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当年高考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ant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莘莘学子们完成了一场艰难的学业汇考,怀揣十多年寒窗美好的理想,等待被理想的大学录取,为实现未来人生自我价值展现青春风采。可是,每个学子的高考准备,都经历不同的选择和难忘的记忆。
  在“农家书屋”看到努力备考的学子们,我也不禁想起了自己参加高考的那些时光。我参加高考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正逐步推进,恢复高考成为当时重视教育的“拨乱反正”标志之一,城乡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尤其在我生活的山区农村,尽管实行土地分产到户责任制,可农户还未从过去长期“大集体”的贫困中解脱出来,物资依然匮乏,生活相对困难。
  作为农村孩子,若想改变人生命运,最好的出路是通过高考上大学,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成为名副其实拿工资的“公家人”。让孩子上大学成为当时社会新潮流,无论谁家有孩子上学,家长再苦再累,都义无反顾地供读;孩子能否考上大学,维系着家人的殷切希望,关乎着改变未来人生的期盼。
  在高考前的一个多月,考生进入全面复习的紧张阶段。我每天早晨4点半准时到校参加跑步锻炼,然后开始2小时的晨读,早饭和午饭学校仅给我们各半个小时吃饭时间,各科任课教师轮流按晌辅导授课解题,下午6点半放学,学生们陆续回家,夜自习都在家里自学。因能自由支配复习,许多孩子是彻夜挑灯通宵达旦。
  我们砖木结构的教室,每个班挤满70多位学生。学校没有集体宿舍和食堂,学生吃饭从家中自带,没有照明电上课,学生靠的煤油灯;学生们每天起早贪黑往返学校,要走十几、二十几里的山路,上学路上留下山村孩子许多欢乐和泪水,求知改变命运的高考,成为那一代孩子们承受的艰辛。
  高考前的紧张学习,就像一架钢琴拧紧的琴弦,绷得学生们踹不过气,累倒病倒不足为奇,这时家长们格外关注孩子的生活。由于我当时身体瘦弱,备战高考那段时间,母亲每天清晨3点起床,开始张罗我上学的早餐和午饭,为能给我补足营养,每天早餐一个熟鸡蛋、一碗米粥、一个白面馒头,一小碟青菜,给我一个特殊的照顾。
  午饭是母亲提前备好的特殊“营养餐”,所谓的特殊,只不过是山村中的土特产。母亲将山里盛产的松子、板栗、核桃、花生、黄豆晒干去皮剥开后,在村西头的石磨上反复数遍磨碎,用箩筛出细面拿回家。她用火烧热铁锅,将其放进锅内慢炒,在炒制过程中,她根据火候时机,再掺入面粉、香油、葱姜末,用铁铲轻翻,细面炒成金黄状,“营养餐”即成。
  母亲做一次“营养餐”,足够我食用一个礼拜的。每天在家吃过早饭,母亲总会在我的书包里塞进一袋“营养餐”。在校午饭时,我拿出课桌斗里自带的铁碗,到任课老师办公室里,用开水冲开,即成一顿美味的“营养餐”。母亲除了亲手制作的“营养餐”外,每天还给我一个煮熟的鸡蛋带上,算是奢侈。因为家里的食盐酱醋,全靠卖鸡蛋钱换来的。
  有时母亲怕我复习寂寥,会腾出时间“陪读”。她边缝衣服边叮嘱我做题须认真。母亲虽然不识字,却不时地拿起我的作业薄指点着,说这道题做错了,我反复检查后说,没有啊,她又拿起桌上的教科书,说你对照书再仔细检查一下,当我发现母亲把书本拿颠倒时,心中的嬉笑伴着一股莫名的痛,对母爱衍生出更多的理解。
  考试结束后一段日子,让所有考生备感心理煎熬。那是8月初的一个中午,乡邮员到我家说是有挂号信签收,父亲拆开信一看,是省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急忙让母亲到东山我割牛草的地方把我叫回家,父母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为庆贺我考上大学,父亲卖掉了家中的小牛犊,置办了酒席,宴请所有亲戚和四邻八舍的乡亲。
  我如愿成为第一个走出我们山村的大学生。大学开学报到的那天清晨,父母和村民们送我出远门。父亲默默地扛着行李箱走在前面,母亲与我随后并肩而行,并语重心长地说,娘在行李箱里放进10斤“营养餐”,如果在学校吃不饱,你可以拿出来填充,还能解决吃饭上的水土不服。母亲说这话时,我心理一阵酸楚,差点落下眼泪。
  如今,距离我当年参加高考已经过去30多年。那个年代的高考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应运而生,也伴随着一代年轻人对上大学求知的无限期望。往事斑驳远去,时光穿越我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永远无法在心底尘封那段难忘的岁月。
其他文献
农民从事种植业生产,利润单薄,比较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种植业生产风险大,既要承受市场风险,还要承受自然风险。如果种“大路货”,再赶上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种地有可能赔钱;如果天公不作美,遇上风暴水旱灾害,有可能颗粒不收。所以说,种地,很难富起来。  问题是“民以食为天”,国民要吃饭,庄稼人以种地为生。在外出打工不方便,守家发展又没有好的替代产业的情况下,种地,仍然是农民无奈的选择。但是,地怎么种,如何
期刊
