液消毒,仅用肥皂认真在流动的水中洗手完全可以达到目的,这在孵化消毒中的消毒效果监测时已经得到证实。
九、在消毒池中放入锯末、草帘或用麻袋加入锯末等后再加消毒液后作为人员进出的消毒池,认为消毒起了作用且使用方便。实际上这种消毒池基本无效。目前所有的消毒药物均会受有机物质的影响,锯末、草帘等均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加入消毒药物时与这些有机物质发生反应,消毒药物即失去效力或消毒效力甚微,基本无作用。当人员经过这种消毒池时等于未经消毒,但在人们心理上却产生了安全思想,反而容易将外面或场内的病原带出、带入,造成动物疫病的传播。
十、消毒池中的消毒药液更换时间过长,未真正发挥消毒作用。消毒池中消毒药液的更换应由以下因素决定:一是消毒药物在稀释后其药效维持时间,如火碱在消毒池中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氢离子结合生成碳酸,碳酸与火碱起中和反应不断消耗火碱及消毒池的强碱性而作用逐渐降低。一般火碱应每天更换一次才能保持消毒效果。二是根据经过消毒池的车辆、人员的频率更换消毒药。有些养殖场由于一天内过往车辆和人员频繁,致使消毒池的药液已经变为浑浊或其他颜色仍不更换,其作用实际很小。三是更换消毒药应考虑季节因素。一般夏天日照时间长,更换应多于春、秋季节。四是更换消毒药应考虑露天的消毒池在雨天因素。在下雨后消毒药液实际的浓度降低,其消毒效能已经降低或失效。
如何正确地进行动物圈舍的消毒呢?日常性预防消毒动物圈舍分为空圈舍消毒和带动物消毒(圈舍内饲养着动物的消毒)两种,两者在消毒药物选择方面和消毒方法上也不能完全相同。
空圈舍消毒在选择消毒药物的余地相对较大,可以选刺激性稍大的药物,如使用福尔马林熏蒸或火焰消毒等方法,但药物的浓度不要超过标准浓度太大,同时应作好消毒人员的防护。
带动物消毒要注意选择刺激性和毒性都低的消毒药,药物浓度必须符合标准的使用浓度。通过试验证明,以下一些消毒药可以作为带动物消毒使用:蓝光消毒剂(使用浓度为1:200选择刺激)、次氯酸钠(使用浓度0.2%-0.3%)、消特灵(使用浓度为1:800—1000)、消毒威(使用浓度为1:600—800)、威力碘、PV碘(使用浓度为100ppm)、过氧乙酸(使用浓度为0.2%)。
在实施消毒前,以上两种消毒方式都要首先将圈舍内的粪便及杂物(包括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剩余饲料、各类垃圾等)清除出圈舍,在指定的地点堆积密封发酵处理。然后用含有消毒药(药液应符合使用浓度)的水仔细冲刷地面、笼具、网具、护栏和设备、墙壁、屋顶等,再将它们的表面冲洗干净。待其表面稍干燥后(约30分钟左右)再进行正式的消毒。冲刷圈舍所用药液配制按以上介绍的配制方法进行,用药量根据实际需用量核算。
两类圈舍消毒一般使用喷雾的方法进行,首先按以上要求选择消毒药物,其次计算圈舍的体积(长×宽×高),并按80—120毫升/立方米的用药量计算圈舍一次消毒所用总药量,然后根据消毒药配制方法计算所需原浓度(含量)消毒药总量,最后按配制方法配好消毒液进行消毒。应特别注意喷雾消毒时要将总药量在全圈舍均匀喷雾。喷雾消毒后要密闭圈舍20—30分钟左右使消毒药充分发挥效能。一般每周可进行2—3次常规消毒。
另外,消毒应根据圈舍大小选择消毒器械。建议中、大型动物养殖场根据需要购置较大型、中型的喷雾器若干台,小型养殖场户可选用中小型的喷雾器。这些喷雾器的种类品牌较多,进口和国产均有多种类型,在选购时应注意机器应配有多用喷头。一般喷雾用消毒喷头喷出的雾滴大小应为30—50微米,而喷洒消毒喷出的雾滴大小应为100微米或以上。
一、为节省资金或对消毒药物的特点、性质等缺乏了解,购买没有质量保证的假、劣消毒药物。用这些药物消毒不会达到应有效果,甚至无效。实际上最后的结果是既未达到消毒目的,又白白投入资金,得不偿失。
二、配制消毒药物不用量具,往往凭感觉或嗅觉。误认为消毒药物的配制的药液气味大就管事,结果造成配制浓度不是太高,就是过低。这样进行消毒可能对人和动物不安全,或者消毒效果也会很低,甚至无效。
三、在选择消毒器械时图便宜,用小型喷雾器或农用小型农药喷雾器进行消毒,或者进行喷雾消毒时,不按使用量喷雾,或喷雾不均匀,其结果是由于消毒药用量少或不均匀,消毒效果很低,甚至无效。
四、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毒药物混合使用或者在同一地点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毒药物进行消毒。其主要问题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毒药物互相作用后失去消毒效果或产生副作用。目前,经过试验和监测两种消毒药物可以混合使用的有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过氧乙酸和高锰酸钾、火碱和生石灰等。
五、许多养殖场采用“交替使用消毒药物”的做法。实际上这种做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消毒技术研究资料尚未做出关于病原(包括细菌和病毒等)对较长期使用的消毒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二是消毒药物和抗菌素的作用机理是不同的,不应套用抗菌素的使用方式;三是如果在交替使用消毒药物时操作不合理会造成两种消毒药物混合使用的副作用,反而使消毒失去效果。
