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职业道德往往反映着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初中道德行为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实践学习的突破点。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现如今很多学校加大了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教育,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效果显著。
一、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第一,知行合一是中学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根本目标,是建设良好精神文明社会的主要特征。知行合一,首先需要有良好的认知才能更好地体现在行动中,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行动是没有目标的,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行为。其次,“行”是“知”的目标,也是“知”的体现,二者要保持一致。因此,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需要有明确的目标,重视学生道德规范的引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深刻认识到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要求。第二,现代化理念。伴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一些消极因素给学生思想意识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传统教育、理论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对此,学校应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将生活中的问题、矛盾融入到行为规范教育中,跟上现代发展的形势,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有效的教育。同时,学校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彰显教育风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分辨对错,提高判断意识,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第三,学生自我教育。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有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融合。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注重正向内化引导,促使学生达成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行为规范教育双项融合
(一)营造和谐班级环境
实践证明,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行为意识主要依靠班级建设,学生在班级中与同学、老师交流的机会较多,在交流过程中就会有思想的变化,其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对此,行为规范教育中教师首先要营造和谐班级环境,将创建和谐班级作为行为规范教育的主要工作,推动学校各环节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考核、审查、评价对学生行为习惯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从而建立良性的班级环境。
(二)家庭引导渗透
学校在重视校园内部道德行为引导的同时应提倡家庭的融入,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将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提倡家长融入到相关教育中,充分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学校制定《家长行为规范》为其提供参照,提高家长们的综合素养,让家庭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助、铺垫作用。
(三)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師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以德树人是每个教师的基本职责和道德素养。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综合素养,将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与正面教育融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此外,正面引导,保持高度耐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行为和自尊心。中学阶段,学生对事物的判断、理解能力较弱,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正面引导,提升他们的思想意识。对于个性强的学生,教师要变通常规做法,通过讲道理、关心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让学生建立起信心从而自觉接受行为规范教育。总而言之,学生一些低道德行为归根结底是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通过正面引导,以身作则,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科学评价
科学的道德素养评价有助于评价教师的信息素养状态,为教师信息素养提供明确的目标方向。对此,各校应根据地区条件逐步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制订适合的评价标准,便于教师对道德、综合素质水平的定位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其主动性,不断提高道德意识。
时代在前进,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做好学生的知识引导和道德行为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单位 甘肃省高台县城关初级中学
一、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第一,知行合一是中学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根本目标,是建设良好精神文明社会的主要特征。知行合一,首先需要有良好的认知才能更好地体现在行动中,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行动是没有目标的,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行为。其次,“行”是“知”的目标,也是“知”的体现,二者要保持一致。因此,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需要有明确的目标,重视学生道德规范的引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深刻认识到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要求。第二,现代化理念。伴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一些消极因素给学生思想意识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传统教育、理论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对此,学校应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将生活中的问题、矛盾融入到行为规范教育中,跟上现代发展的形势,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有效的教育。同时,学校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彰显教育风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分辨对错,提高判断意识,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第三,学生自我教育。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有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融合。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注重正向内化引导,促使学生达成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行为规范教育双项融合
(一)营造和谐班级环境
实践证明,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行为意识主要依靠班级建设,学生在班级中与同学、老师交流的机会较多,在交流过程中就会有思想的变化,其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对此,行为规范教育中教师首先要营造和谐班级环境,将创建和谐班级作为行为规范教育的主要工作,推动学校各环节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通过考核、审查、评价对学生行为习惯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从而建立良性的班级环境。
(二)家庭引导渗透
学校在重视校园内部道德行为引导的同时应提倡家庭的融入,家庭和学校教育结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将学生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提倡家长融入到相关教育中,充分发挥家长的指导作用。学校制定《家长行为规范》为其提供参照,提高家长们的综合素养,让家庭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助、铺垫作用。
(三)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師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以德树人是每个教师的基本职责和道德素养。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综合素养,将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与正面教育融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此外,正面引导,保持高度耐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行为和自尊心。中学阶段,学生对事物的判断、理解能力较弱,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正面引导,提升他们的思想意识。对于个性强的学生,教师要变通常规做法,通过讲道理、关心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让学生建立起信心从而自觉接受行为规范教育。总而言之,学生一些低道德行为归根结底是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通过正面引导,以身作则,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科学评价
科学的道德素养评价有助于评价教师的信息素养状态,为教师信息素养提供明确的目标方向。对此,各校应根据地区条件逐步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制订适合的评价标准,便于教师对道德、综合素质水平的定位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其主动性,不断提高道德意识。
时代在前进,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做好学生的知识引导和道德行为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单位 甘肃省高台县城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