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chenjian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表1)
  本内容为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3第4单元第2节,对应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部分的编写多以某一区域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在必修1和必修2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将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原理应用到区域分析中,并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鲁教版“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一节教材以东北地区为典型案例,主要内容涉及东北的自然环境、土地资源开发、农业生产和布局以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教材内容较庞杂,编写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对学生而言有多方面能力培养的考虑,因此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对教材进行大胆处理,结合必修3教材特点,将本节课的地理知识结构梳理如图1所示。本节教学重难点为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笔者挖掘教材精髓,编写了微型案例“东北农业安天下”,并围绕这一微型案例设计本节课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农业发展条件、农业生产布局、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微型案例如下。
  东北粮仓安天下
  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闯关东”。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这里被称为“北大荒”, 曾经荒野茫茫,人烟稀少。这片荒原宝贵的资源之一是土地,是历经千百年之后形成的厚厚的腐殖质层,即肥沃的黑土层,这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10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之一。但气候因素对靠天吃饭的农民可谓是喜忧并存。
  20世纪50~70年代,国家曾组织复员转业军人、农民、知识青年进行大规模的垦殖,在茫茫荒原建起一大批机械化的国营农场。如今的“北大荒”已是良田无际、稻麦飘香的商品粮基地,被誉为“北大仓”。
  然而现在,大自然无情地向人们开出了巨额“罚单”──水土流失、江河泛滥、风蚀沙化、气候异常、旱涝频繁、粮食减产等,退耕还“荒”刻不容缓。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高二学生已经在必修1学习过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必修2学习过农业区位分析,并具备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和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事物的一般能力。
  可能存在困难与问题:学生缺乏详细的区域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比较薄弱,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 本节课以东北地区为典型案例,进行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可补充东北地区的背景信息,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讨论“微型案例——东北粮仓安天下”分析、归纳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
  四、学习目标
  ①阅读地图说出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认识其自然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②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特点。③以东北农业发展为案例,分析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④通过学生辩论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过程(表2)
  专家点评:本节课以 “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典型案例,通过学生参与四个探究活动、一个辩论活动和一项课外研究性学习来达到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目标。本节课突出了东北地区的典型特征,特别强调分析区域应从地理位置入手。如引导学生通过判读东北地区图,从纬度、经度位置的判读来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力;学生从东北地区温度带分布图、东北干湿地区分布图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有关地理信息,能够正确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通过问题化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更加清晰,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如通过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通过辩论活动——“北大荒”是否应建成“北大仓”引导学生感悟、发现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朱雪梅)
其他文献
“欧洲后花园”突尼斯,地处非洲最北端,北部和东部面临地中海,与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隔海相望,扼地中海东西航运的要冲,是个典型的地中海国家。  蓝白小镇:在突尼斯海湾透明的阳光中呼吸出浪漫的色调,这里被誉为“小圣托里尼”。之所以称它为“蓝白小镇”,是因为这个坐落在地中海边峭壁小镇上所有的房屋只有两种颜色:白色的墙、蓝色的门窗。如此单纯,却是如此美丽。整个小镇沿山势蜿蜒而上,布局很简单,一条鹅卵石铺就
“喀斯特”的渊源:“喀斯特”(Karst)一词原是欧洲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与意大利交接处的一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那里碳酸盐岩裸露,发育有石牙、漏斗、盆地干谷、泉水、地下河和洞穴等各种特殊地形。19世纪末,原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J.Cvijic)对这里的奇特地貌进行了研究,并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地貌,从此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有术语。  真喀斯特:喀斯特,在中国又叫溶岩,远在晋代就有文字记载,主要是指经过
摘要:本文通过教学实践观察发现艺体生在高考地理科目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整合知识点、调整习题难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图像技能,合理取舍内容、默记重要知识等建议,有助于艺体生群体更好地适应地理高考。  关键词:艺体生;高考;地理;复习策略  普通高校艺体生招生考试分为专业课考试和文化考试,考试包括体育类、美术与设计类、音乐类、戏剧与影视类、舞蹈类,通常除要参加高考外,还必须参加所报考学校
摘要: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教育存在很大问题,课堂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情感的发展。本文通过把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与中学地理课堂相结合,立足于爱乡教育,使中学生在接受乡土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同时也促进中学生个性品德的养成。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课堂;爱乡教育  什么是爱乡教育?即通过教育使今日的学生——明日社会的主人“爱己爱人、爱家爱乡”。爱乡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
摘要:许多选择题难度的设置主要体现在特殊性上,把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进行考查,能够体现充分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很好地体现试题的区分度。特殊性的设置点主要体现在:地理现象成因的特殊性、地理事物表征的特殊性、地理事物分布的特殊性、地理统计图表的特殊性。  关键词:地理选择题;普遍性;特殊性  普遍性往往蕴含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命题者通常选取普遍性地理现象中的特殊性进行命
摘要:劣构问题是真实情境下缺少具体求解模式的问题。本文依据教学案例,从劣构问题求解过程中总结此类问题在矛盾冲突中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摸索劣构问题研究的操作要义,促进学生高效养成地理思维,以期推广应用于更多领域。  关键词:劣构问题;地理思维;高中地理  劣构问题一般来自日常生活实践,产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趣味性强,学习者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类问题没有特别的界定,描述信息也含糊不清,缺少公认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图1所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为50米,据此回答1~2题。  1.瀑布具有溯源侵蚀的作用,若图中有一瀑布,则几千年前该瀑布可能位于: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瀑布的落差最大可能是:  A.162米 B.146米 C.51米 D.43米  图2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周围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一条河流穿城而过,河流两岸气温较低
摘要:本文以英国初中地理教材与中国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蓝本,着重从地理素养培养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为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提供教学策略,从而优化地理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中英地理教材;地理素养;教学策略  一、 比较对象的分析  在本文中,笔者所选定的两国初中地理教材内容分别是:英国的《geography 360°core book3》中的第四章,中国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两书
摘要:初中地理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并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对广东地质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活动系统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从结果中分析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地理教材;活动系统;实施现状  地理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相互合作获取地理知识,从而获得地理素养、提高综合能力。广东人民出版社和地质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的《地理》教材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
摘要:本文结合本校地理专用教室的设计案例,从学科内容特点、学生学习难点、教师教学问题等方面,分析如何根据学情设计好用、实用且有自身特点的高中地理专用教室。  关键词:学情;地理专用教室;学科特色  一、高中地理专用教室设计现状   1.高大上,但使用率低  某些专用教室设施先进,造价均在五六百万元以上,但参观率较高,使用次数偏少,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产生原因在于校方对地理专用教室的目标定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