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于其间的醉心之作。面对优秀的文化财富,如何去品析、研读、讲授,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很明显,诗歌教学已经作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而且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打算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融入新课标的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突破:
一、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不读,安能体会得出?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不仅指出了诗歌的可读性,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笔者教学时在课堂上开辟了“每课一诗”“专栏”,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谈谈自己的心得,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谈自己的见解;第二,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这样日积月累,三年下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借助多媒体,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情感遭遇。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蕴,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情趣中,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比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用图片将朗朗明月,密密松林,潺潺流水表现出来,甚至可以用音乐表现水流的声音。又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用画面展示怎样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直观而醒目的画面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等等。
三、讲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高度的创造性的特征,以便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再创诗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针对这一特点,探究诗歌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知人论世鉴赏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只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它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
如:我们了解了杜甫一生中的四个阶段的经历,怀才不遇的遭遇及忧国忧民的思想,对他在《秋兴八首》《登高》《旅夜抒怀》《登岳阳楼》等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及寄予的思想便易于理解和把握。
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应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并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方便之门。
2、抓住意象赏诗法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像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
比如:李清照的词《 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意象来诉说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
3、关键词句推敲法
写作讲究炼词炼句,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如: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这是移情于物,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此外,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的名词术语。如表达技巧有衬托、渲染、虚实、怀古伤今、借景抒情、寄寓寄托等。
总之,诗歌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应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得以改善与转变,还有更多的教法学法等着我们去探索与总结。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很明显,诗歌教学已经作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而且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打算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融入新课标的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突破:
一、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悲壮,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不读,安能体会得出?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不仅指出了诗歌的可读性,而且向我们暗示了学习诗歌的一种方法——积累。积累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诗歌的量的规定上下一番功夫。笔者教学时在课堂上开辟了“每课一诗”“专栏”,要求全班同学轮流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喜爱的诗,谈谈自己的心得,并要求学生课后做到两点:第一,讨论该同学的分析是否中肯,谈自己的见解;第二,在短时间内背诵这首诗。这样日积月累,三年下来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借助多媒体,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情感遭遇。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蕴,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情趣中,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诗歌教学过程。
比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用图片将朗朗明月,密密松林,潺潺流水表现出来,甚至可以用音乐表现水流的声音。又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用画面展示怎样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直观而醒目的画面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等等。
三、讲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高度的创造性的特征,以便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再创诗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针对这一特点,探究诗歌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知人论世鉴赏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只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它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
如:我们了解了杜甫一生中的四个阶段的经历,怀才不遇的遭遇及忧国忧民的思想,对他在《秋兴八首》《登高》《旅夜抒怀》《登岳阳楼》等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及寄予的思想便易于理解和把握。
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应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并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方便之门。
2、抓住意象赏诗法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像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
比如:李清照的词《 声声慢》,抓住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典型意象来诉说词人受尽磨难与内心煎熬的凄惨心情,倾吐着词人哀愁凄苦、孤寂悲愤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了。
3、关键词句推敲法
写作讲究炼词炼句,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如: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这是移情于物,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此外,诗歌鉴赏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的名词术语。如表达技巧有衬托、渲染、虚实、怀古伤今、借景抒情、寄寓寄托等。
总之,诗歌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应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得以改善与转变,还有更多的教法学法等着我们去探索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