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交流—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方法及在教学中所达到的效果,指出了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帮助学生。
【关键词】课堂教学 交流—互动式教学 言语互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课堂显得越发的重要,人们越来越重视它。但是受着应试教育的压力,学生在课堂上一般都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课堂气氛也是紧张冷漠的,学生在课堂中完全不能自主,再加上主观的不重视,学生不能与老师产生互动的效果,所以为了更好上好每节地理课。必须打破僵局,取而代之为师生“交流—互动”的模式。
一、交流—互动的实质
师生交流—互动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手段,而且是教学主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师生的双向互动是师生的言语互动、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化生命成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应当通过互动交流,使自己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我们不能忽视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性,应该促成其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使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交流—互动实施方法
“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教师设问→学生回答→教师讲述本节课知识和体系→鼓励插话提问→引发讨论、探究→教师总结并纠正错误→课堂小结。
(一)教师设问
教师讲课并不是平铺直叙,特别在教授高中自然地理时,这部分较难,因此每节课要想达到高效果,就要根据讲课内容的思路,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同时使教师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水平,便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当然上课如打仗,教师的设问既要选战机,又要鼓士气,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时,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难度适合。
(二)学生回答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必须有所反应,给予回答,回答的方式有三种:①自由式:提出问题后有若干学生自由回答;②举手式:例如假设黄赤交角变大,寒带范围变大还是变小,要求全体学生分别就其中之一表态;③点名式:教师点名请一两个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三)课程知识和体系的讲述
课程讲授知识要系统性强,逻辑严密,要在不断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的引出要讲授的知识。如讲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一些景观图片,学生看得非常来劲,这时反问学生,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使学生具有浓厚学习的热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比把现成的一盘菜端出来让学生吃掉,效果大大不同。同时教师在课堂讲述时。对知识的结构要以“知识树”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才能对教师所设疑问形成自己的答案。
(四)鼓励插话提问
课堂是要求并动员学生就讲课内容主动插话提问。在某处听不懂或不同意老师观点时,要求学生主动提问,不混过去。实行时,这一条做起来很难,刚开始的几堂课。尽管我再三强调,还是没有学生主动发问。为此,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动员,讲清学生在课堂上“不懂装懂”的坏处,不应当对不懂的知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二是采用了反将一军的方法,例如对某一难点,教师讲过一遍以后,感到必然有些学生听不懂,但又无人发问,于是我会提问部分学生,发现确有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就更加证实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的惰性和被动听讲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部分这样的学生上课时能主动提出一些问题。
(五)引发探究
根据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的心理特点,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课堂讲授时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题目,让学生谈论、探究,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从提出问题到指导讨论,都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这样的教学就改变了传统有上下之分,尊卑之别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了新型平等、合作交往关系,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理念。
(六)教师总结并阐述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根据讨论的情况用简单明了、准确简练的语言和图表等方法,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知识的脉络与主线,深化主题,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性知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三、交流—互动对课堂所产生的效果
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从活动的个体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影电视面前被动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的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从活动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个要素之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产生一种“合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帮助学生,同时发展教师自身对科学的认识和对学生的理解。这是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实施建议中的一段话,我正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慢慢地感悟。
【关键词】课堂教学 交流—互动式教学 言语互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课堂显得越发的重要,人们越来越重视它。但是受着应试教育的压力,学生在课堂上一般都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课堂气氛也是紧张冷漠的,学生在课堂中完全不能自主,再加上主观的不重视,学生不能与老师产生互动的效果,所以为了更好上好每节地理课。必须打破僵局,取而代之为师生“交流—互动”的模式。
一、交流—互动的实质
师生交流—互动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手段,而且是教学主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师生的双向互动是师生的言语互动、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化生命成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应当通过互动交流,使自己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我们不能忽视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性,应该促成其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使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交流—互动实施方法
“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教师设问→学生回答→教师讲述本节课知识和体系→鼓励插话提问→引发讨论、探究→教师总结并纠正错误→课堂小结。
(一)教师设问
教师讲课并不是平铺直叙,特别在教授高中自然地理时,这部分较难,因此每节课要想达到高效果,就要根据讲课内容的思路,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同时使教师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水平,便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当然上课如打仗,教师的设问既要选战机,又要鼓士气,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时,要根据学生的水平难度适合。
(二)学生回答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必须有所反应,给予回答,回答的方式有三种:①自由式:提出问题后有若干学生自由回答;②举手式:例如假设黄赤交角变大,寒带范围变大还是变小,要求全体学生分别就其中之一表态;③点名式:教师点名请一两个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三)课程知识和体系的讲述
课程讲授知识要系统性强,逻辑严密,要在不断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的引出要讲授的知识。如讲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一些景观图片,学生看得非常来劲,这时反问学生,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使学生具有浓厚学习的热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比把现成的一盘菜端出来让学生吃掉,效果大大不同。同时教师在课堂讲述时。对知识的结构要以“知识树”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才能对教师所设疑问形成自己的答案。
(四)鼓励插话提问
课堂是要求并动员学生就讲课内容主动插话提问。在某处听不懂或不同意老师观点时,要求学生主动提问,不混过去。实行时,这一条做起来很难,刚开始的几堂课。尽管我再三强调,还是没有学生主动发问。为此,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动员,讲清学生在课堂上“不懂装懂”的坏处,不应当对不懂的知识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二是采用了反将一军的方法,例如对某一难点,教师讲过一遍以后,感到必然有些学生听不懂,但又无人发问,于是我会提问部分学生,发现确有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这就更加证实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的惰性和被动听讲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部分这样的学生上课时能主动提出一些问题。
(五)引发探究
根据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的心理特点,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课堂讲授时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题目,让学生谈论、探究,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从提出问题到指导讨论,都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这样的教学就改变了传统有上下之分,尊卑之别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了新型平等、合作交往关系,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理念。
(六)教师总结并阐述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根据讨论的情况用简单明了、准确简练的语言和图表等方法,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知识的脉络与主线,深化主题,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性知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三、交流—互动对课堂所产生的效果
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从活动的个体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影电视面前被动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的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从活动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个要素之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产生一种“合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帮助学生,同时发展教师自身对科学的认识和对学生的理解。这是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实施建议中的一段话,我正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慢慢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