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桐乡市石门中心小学 桐乡 314512
【摘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工具,弘扬人文,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语文味具体表现在个性朗读、潜心默读的“读味”,品词析句、推敲体悟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练笔的“写味”,激发情感、注重体验的“情味”。在“有滋有味”的语文课中,学生享受着语文的快乐,从而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使语文教学达到真、纯、实、活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味 读味 品味 写味 情味
Give prominence to the standard of Chinese and return to the true teaching qualities
Zhu Weihua
【Abstract】The basic character of the course, Chinese is the unification of its instrumental quality and humanistic quality. Therefore,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find a foothold on its instrumental quality and teachers should make the class full of full-bodied Chinese taste, make students can feel its endless charm. The material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taste is personal reading, tasting words and analyzing sentences, polishing the “taste”, correcting by circling, taking passages to practice writing, arousing emo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xperience. In the flavourous Chinese class, students are enjoying the happiness from Chinese and then achieve the teaching idea that teachers teach students Chinese simply, all is for students and seek for development without ostentation, which can make Chinese teaching achieve the true, pure, real and active bourn.
【Keywords】Flavor of Chinese Flavor of reading Taste Flavor of writing Flavor
“这节课语文味真浓!”“这节课语文味淡了些!”……说起“语文味”这个词,大家一定不会觉得陌生,那么“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上,怎样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
程少堂先生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在这里,我想用四个
“味”来谈谈怎样上出语文课的味道。
1.个性朗读、潜心默读的“读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个性朗读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个性朗读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和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多元理解,并通過朗读,让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如《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段中“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学生在朗读此句时,有两种不同的读法,一些学生认为小男孩是在不停地捡鱼扔鱼,他想多救一些小鱼,所以在读“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时节奏应加快些,表达出小男孩当时急切的心情。另一些学生却认为,小男孩是在对每一条丢回大海的小鱼述说自己的心声,所以应该读得慢些、深情些。我觉得孩子们的分析都有道理,他们能有这样的体验、这样的朗读,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感到高兴吗?
朗读固然重要,默读同样不可缺失。就阅读教学而言,朗读与默读犹如“鸟之双翼”,必须同等训练,比翼双飞。所以语文课既要“书声琅琅”,又须“静思默想”,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实现阅读教学的增值效应。
2.品词析句、推敲体悟的“品味”。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主要是对语言的品味。品味语言,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关键词句的真正内涵、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理解和品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与韵味,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比较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对句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或段落,可通过替换、增删等方法,体会作者的匠心,体味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2.1 替换。将原文中的词语、句式作一些调整或置换,让学生感知语言的精妙,唤起心中的某种情愫。如在教学《小狮子爱尔莎》中,我抓住了文中两次出现的“蹭”字,让学生通过换上意思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品味,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狮子爱尔莎“蹭”作者的膝盖,是把作者当作自己的亲人,在向亲人撒娇呢!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的关爱之心,产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
2.2 增删。将原文增加或删减标点、字词、句子后,让学生通过比较、推敲,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桂林山水》是一篇文字优美的写景文章,在描写漓江水的特点时,文中用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这样的句式,在教学时,我把原句进行了适当的删减,用句子“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与原句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比一比、品一品、赏一赏,感知文中的语言表达,包含着作者对漓江水的欣赏、赞美之情,在诵读时更能读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圈点批注、摘抄练笔的“写味”。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预习时的圈点批注,课后的摘抄练笔,都是语文味的体现。每上一篇新的课文时,我总会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学,然后在文中圈圈点点,写下初读课文后的点滴感受和需解决的问题。在全班交流中特别针对学生提出的有质量的问题进行加分奖励,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都带着自己的思考去用心地读课文。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女生就写下了这么个看似简单但却值得推敲深思的问题:父亲为什么说“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而不说“你还会钓到鱼的。”?仅仅多了“别的”这两个字,父亲严格遵守道德规范,正直、守纪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因为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的话言下之意是在这两小时中捕到别的鱼可以拿,如果再捕到鲈鱼的话,还是要把它放回湖里。
《狮子和鹿》是一则寓言故事,学完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又有一天,鹿又来到池塘边喝水,清清的池水倒映着它美丽的身影,它对着池水又欣赏着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我的()多么( ),( )。”学生既学会运用了“多么……多么……”的句式,又通过赞美鹿腿,深切地体会到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的优、缺点,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4.激发情感、注重体验的“情味”。“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学科。因此,激发情感成了体验“语文味”的支点,也是体验“语文味”的兴奋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她是我的朋友》是一篇感情至深的文章,当我第一次读课文时,就被小男孩阮恒的行为深深地感动。是啊,一个只有十来岁的孩子,仅仅因为“她是我的朋友”这一原因,而承受了巨大的心理恐惧,在以为自己输了血后会死去的情况下还是强忍惧怕把血输给小女孩,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怎不让人感动呢?于是,在教学时,我从“情”出发,抓住描写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神态的句子,揣摩阮恒当时的心理活动,并抓住“啜泣——呜咽——哭泣”这条线索,比较三个表示“哭”的词语的不同点,体会阮恒在整个献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深切地感受到小男孩善良、无私的心迹。学语文,更是学做人,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之,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应该让生活的鲜味透出来,让词句的真味品出来,让文章的情味读出来,让语言的韵味留下来。学生浸润在浓浓的语文味中,享受着语文的快乐,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本色语文课。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
3 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
4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4上
【摘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工具,弘扬人文,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语文味具体表现在个性朗读、潜心默读的“读味”,品词析句、推敲体悟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练笔的“写味”,激发情感、注重体验的“情味”。在“有滋有味”的语文课中,学生享受着语文的快乐,从而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使语文教学达到真、纯、实、活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味 读味 品味 写味 情味
Give prominence to the standard of Chinese and return to the true teaching qualities
Zhu Weihua
【Abstract】The basic character of the course, Chinese is the unification of its instrumental quality and humanistic quality. Therefore,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find a foothold on its instrumental quality and teachers should make the class full of full-bodied Chinese taste, make students can feel its endless charm. The material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taste is personal reading, tasting words and analyzing sentences, polishing the “taste”, correcting by circling, taking passages to practice writing, arousing emo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xperience. In the flavourous Chinese class, students are enjoying the happiness from Chinese and then achieve the teaching idea that teachers teach students Chinese simply, all is for students and seek for development without ostentation, which can make Chinese teaching achieve the true, pure, real and active bourn.
