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的转型与发展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mar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社会福利阶段历经三个较为显著的阶段,逐步转型和发展。同时目前的社会福利制度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本文探究社会福利在不同阶段的转型以及当下的发展。
  关键词:阶段;发展
  一、社会福利的定义
  社会福利是保障与改善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社会制度安排。广义上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公民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物品、机会和服务的制度。狭义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据法律和相应的社会政策向部分或全体公民提供社会服务的制度。这是为增进与完善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的社会生活而实施的一种社会制度,旨在通过提供资金和服务,保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水平,并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社会福利的目标及制度转型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传统福利制度创建时期(1949—1956年)
  这一阶段在改造旧中国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的基础上,形成了国家负责、官方包办的民政福利和单位包办的职工福利等组成的传统福利制度,其最大的特征是与社会救济紧密结合,统称“救济福利事业”。
  (二)传统福利制度巩固和发展时期(1957—1983年)
  这一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形成了以职工福利为核心,包括民政福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以及其他福利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福利制度框架,板块分割的封闭体系、“国家——单位”运行模式、补救性保障制度是其明显特征。
  (三)传统福利制度向新型福利制度变革与转型时期(1984年至今)
  这一阶段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背景下,其改革步伐虽较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要滞后一些,但正在进行制度重塑并逐步走向社会化、现代化福利发展。表现在:职工福利逐步向其原本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回归,民政福利逐步向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区服务成为重要的具有社会福利性的服务行业。目前,由于新型福利制度还在改革中探索,福利制度转型的任务还未完成。
  三、目前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例)
  (一)制度安排残缺,覆盖面窄
  首先,距离养老保险全民覆盖尚有很大的距离,每个公民理应享受到社会所提供的养老保险的待遇。其次目前状况基本满足了城市职工养老储备要求,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再者,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差距很大。可见,养老保险制度在覆盖率上远未达标,相关制度落实不完善,究其覆盖质量,仍有较长的距离要走。
  (二)公共投入结构不良,区域差异大
  现阶段中国地区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各地区对养老事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同,投入的资金、资源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的养老事业明显优于西部地区。除地区差异以外,城乡差异也颇为显著。城乡居民对养老保障的认识程度不同,在资金的投资上侧重不同,且乡村地区难以有统一的部门进行养老事业的管理,其养老保障的需求不同,故发展也有较大差异。
  (三)个人对于社会福利的保障意识不足
  从参保险种看,购买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人数占比不超过一半。另外,存在半数以上的企业不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养老保险保障。另外,中国居民理财的偏好比较单一。多数受访者消费比较理性,且具有较强的储蓄和理财意识。选择银行储蓄的人占79.8%,其次才是住房等不动产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四、现行的解决措施
  (一)确立福利发展新理念,加强宣传教育
  尊重社会福利制度的普适性发展规律,同时还要尊重中国的具体国情,真正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福利发展道路。中央政府有必要抓紧进行顶层设计,尽快制定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路线图与推进时间表,并提供相应的财力保障,普及社会福利宣传教育,在落实制度的同时,转变民众观念,提高对社会福利的重视程度,逐步转变投资理财的资金结构。
  (二)合理设计社会福利制度基本框架,协同推进
  面向不同人群的制度安排要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需要合理设计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一是确立“津贴+服务+优待”三位一体的社会福利政策框架。二是明确“普惠+特惠”双层架构的制度安排。以普惠性的制度安排为主体,同时还应当考虑到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妇女的特别诉求,提供护理、保育、康复等个性化或特色化的服务,以保障和改善这些群体的生活质量。三是构建“公办+公助民办+民辦”三轨并行的社会福利事业实施机制。应当促进市场化的民办公益机构的发展。做到以公助民办、官民融合的社会福利事业实施机构为主体,并辅之以少数公办、民办实施机构,在统筹规划的条件下合理布局,使社会福利事业的公平与效率得到有机统一。
  (三)多管齐下的推进社会福利的发展
  一是尽快改变多头管理的格局,切实理顺社会福利事业的监管体制。进一步理清部门之间职责,赋予民政部门更大的责任与权力,让其切实承担起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统筹规划任务。二是要尽快健全社会福利法制。三是扩大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公共投入,改革财政拨款机制,确保公共资源用到符合政策规定的对象身上,带动社会投入与市场投入,使整个社会福利事业的财力不断壮大。四是创新社会福利事业的运行机制,让社会组织承担起主要的福利服务供给责任。五是坚持理性决策,严格决策问责。建立相应的标准与评估机制,避免酿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福利的现状与发展取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2-9.
  [2]宋士云.中国社会福利改革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1-14.
