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社会福利阶段历经三个较为显著的阶段,逐步转型和发展。同时目前的社会福利制度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本文探究社会福利在不同阶段的转型以及当下的发展。
关键词:阶段;发展
一、社会福利的定义
社会福利是保障与改善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社会制度安排。广义上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公民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物品、机会和服务的制度。狭义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据法律和相应的社会政策向部分或全体公民提供社会服务的制度。这是为增进与完善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而实施的一种社会制度,旨在通过提供资金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水平,并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社会福利的目标及制度转型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传统福利制度创建时期(1949—1956年)
这一阶段在改造旧中国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负责、官方包办的民政福利和单位包办的职工福利等组成的传统福利制度,其最大的特征是与社会救济紧密结合,统称“救济福利事业”。
(二)传统福利制度巩固和发展时期(1957—1983年)
这一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以职工福利为核心,包括民政福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以及其他福利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福利制度框架,板块分割的封闭体系、“国家——单位”运行模式、补救性保障制度是其明显特征。
(三)传统福利制度向新型福利制度变革与转型时期(1984年至今)
这一阶段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背景下,其改革步伐虽较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要滞后一些,但正在进行制度重塑并逐步走向社会化、现代化福利发展。表现在:职工福利逐步向其原本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回归,民政福利逐步向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区服务成为重要的具有社会福利性的服务行业。目前,由于新型福利制度还在改革中探索,福利制度转型的任务还未完成。
三、目前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例)
(一)制度安排残缺,覆盖面窄
首先,距离养老保险全民覆盖尚有很大的距离,每个公民理应享受到社会所提供的养老保险的待遇。其次目前状况基本满足了城市职工养老储备要求,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再者,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差距很大。可见,养老保险制度在覆盖率上远未达标,相关制度落实不完善,究其覆盖质量,仍有较长的距离要走。
(二)公共投入结构不良,区域差异大
现阶段中国地区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各地区对养老事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同,投入的资金、资源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的养老事业明显优于西部地区。除地区差异以外,城乡差异也颇为显著。城乡居民对养老保障的认识程度不同,在资金的投资上侧重不同,且乡村地区难以有统一的部门进行养老事业的管理,其养老保障的需求不同,故发展也有较大差异。
(三)个人对于社会福利的保障意识不足
从参保险种看,购买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人数占比不超过一半。另外,存在半数以上的企业不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养老保险保障。另外,中国居民理财的偏好比较单一。多数受访者消费比较理性,且具有较强的储蓄和理财意识。选择银行储蓄的人占79.8%,其次才是住房等不动产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四、现行的解决措施
(一)确立福利发展新理念,加强宣传教育
尊重社会福利制度的普适性发展规律,同时还要尊重中国的具体国情,真正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福利发展道路。中央政府有必要抓紧进行顶层设计,尽快制定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路线图与推进时间表,并提供相应的财力保障,普及社会福利宣传教育,在落实制度的同时,转变民众观念,提高对社会福利的重视程度,逐步转变投资理财的资金结构。
(二)合理设计社会福利制度基本框架,协同推进
面向不同人群的制度安排要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需要合理设计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一是确立“津贴+服务+优待”三位一体的社会福利政策框架。二是明确“普惠+特惠”双层架构的制度安排。以普惠性的制度安排为主体,同时还应当考虑到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妇女的特别诉求,提供护理、保育、康复等个性化或特色化的服务,以保障和改善这些群体的生活质量。三是构建“公办+公助民办+民辦”三轨并行的社会福利事业实施机制。应当促进市场化的民办公益机构的发展。做到以公助民办、官民融合的社会福利事业实施机构为主体,并辅之以少数公办、民办实施机构,在统筹规划的条件下合理布局,使社会福利事业的公平与效率得到有机统一。
(三)多管齐下的推进社会福利的发展
一是尽快改变多头管理的格局,切实理顺社会福利事业的监管体制。进一步理清部门之间职责,赋予民政部门更大的责任与权力,让其切实承担起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统筹规划任务。二是要尽快健全社会福利法制。三是扩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公共投入,改革财政拨款机制,确保公共资源用到符合政策规定的对象身上,带动社会投入与市场投入,使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财力不断壮大。四是创新社会福利事业的运行机制,让社会组织承担起主要的福利服务供给责任。五是坚持理性决策,严格决策问责。建立相应的标准与评估机制,避免酿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福利的现状与发展取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2-9.