六、在养殖场大门处设有紫外线照射装置,其实效果不会理想,甚至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主要原因是紫外线消毒仅为直射,且穿透力很小,要达到效果一是需要一定照度,二是需要照射15分钟以上,在实际生产中作不到。同时,长时间进行紫外线消毒会对人的眼结膜和皮肤产生伤害。
七、在场区或场外道路上铺撒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药物做为消毒,实际上却只是作了表面文章,消毒效果并未达到。其原因是生石灰(用熟石灰更加错误)实际上并不属于真正的消毒药物,单独实用其并不产生消毒作用。只有在生石灰(CaO)加水后[即CaO+H2O—Ca(OH)2]形成强碱才能发挥杀灭病原的作用。因此,在使用生石灰时必须配成20—30%的乳液后进行消毒。同时,有些地区在铺撒生石灰后再用火碱消毒液喷洒使生石灰变为石灰乳后,两种强碱性药物作用其杀灭病原的作用会增强。漂白粉虽属于含氯消毒剂,但其与其他类粉剂消毒药物一样,如不按比例配成消毒药液,也同样不会发挥消毒效能的。
八、许多养殖场(特别是奶牛场)设有两个容器用于洗手和消毒,一个为配制好的消毒液,另一个为清水。其程序为先用消毒液消毒后接着洗手,整个过程进行1—2分钟,认为其效果很好。其实并未达到消毒效能(任何速效消毒药物只有经过10分钟左右或以上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将以上程序颠倒过来可能会达到一定效果。笔者认为其实不需要经过消毒液消毒,仅用肥皂认真在流动的水中洗手完全可以达到目的,这在孵化消毒中的消毒效果监测时已经得到证实。
九、在消毒池中放入锯末、草帘或用麻袋加入锯末等后再加消毒液后作为人员进出的消毒池,认为消毒起了作用且使用方便。实际上这种消毒池基本无效。目前所有的消毒药物均会受有机物质的影响,锯末、草帘等均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加入消毒药物时与这些有机物质发生反应,消毒药物即失去效力或消毒效力甚微,基本无作用。当人员经过这种消毒池时等于未经消毒,但在人们心理上却产生了安全思想,反而容易将外面或场内的病原带出、带入,造成动物疫病的传播。
十、消毒池中的消毒药液更换时间过长,未真正发挥消毒作用。消毒池中消毒药液的更换应由以下因素决定:一是消毒药物在稀释后其药效维持时间,如火碱在消毒池中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氢离子结合生成碳酸,碳酸与火碱起中和反应不断消耗火碱及消毒池的强碱性而作用逐渐降低。一般火碱应每天更换一次才能保持消毒效果。二是根据经过消毒池的车辆、人员的频率更换消毒药。有些养殖场由于一天内过往车辆和人员频繁,致使消毒池的药液已经变为浑浊或其他颜色仍不更换,其作用实际很小。三是更换消毒药应考虑季节因素。一般夏天日照时间长,更换应多于春、秋季节。四是更换消毒药应考虑露天的消毒池在雨天因素。在下雨后消毒药液实际的浓度降低,其消毒效能已经降低或失效。
如何正确地进行动物圈舍的消毒呢?日常性预防消毒动物圈舍分为空圈舍消毒和带动物消毒(圈舍内饲养着动物的消毒)两种,两者在消毒药物选择方面和消毒方法上也不能完全相同。
空圈舍消毒在选择消毒药物的余地相对较大,可以选刺激性稍大的药物,如使用福尔马林熏蒸或火焰消毒等方法,但药物的浓度不要超过标准浓度太大,同时应作好消毒人员的防护。
带动物消毒要注意选择刺激性和毒性都低的消毒药,药物浓度必须符合标准的使用浓度。通过试验证明,以下一些消毒药可以作为带动物消毒使用:蓝光消毒剂(使用浓度为1:200选择刺激)、次氯酸钠(使用浓度0.2%-0.3%)、消特灵(使用浓度为1:800—1000)、消毒威(使用浓度为1:600—800)、威力碘、PV碘(使用浓度为100ppm)、过氧乙酸(使用浓度为0.2%)。
在实施消毒前,以上两种消毒方式都要首先将圈舍内的粪便及杂物(包括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剩余饲料、各类垃圾等)清除出圈舍,在指定的地点堆积密封发酵处理。然后用含有消毒药(药液应符合使用浓度)的水仔细冲刷地面、笼具、网具、护栏和设备、墙壁、屋顶等,再将它们的表面冲洗干净。待其表面稍干燥后(约30分钟左右)再进行正式的消毒。冲刷圈舍所用药液配制按以上介绍的配制方法进行,用药量根据实际需用量核算。
两类圈舍消毒一般使用喷雾的方法进行,首先按以上要求选择消毒药物,其次计算圈舍的体积(长×宽×高),并按80—120毫升/立方米的用药量计算圈舍一次消毒所用总药量,然后根据消毒药配制方法计算所需原浓度(含量)消毒药总量,最后按配制方法配好消毒液进行消毒。应特别注意喷雾消毒时要将总药量在全圈舍均匀喷雾。喷雾消毒后要密闭圈舍20—30分钟左右使消毒药充分发挥效能。一般每周可进行2—3次常规消毒。
另外,消毒应根据圈舍大小选择消毒器械。建议中、大型动物养殖场根据需要购置较大型、中型的喷雾器若干台,小型养殖场户可选用中小型的喷雾器。这些喷雾器的种类品牌较多,进口和国产均有多种类型,在选购时应注意机器应配有多用喷头。一般喷雾用消毒喷头喷出的雾滴大小应为30—50微米,而喷洒消毒喷出的雾滴大小应为100微米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