  作者简介:赵沛琪(1998—),女,汉族,浙江绍兴人,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其他文献
摘 要:交替传译是会议口译中最早的翻译模式,现如今多用于会议会谈、新闻发布等时间短、范围小、语种少的场合。经过一年专业课学习,笔者积累了相关交替传译的知识,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与欧洲议会人民党党团代表团的座谈会上提供了交替传译服务。翻译过程中,笔者运用到了课堂上所学到的法国释意理论相关知识,但反观翻译质量,笔者发现诸多不足。所以,笔者试图在此论文中以释意理论为依据,针对译语输出过程分析不足并总结
期刊
摘 要:刘易斯·芒福德是人文主义技术批判的杰出代表人物,其技术批判思想主张技术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自体,而是需要从整个社会之中去考察其产生、发展及影响。芒福德将人类技术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古生代、始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期,并将与之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  关键词:技术批判;机器体系;社会  芒福德所写的《技术与文明》,讲述了机器的历史,并对机器对于文明的影响进行了重要的研究,通过对一千年来西方文明的技术历
期刊
摘 要:公民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肇始于古希腊,却发展于西方资产阶级,再逐渐扩展到更多的国家。在西方公民的概念由来已久,所谓公民就是国家法律他关系着国家政治民主化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公民”一词由来的比较晚,进入新中国以来公民已经成为共享共有权利并承担相应义务的社会共同体。因此把握好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特色,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有利于我国的公民更好的理解和践行公民道德。  关键词:公民道德;
期刊
摘 要:“艺术即自由”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西奥多·阿多诺的重要理论之一,阿多诺认为是艺术使人能够获取“不自由中的自由”的为数不多的领域之一。甚至在企图从体制上否定自由的社会中,艺术也能让人充满对自由的向往。因此,阿多诺强调艺术所呈现出的和谐的可能性与被认为不存在且不能得到和谐的社会之间的矛盾。影片《独裁者》中用喜剧和讽刺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世界各国的民主政治进行调侃,引人开怀大笑的同时
期刊
摘 要:统计工作是政府的重要工作,是反映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是服务宏观调控的“辅助器”,是连接民本民生的“高架桥”。做好新时期的统计工作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政府资源、社会资源、民间资源,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综合治统,构建政府重视、部门支持、社会配合的立体式大统计工作格局,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  关键词:统计;政府工作  一、加强综合治统意义重大  (1)大势所趋。
期刊
摘 要:新时代到来背景下,十二生肖作为一种独具内涵文化现象已具备悠久历史底蕴,主要存在形式即为十二种动物搭配十二地支,根据人的出生年月份判定其所属动物生肖,从而促使蒙古民间文学对十二生肖能有一个更加深入掌握了解。本文主要对蒙古民间文学习俗中的十二生肖进行针对性阐述分析。  关键词:蒙古民间;文学习俗;十二生肖  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演变,蒙古民间文学习俗针对十二生肖展开了更加详细深入阐述介绍,充分了
期刊
摘 要:音乐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视唱练耳唱的节奏训练课程设置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么如何在这项课程当中有效的开展节奏训练,需要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分析了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的视唱与节奏训练方法。  关键词:视唱练耳;教学;节奏;训练方法  不同音质的音符组成了绚丽多彩的节奏,在一起当中,强拍与弱拍所构成的组织形态被称为节奏,如果将音乐比作成乐曲的血肉,那么节奏
期刊
摘 要:清醒地意识到表象活动的语言观是多么根深蒂固地忽视了语言最古老的本质特性,海德格尔通过对诗歌“冬夜”纯粹所说的倾听,把我们带向“说话”本身。其间,诗之得以为诗的诗因素在暗处脱颖而出,本文意在结合海德格尔对时间的探讨,揭示出这一“脱颖而出”。  关键词:诗;说话;时间性;寂静  一、对本文“诗”的界定  通俗都会认为诗是通过语言表达而形成的一种文学形式,语言表达又是指利用语言发表看法、观点或论
期刊
博尔赫斯曾说:“我们的躯体由时光组成,不断消耗的时光。”这句话中蕴含的深切悲剧感无疑使其成为足以震撼人的最深层心理的擂鼓声,使我们无比焦虑地发现我们的存在实质在无限延伸的时光面前也不过是用途多样的消费品——这种骤然而来的空洞感与迷茫感是多么令人煎熬,以至于一代又一代的先哲们总是试图穷尽一生来为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赋予正当化的价值,使自己对不至于“若蝼蚁一般”匍匐于名为时光的绝对权威之下。  但时
期刊
摘 要:俚语在美剧中屡见不鲜,但在字幕翻译中如果对涉及的俚语文化不理解,就会出现很多翻译笑话,由此可见适当准确的俚语翻译的重要性。本文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角度,归纳了《越狱》中俚语翻译技巧,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是俚语翻译的最佳指导原则,有助于观众更好理解剧情,融入角色中。  关键词:俚语翻译;功能对等;字幕翻译  一、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