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基础,显性知识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隐性知识是 “集聚效应”。集聚效应隐藏在教材的编排结构中,折射着编者的学科素养和学科理念。一般来说,同一类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一致的,导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空间上出现分化,并在集聚效应的影响下分别发育成不同的功能区。如教材编者用第19页图2.2“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a)和低级住宅区(b)”展示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位置差异和特征,而图文资料的编排却在潜意识地引导读者探究这两类住宅区分化而又各自集聚的原因。再如商业区和工业区,教材分别用图2.3“纽约的CBD曼哈顿”、图2.4“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和三段文本内容展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有着不同的集聚条件。因此,集聚效应是本节课的“灵魂”性知识,判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图幅时应多思考一下“集聚效应”。
一、图解知识结构体系
从知识结构体系(图1)看,集聚效应处于核心位置,各功能区的形成均根源于此。
二、图析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功能区成型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图2)。从区域内部看,以商业区为例,市中心较高的人口密度和交通通达度对商业网点有较强的吸引力,导致区域内商业网点向市中心集聚,进而引起金融、餐饮、娱乐和交通等同步集聚和发展,直至发育成规模较大的CBD。而企业则由于地价、环境等问题纷纷搬离市区,集聚到合理区位的郊外,形成工业区。从不同区域看,美国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形成世界性高技术产品研发基地和人才技术高地。
三、解读集聚效应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中集聚原理贯穿始终,表面上看多是经济因素下的地租水平引起的,实际上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引起的集聚效应。
1.“距离市中心远近”影响城市地租水平
可用图3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和功能区随距离变化示意图”解读城市功能的形成原因,展示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随着距离市中心远近的递变情况,判读技巧及顺序如图3。
2.“交通通达度”影响城市地租水平
交通通达度愈高,集聚效应愈强,地租就愈高,图4是常见的两类城市地租图。
坐标图和立体图简析。解读思路如图4中文字所示,但在分析问题时首先要关注“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可直接判读,一般市中心交通通达度最高,外环路与交通干线交汇处次之,城市外围最低。另外,要留意“地租低谷区”,在城市环路的内外均有存在,城市规划时“地租低谷区”往往作为储备用地而备案,但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重新评估其土地利用方式。
地租等值线图简析。判读顺序如图5所示,首先,根据数值大小判断出主城区位于图中右侧区域,再分析数值变化趋势与功能区空间递变的关系;其二,关注极值,如钢铁厂附近出现一闭合地租等值线,分析等值线的弯曲程度,将弯曲度较大的区域与交通运输方式结合起来;第三,读等值线疏密度,如图5右侧中心城区附近的地租递减律最大,反映区域经济活动集聚程度高;最后,根据图例综合分析影响各功能区空间布局的因素,除经济外还要关注历史、盛行风、河流和政府规划等,它们在特殊情况下可能起主导作用。
四、经典案例图释与真题剖析
在出现“地租次高峰”的区域,如北京乐购国际购物中心,位于城市外环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交汇处,因为交通通达度高而有了较高的集聚条件,发展为新商业区并带动周边住宅区的发展,成为城市新增长点,如图6所示。
(2015年高考四川卷)图7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下题。
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思路分析:本题立意颇深,借一天之内城市人口的集聚变化状况来考查学生城市功能区的判断能力,也关注学生图幅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基本地理素养。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的城市中心是商业中心,集聚了大量付租能力高的商业活动和配套的服务性机构。对于本题来说,图幅中心人口密度昼夜间变化较大,且在10:00左右颜色最深、人口最密集,只有商业活动才具备这个特点;相反,甲地带10:00左右人口密度非常小,而0:00左右人口密度又较大,这与人们白天离家务工和夜间回家休息的特点非常吻合,且又位于图幅中心阴影区(商业区)之外邻,根据图7知为住宅区,故C选项正确;而对于B和D选项来说,行政区一般不居于城市中心位置,工业区多位于城市的郊区,均不可选。
一、图解知识结构体系
从知识结构体系(图1)看,集聚效应处于核心位置,各功能区的形成均根源于此。
二、图析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功能区成型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图2)。从区域内部看,以商业区为例,市中心较高的人口密度和交通通达度对商业网点有较强的吸引力,导致区域内商业网点向市中心集聚,进而引起金融、餐饮、娱乐和交通等同步集聚和发展,直至发育成规模较大的CBD。而企业则由于地价、环境等问题纷纷搬离市区,集聚到合理区位的郊外,形成工业区。从不同区域看,美国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形成世界性高技术产品研发基地和人才技术高地。
三、解读集聚效应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中集聚原理贯穿始终,表面上看多是经济因素下的地租水平引起的,实际上是“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引起的集聚效应。
1.“距离市中心远近”影响城市地租水平
可用图3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和功能区随距离变化示意图”解读城市功能的形成原因,展示城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商业、工业、住宅等)的付租能力随着距离市中心远近的递变情况,判读技巧及顺序如图3。
2.“交通通达度”影响城市地租水平
交通通达度愈高,集聚效应愈强,地租就愈高,图4是常见的两类城市地租图。
坐标图和立体图简析。解读思路如图4中文字所示,但在分析问题时首先要关注“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可直接判读,一般市中心交通通达度最高,外环路与交通干线交汇处次之,城市外围最低。另外,要留意“地租低谷区”,在城市环路的内外均有存在,城市规划时“地租低谷区”往往作为储备用地而备案,但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重新评估其土地利用方式。
地租等值线图简析。判读顺序如图5所示,首先,根据数值大小判断出主城区位于图中右侧区域,再分析数值变化趋势与功能区空间递变的关系;其二,关注极值,如钢铁厂附近出现一闭合地租等值线,分析等值线的弯曲程度,将弯曲度较大的区域与交通运输方式结合起来;第三,读等值线疏密度,如图5右侧中心城区附近的地租递减律最大,反映区域经济活动集聚程度高;最后,根据图例综合分析影响各功能区空间布局的因素,除经济外还要关注历史、盛行风、河流和政府规划等,它们在特殊情况下可能起主导作用。
四、经典案例图释与真题剖析
在出现“地租次高峰”的区域,如北京乐购国际购物中心,位于城市外环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交汇处,因为交通通达度高而有了较高的集聚条件,发展为新商业区并带动周边住宅区的发展,成为城市新增长点,如图6所示。
(2015年高考四川卷)图7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下题。
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思路分析:本题立意颇深,借一天之内城市人口的集聚变化状况来考查学生城市功能区的判断能力,也关注学生图幅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基本地理素养。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的城市中心是商业中心,集聚了大量付租能力高的商业活动和配套的服务性机构。对于本题来说,图幅中心人口密度昼夜间变化较大,且在10:00左右颜色最深、人口最密集,只有商业活动才具备这个特点;相反,甲地带10:00左右人口密度非常小,而0:00左右人口密度又较大,这与人们白天离家务工和夜间回家休息的特点非常吻合,且又位于图幅中心阴影区(商业区)之外邻,根据图7知为住宅区,故C选项正确;而对于B和D选项来说,行政区一般不居于城市中心位置,工业区多位于城市的郊区,均不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