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普遍性,关注特殊性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许多选择题难度的设置主要体现在特殊性上,把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进行考查,能够体现充分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很好地体现试题的区分度。特殊性的设置点主要体现在:地理现象成因的特殊性、地理事物表征的特殊性、地理事物分布的特殊性、地理统计图表的特殊性。
  关键词:地理选择题;普遍性;特殊性
  普遍性往往蕴含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命题者通常选取普遍性地理现象中的特殊性进行命题,充分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解题时要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统一。
  一、地理现象成因的特殊性
  许多地理现象在复习时虽然得到高度关注,训练也比较到位,但在成因分析上由于人云亦云,没有深入到一定程度,致使有些特殊之处没有分析到位或是分析不彻底,从而导致解题时由于惯性思维而出错。
  例1:春节前,在外的游子们渴望回家团聚;春节后,外地务工人员着急返岗上班。2017年春运迁徙总结报告显示,全国春运迁徙趋势呈现前稳后涨态势。图1为春节前后20余天春运迁徙情况统计图。
  图示最高峰日人口迁徙的主导因素是:
  A.传统文化 B.春运政策
  C.经济因素 D.天气因素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春节前,在外务工者渴望回家团聚,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为传统文化;春节后,外地务工人员返岗上班,判断人口迁移的原因为经济因素。图示信息显示,最高峰日出现在春节之后,因此影响因素为经济因素。此题针对春节前后的人口移动这一熟悉的地理现象进行命题,但选择春节后的人口移动这个角度进行命题,导致许多考生出于惯性思维选择传统文化这个选项,没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也要求平时复习时要对地理现象进行全面深入分析。
  以美国的人口迁移为例。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口由乡村流入城市。原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美国20世纪60年代,大量人口从东北部工业区向西部、南部迁移。其原因是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过多年发展,环境污染严重,且由于纬度较高、气候阴冷,而南部和西部地区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导致老年人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而年轻人从东北部工业区向西部、南部迁移,主要考虑就业等社会经济因素。因为西部、南部“阳光地带”发展了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新兴产业,吸引大量年轻人口迁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口从西部、南部向东北部工业区回流,原因则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东北部工业区通过对城市环境的治理和老工业区的改造,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并且在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迁入新兴工业,发展第三产业,使老工业区重现活力,所以出现人口从西部、南部向东北部工业区回流的现象。
  二、地理事物表征的特殊性
  地理事物表现出的普遍性特征众所周知,但具体事物需具体分析,材料中地理事物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应仔细剖析。此处的特殊性主要指依据地理事物表现出的外部特征做出的分析判断与考生熟知的结论相悖的现象,而实际两者并不矛盾,只是由于限制性条件的改变而导致。
  例2: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千米的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图2为当时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完成(1)~(2)题。
  (1)据此推断该地当时的气候特点是:
  A.寒冷干燥 B.高温多雨
  C.寒冷多雨 D.高温干燥
  (2)与河姆渡时期相比,现代:
  A.喜马拉雅山雪线上升 B.针叶林带北界北移
  C.海平面上升 D.西伯利亚冻土层变厚
  【答案】(1)B (2)D
  【分析】河姆渡文化遗址所在区域在距今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时成为一片浅海,而后从长江口顺潮而下的泥砂搬运到这里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挡而沉积下来,海退后出露成陆。根据河姆渡遗址孢粉资料和考古发掘材料分析,7 000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热,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4℃,年降雨量比现在多500毫米左右。现代全球变暖,气温较高,西伯利亚冻土层应该较薄,这是普遍性结论,但題中房屋复原图的特点显示该地当时是高温多雨的气候,所以具体解题时必须对提供材料作科学分析,在西伯利亚冻土层变薄的大趋势下做出与河姆渡时期相比现代西伯利亚冻土层相对较厚的结论。
  三、地理事物分布的特殊性
  重大考试命题者往往选取重要的地理事物考查主干知识点。命题角度一般比较新颖,地理事物分布的特殊性考查就体现了这一命题思路。考查创设的情境既让考生感到熟悉又有一定程度的陌生,容易入手却又体现出一定的思辨要求,以充分考查考生的分析与比较能力。
  例3:(2017新课标Ⅱ卷第1题)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3)。据此完成问题。
  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一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答案】C
  【分析】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南北地理分界线,考生都非常熟悉,对差异点的复习比较注重,熟记于心。相关考点的考查很难体现区分度,但命题者选取的却是界线不明显的洪泽湖以东地区进行命题,从分布的特殊性进行考查,增加了分析判断的难度,可有效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题中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没有自然河段与之对应,无对应的自然标志,两侧地理环境的南北变化是渐变的,但划分指标有依据。
  四、地理统计图表的特殊性
  有些统计图表具有非典型性特征,而考生平时掌握的基本上都是典型性特征,导致分析时出现困惑和障碍,不能正确答题。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由于平时注意了特殊性的复习反而错选的现象,其原因是未深入掌握问题的本质。
  例4:读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如图4),完成(1)~(2)题。
  (1)判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B.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
  C.高原山地气候;地中海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2)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明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与洋流 B.风带与洋流