[2]宋士云.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1-14.
作者简介:赵沛琪(1998—),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关键词:阶段;发展
一、社会福利的定义
社会福利是保障与改善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社会制度安排。广义上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公民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物品、机会和服务的制度。狭义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据法律和相应的社会政策向部分或全体公民提供社会服务的制度。这是为增进与完善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而实施的一种社会制度,旨在通过提供资金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水平,并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社会福利的目标及制度转型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传统福利制度创建时期(1949—1956年)
这一阶段在改造旧中国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负责、官方包办的民政福利和单位包办的职工福利等组成的传统福利制度,其最大的特征是与社会救济紧密结合,统称“救济福利事业”。
(二)传统福利制度巩固和发展时期(1957—1983年)
这一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以职工福利为核心,包括民政福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以及其他福利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福利制度框架,板块分割的封闭体系、“国家——单位”运行模式、补救性保障制度是其明显特征。
(三)传统福利制度向新型福利制度变革与转型时期(1984年至今)
这一阶段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背景下,其改革步伐虽较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要滞后一些,但正在进行制度重塑并逐步走向社会化、现代化福利发展。表现在:职工福利逐步向其原本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回归,民政福利逐步向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区服务成为重要的具有社会福利性的服务行业。目前,由于新型福利制度还在改革中探索,福利制度转型的任务还未完成。
三、目前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例)
(一)制度安排残缺,覆盖面窄
首先,距离养老保险全民覆盖尚有很大的距离,每个公民理应享受到社会所提供的养老保险的待遇。其次目前状况基本满足了城市职工养老储备要求,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再者,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差距很大。可见,养老保险制度在覆盖率上远未达标,相关制度落实不完善,究其覆盖质量,仍有较长的距离要走。
(二)公共投入结构不良,区域差异大
现阶段中国地区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各地区对养老事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同,投入的资金、资源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的养老事业明显优于西部地区。除地区差异以外,城乡差异也颇为显著。城乡居民对养老保障的认识程度不同,在资金的投资上侧重不同,且乡村地区难以有统一的部门进行养老事业的管理,其养老保障的需求不同,故发展也有较大差异。
(三)个人对于社会福利的保障意识不足
从参保险种看,购买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人数占比不超过一半。另外,存在半数以上的企业不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养老保险保障。另外,中国居民理财的偏好比较单一。多数受访者消费比较理性,且具有较强的储蓄和理财意识。选择银行储蓄的人占79.8%,其次才是住房等不动产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四、现行的解决措施
(一)确立福利发展新理念,加强宣传教育
尊重社会福利制度的普适性发展规律,同时还要尊重中国的具体国情,真正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福利发展道路。中央政府有必要抓紧进行顶层设计,尽快制定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路线图与推进时间表,并提供相应的财力保障,普及社会福利宣传教育,在落实制度的同时,转变民众观念,提高对社会福利的重视程度,逐步转变投资理财的资金结构。
(二)合理设计社会福利制度基本框架,协同推进
面向不同人群的制度安排要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需要合理设计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一是确立“津贴+服务+优待”三位一体的社会福利政策框架。二是明确“普惠+特惠”双层架构的制度安排。以普惠性的制度安排为主体,同时还应当考虑到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妇女的特别诉求,提供护理、保育、康复等个性化或特色化的服务,以保障和改善这些群体的生活质量。三是构建“公办+公助民办+民辦”三轨并行的社会福利事业实施机制。应当促进市场化的民办公益机构的发展。做到以公助民办、官民融合的社会福利事业实施机构为主体,并辅之以少数公办、民办实施机构,在统筹规划的条件下合理布局,使社会福利事业的公平与效率得到有机统一。
(三)多管齐下的推进社会福利的发展
一是尽快改变多头管理的格局,切实理顺社会福利事业的监管体制。进一步理清部门之间职责,赋予民政部门更大的责任与权力,让其切实承担起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统筹规划任务。二是要尽快健全社会福利法制。三是扩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公共投入,改革财政拨款机制,确保公共资源用到符合政策规定的对象身上,带动社会投入与市场投入,使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财力不断壮大。四是创新社会福利事业的运行机制,让社会组织承担起主要的福利服务供给责任。五是坚持理性决策,严格决策问责。建立相应的标准与评估机制,避免酿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福利的现状与发展取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2-9.
[2]宋士云.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1-14.
作者简介:赵沛琪(1998—),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