【Keywords】Flavor of Chinese Flavor of reading Taste Flavor of writing Flavor
“这节课语文味真浓!”“这节课语文味淡了些!”……说起“语文味”这个词,大家一定不会觉得陌生,那么“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上,怎样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
程少堂先生在《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中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在这里,我想用四个
“味”来谈谈怎样上出语文课的味道。
1.个性朗读、潜心默读的“读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个性朗读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个性朗读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和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多元理解,并通過朗读,让学生把各自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如《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段中“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学生在朗读此句时,有两种不同的读法,一些学生认为小男孩是在不停地捡鱼扔鱼,他想多救一些小鱼,所以在读“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时节奏应加快些,表达出小男孩当时急切的心情。另一些学生却认为,小男孩是在对每一条丢回大海的小鱼述说自己的心声,所以应该读得慢些、深情些。我觉得孩子们的分析都有道理,他们能有这样的体验、这样的朗读,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感到高兴吗?
朗读固然重要,默读同样不可缺失。就阅读教学而言,朗读与默读犹如“鸟之双翼”,必须同等训练,比翼双飞。所以语文课既要“书声琅琅”,又须“静思默想”,让学生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实现阅读教学的增值效应。
2.品词析句、推敲体悟的“品味”。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主要是对语言的品味。品味语言,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关键词句的真正内涵、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理解和品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与韵味,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比较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对句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或段落,可通过替换、增删等方法,体会作者的匠心,体味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2.1 替换。将原文中的词语、句式作一些调整或置换,让学生感知语言的精妙,唤起心中的某种情愫。如在教学《小狮子爱尔莎》中,我抓住了文中两次出现的“蹭”字,让学生通过换上意思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品味,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狮子爱尔莎“蹭”作者的膝盖,是把作者当作自己的亲人,在向亲人撒娇呢!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自然界各种动物的关爱之心,产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
2.2 增删。将原文增加或删减标点、字词、句子后,让学生通过比较、推敲,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桂林山水》是一篇文字优美的写景文章,在描写漓江水的特点时,文中用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这样的句式,在教学时,我把原句进行了适当的删减,用句子“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与原句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比一比、品一品、赏一赏,感知文中的语言表达,包含着作者对漓江水的欣赏、赞美之情,在诵读时更能读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圈点批注、摘抄练笔的“写味”。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预习时的圈点批注,课后的摘抄练笔,都是语文味的体现。每上一篇新的课文时,我总会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学,然后在文中圈圈点点,写下初读课文后的点滴感受和需解决的问题。在全班交流中特别针对学生提出的有质量的问题进行加分奖励,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都带着自己的思考去用心地读课文。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女生就写下了这么个看似简单但却值得推敲深思的问题:父亲为什么说“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而不说“你还会钓到鱼的。”?仅仅多了“别的”这两个字,父亲严格遵守道德规范,正直、守纪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因为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的话言下之意是在这两小时中捕到别的鱼可以拿,如果再捕到鲈鱼的话,还是要把它放回湖里。
《狮子和鹿》是一则寓言故事,学完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又有一天,鹿又来到池塘边喝水,清清的池水倒映着它美丽的身影,它对着池水又欣赏着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我的()多么( ),( )。”学生既学会运用了“多么……多么……”的句式,又通过赞美鹿腿,深切地体会到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的优、缺点,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4.激发情感、注重体验的“情味”。“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学科。因此,激发情感成了体验“语文味”的支点,也是体验“语文味”的兴奋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她是我的朋友》是一篇感情至深的文章,当我第一次读课文时,就被小男孩阮恒的行为深深地感动。是啊,一个只有十来岁的孩子,仅仅因为“她是我的朋友”这一原因,而承受了巨大的心理恐惧,在以为自己输了血后会死去的情况下还是强忍惧怕把血输给小女孩,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怎不让人感动呢?于是,在教学时,我从“情”出发,抓住描写阮恒在输血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神态的句子,揣摩阮恒当时的心理活动,并抓住“啜泣——呜咽——哭泣”这条线索,比较三个表示“哭”的词语的不同点,体会阮恒在整个献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深切地感受到小男孩善良、无私的心迹。学语文,更是学做人,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之,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应该让生活的鲜味透出来,让词句的真味品出来,让文章的情味读出来,让语言的韵味留下来。学生浸润在浓浓的语文味中,享受着语文的快乐,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本色语文课。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
3 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
4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4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