  C.洋流与气压带 D.地形与纬度
  【答案】(1)B (2)A
  【分析】甲地气温变化和缓,降水季节分明,雨热不同期,按理判断为地中海气候。但地中海气候夏季应该是炎热干燥,而图示不具备该条件,题中利用海拔因素和隐藏的洋流因素做文章,利用这一特殊性导致考生误判为温带海洋气候或高原山地气候。乙地纵坐标的降水数据较小,再加上平时训练题中已出现类似的题目,过多地考虑了“特殊性”,而没有估算年降水量,因而不能判断为地中海气候,反而误判为热带沙漠气候。实际两地最冷月均温均高于0℃,雨热不同期,年降水量在500~700mm,均属地中海气候。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影响热量条件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地形、洋流等。两地纬度大体相同。甲地海拔较高,位于南美洲西部沿海,受秘鲁寒流影响,降温明显,夏季气温比较凉爽。
其他文献
一、 直击高考  二、思维构建  ★知识网络  1.大气的受热过程(如图1)  2.热力环流的形成(如图2)  3.高空风和近地面风(如图3)  4.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如图4)。  (2)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如图5)。  5.常见天气系统  (1)气旋、反气旋与天气。①气旋:低压中心→水平方向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垂直方向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实例:夏秋季节
一、课标解读  “举例说明某国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课标要求。本节校本课程以英国的煤炭资源为教学内容,旨在掌握英国在煤炭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地图说出英国煤炭资源的分布特征;利用实验及图片学习英国对煤的开发利用经验;学生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出英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训及治理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以英国为参照,领悟我国应如何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具有人文素养精神的公民。地理课堂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本文以铜梁文化为例初步分析乡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乡土文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渗透  铜梁区荣获“2014中国最具文化魅力城区”称号。铜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除了最具代表的龙文化,铜梁还有安居古城文化、龙灯文化、木匾文化
运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教学的独特方式。地图图像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被誉为 “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巧妙用图,对活化地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用图来源及特点  地理课堂的教学用图主要来源于教材插图和教师备图两大类。教材以彩色插图形式呈现,图文并茂,贴近生活,其编写形式符合该阶段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紧贴教学内
以图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是地理高考的特色。各种各样图表层出不穷,特别是各种新颖的图表往往会成为学习、阅读与突破的难点,但事实上再新颖的图表仍然是在常规图基础上变化而来,再复杂的图表也是地理知识与原理的体现,因而从理解的角度把握所学知识、原理与规律,重视常规图表的判读训练,并适当加以变式训练,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
摘要:地理综合题是检验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工具,在地理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假设元认知能力是影响高中生地理综合题解题水平的因素之一,通过多次测试和修改完善开发出高信度和高效度的元认知能力测量量表,并通过测试获得了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49份有效样本的元认知能力和综合题解题水平数据,借助SPSS 19.0软件,运用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可证明元认知能力与综合题解题水平之间存在显著
“欧洲后花园”突尼斯,地处非洲最北端,北部和东部面临地中海,与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隔海相望,扼地中海东西航运的要冲,是个典型的地中海国家。  蓝白小镇:在突尼斯海湾透明的阳光中呼吸出浪漫的色调,这里被誉为“小圣托里尼”。之所以称它为“蓝白小镇”,是因为这个坐落在地中海边峭壁小镇上所有的房屋只有两种颜色:白色的墙、蓝色的门窗。如此单纯,却是如此美丽。整个小镇沿山势蜿蜒而上,布局很简单,一条鹅卵石铺就
“喀斯特”的渊源:“喀斯特”(Karst)一词原是欧洲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与意大利交接处的一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那里碳酸盐岩裸露,发育有石牙、漏斗、盆地干谷、泉水、地下河和洞穴等各种特殊地形。19世纪末,原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J.Cvijic)对这里的奇特地貌进行了研究,并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地貌,从此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有术语。  真喀斯特:喀斯特,在中国又叫溶岩,远在晋代就有文字记载,主要是指经过
摘要:本文通过教学实践观察发现艺体生在高考地理科目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整合知识点、调整习题难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图像技能,合理取舍内容、默记重要知识等建议,有助于艺体生群体更好地适应地理高考。  关键词:艺体生;高考;地理;复习策略  普通高校艺体生招生考试分为专业课考试和文化考试,考试包括体育类、美术与设计类、音乐类、戏剧与影视类、舞蹈类,通常除要参加高考外,还必须参加所报考学校
摘要: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教育存在很大问题,课堂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情感的发展。本文通过把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与中学地理课堂相结合,立足于爱乡教育,使中学生在接受乡土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同时也促进中学生个性品德的养成。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课堂;爱乡教育  什么是爱乡教育?即通过教育使今日的学生——明日社会的主人“爱己爱人、爱家爱乡”。爱乡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