带尖刺的塑料舱看上去更像外星人的宇宙飞船,而不是未来的农场,但也许用不了多久,这些塑料舱就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特殊的食物了——蟋蟀。蟋蟀养殖舱的设计者们希望,这样的农场能有助于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食品危机。他们认为蟋蟀蛋白质含量很高,有着丰富的营养,因此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每个养殖舱被安装在墙上。蟋蟀养殖舱是一个带尖刺的塑料“笼子”,可以用来组装成模块化农场。它由纽约的非盈利性组织Terreform
期刊
近些年,科学家们拼命的研究更小的摄像头,只为让人们粗暴的“塞管”方式检查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而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研发出了一部超微型摄像头,可用于药物、安全监控和微型机器人当中,正好给患者提供一个更为温和的治疗方案。  根据研究人员发表的研究报告,其镜头的宽度仅为0.1毫米,比一粒盐还小。它还通过注射器注入的摄像头可以在3毫米的距离对焦,能被用来捕捉从人体器官的图象,更好的呈现出了很高的
期刊
印象中的渔村,应该是热闹的码头,嘹亮的号子,结实有力的域名,满载归来的渔船。8月,记者前往某渔村,看到的却是红砖绿瓦的老宅错落有致,蜿蜒前进的老街别有韵味,蔚为壮观的海塘一望无际,这些都颠覆了原来“渔村”的模样。这里就是金山嘴渔村——上海最后一个渔村。  金山嘴濒临杭州湾畔,是上海市沿海陆地最早的渔村,也是最后一个渔村,村里居住着700多户居民。  历史悠久  金山嘴是上海地区有名的渔港,历史上海
期刊
最新数据显示,人类面对癌症挑战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美国癌症协会权威数据显示,美国人一生中患癌风险,男性为42%,女性为38%。这样的数据在英国更为糟糕。英国癌症研究所科学家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一生中某个时间点患癌可能性分别为54%和48%。更糟糕的是,这样的数据在呈上升趋势。  意大利都灵大学结肠直肠癌专家阿尔伯托-巴尔德利正是利用抗药性研发出一种新的抗癌治疗方法。他首先获取一些具有抗药性的癌细胞
期刊
双目失明的贾海霞和双臂截肢的贾文其是河北省井陉县冶里村人。53岁的贾海霞左眼因先天性白内障从小失明,右眼在2000年打工时落残,和他同岁的贾文其3岁时因意外失去双臂。  2002年,为了增加一些收入,两人商量决定承包村里50多亩的河滩植树造林。就这样,两人你以我为眼,我以你为手,这一干就是10多年,累计植树上万棵。如今河边的50亩荒滩,已被贾海霞和贾文其“联手”变成了绿洲,身处林中,密得要看不见蓝
期刊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马斯洛搞出来的需求模型中,温饱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毫无疑问,农业生产是整个人类存在的前提,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不可或缺的能量,但可悲的是,农民一直处于比较底层的阶级。最起码,在中国是这样的。  社会舆论给农民贴上了琳琅满目的贬义标签,比如文化差、没素质、无契约精神等等。农民如老牛般勤奋朴实,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连年耕作了,满足着父母官、地主、商人、工人的食物需求,可没
期刊
近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先后在人民大会堂闭幕。“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每年的两会都很热闹,但好像又和个人关系没有那么密切。简单来说,两会是中国人过去一年过日子的大盘点,也是今年过日子的细盘算。  每年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都有义务提交议案提案,通过这些议案提案可以看出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是不是勤政高效,是不是深入调研
期刊
为进一步发挥农家书屋作用,最大限度满足农村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河北省迁安市阎家店乡采取“农村书屋+广播站”的方式,把农家书屋中的内容通过村级广播送到农民群众耳边,打造出了书屋看书和街头听书的立体式“农家书屋”的新概念、新模式,实现了“有声农家书屋”对每一个村镇无缝覆盖。  截至目前,阎家店乡已经面向全乡的各村累计发放惠民政策、农业科技、卫生保健、孝感文化、等方面内容的有声书屋7期,并收到了良好的效
期刊
乡愁是分年龄的,年龄越大,乡愁越浓。  对孩子来说,他们没有乡愁,即使想家,也只是想念母亲的怀抱,想念亲人的眷顾。青年人的乡愁也淡的很,他们整天有做不完的事谈不完的情,没有时间来想家,也就没有时间来拨弄乡愁。只有到了中年和老年,有了闲暇时间,也就有了大把的培育乡愁的悠闲时光。乡愁是个奢侈品,不是从心里一闪而过的念头,而是久久占据在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这种情愫一旦发芽生长,就会永久地茁壮,永久地生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