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考察了先秦至唐道家和道教“理(治)身理(治)国”思想的发展。道家及道教各派都曾围绕着身理(治)身与理(治)国的关系进行过不同层次的探讨。从“天人合一”原则出发,道家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考察了先秦至唐道家和道教“理(治)身理(治)国”思想的发展。道家及道教各派都曾围绕着身理(治)身与理(治)国的关系进行过不同层次的探讨。从“天人合一”原则出发,道家和道教各派不仅将身与国比拟为结构和功能相似的有机系统,而且对于理(治)身与理(治)国的终极基础和实践原则作了深入地剖析。随着语境的变迁,特别是在唐代,原道家语义被转换或开掘出新的内涵,故“理身治国”的实质内涵也在变化。“理身理国”观体现了道家和道教各派对个体生命及其生存状态的深度人文关切。
其他文献
庄子“道”论对后世的影响深远,魏晋玄学中的“贵无”到“崇有”到“独化”论的演化是老庄运思方式的再续,佛教禅宗的“禅”的思维进路近于庄子之“道”的模式,宋明理学的“理”
该文从哲学的理论和心理学的实证两方面论述了友谊和道德的关系。认为友谊和道德是密不可分的 :道德主要是一种人际结构 ,友谊基本上是一种道德现象 ,友谊还是道德发展的一个
企业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奉行贡献的伦理准则,把消费者的需要和满意放在一切考虑因素之首,能使企业获得公众的认可;遵循和谐的伦理准则,把可持续
东汉时期由于统治者奖崇儒术,广设学校,选举重经学、重名节,游学之风盛行,表现为游学内容的丰富性、游学方式的多样性和游学者社会出身结构的复杂性,由此造就了大批专心著述
形而上学批判是形而上学之后现代思潮的中心任务,也是哈贝马斯建立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哈贝马斯在厘定形而上学概念的基础上,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后形而上学情景,并试图以
用半开放问卷调查重庆地区大学生职业准备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时,了解自己的主要方式有自我感觉、重要他人的评价等7类;认为获得某一具体职业的主要途径有
社会调查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交流的过程。本文在人际交流准则的基础上 ,分析了它们对于问题理解、行为报告及态度测量的影响 ,说明了这些研究的理论与实
在认知神经科学中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神经过程研究倍受关注。本文对记忆编码和提取的脑功能成像研究成果 ,以及提取过程中内隐与外显记忆所激活的相关脑区特征进行了较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否受到过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这个问题应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加以回答。一是历史文化背景的层次 ;二是包括间接来源和直接来源在内的学脉渊承
认识结果是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认识条件三者合力作用的产物。认识结果一般具有相对性、客观性和真理性。认识结果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是认识对象、认识条件和认识主体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