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单纯的提高学生成绩,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还能培养學生自主意识,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新课改形势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首先对在数学教学中实行自主学习策略的意义进行分析,再针对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几点措施。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数学成绩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积累,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填鸭式教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灌输进学生脑海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提高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所有的知识来源都是自己的授课老师,那学生将会失去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也会丧失其本身意义。数学是一门需要想象力,且要求学生有一定探索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科,教师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教师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自身水平高低、理解能力的强弱都影响着学生的数学成绩。根据调查,每个班级都存在着良莠不齐的情况。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可以让学习好的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接触更多的拓展知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选择更加适合自身程度、能力的学习方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进步,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行自主学习策略的几点措施
(一)教师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小学阶段的学生一开始可能不具备制定专属于自身的学习计划,因此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制定一个具备可行性的学习计划,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并有主观学习意识时,随着学习计划的定期完成,学生的数学成绩也会逐步提高。例如,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混合加减法是重点,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每天完成几道练习题,如:25+34-21=38、64-35+14=43、23+45-19=49,随着时间的积累,学生的数学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挥想象力,勇敢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身观点。紧张的师生关系会使得胆小的学生不敢提出疑问,对于数学这种章节之间联系紧密的学科,学生的不敢问会使得学生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消除学生对于老师的恐惧感,鼓励学生表述自身疑惑,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事无预,则不立”,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数学的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在每堂课结束时应当布置预习任务,并让学生标注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动脑、发现问题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计量单位”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量书桌尺寸,通过测量得知书桌长为1米,经过换算得出1米=100厘米=1000毫米,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新课标下要求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够通过对比、实验、探索来发现不同物体之间的区别。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创造环境,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例如:在学习认识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时,教师在让学生掌握图形基本特征后,应要求学生用材料搭建出指定图形,以此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师应多关注学生课堂体验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进而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教师应定期询问学生意见,例如:“对课程难易的看法”,“对课程进度快慢的看法”等,了解学生学习程度的同时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辅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课前预习、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机会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策略还处于探索阶段,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以实现新课程中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培养目标,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友.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好家长,2017,(29):98.
[2]许琴华.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6,(12):94.
[3]孙艳梅.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11):92.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数学成绩的提高不仅需要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积累,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填鸭式教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灌输进学生脑海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提高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所有的知识来源都是自己的授课老师,那学生将会失去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也会丧失其本身意义。数学是一门需要想象力,且要求学生有一定探索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科,教师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教师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自身水平高低、理解能力的强弱都影响着学生的数学成绩。根据调查,每个班级都存在着良莠不齐的情况。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可以让学习好的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接触更多的拓展知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选择更加适合自身程度、能力的学习方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进步,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行自主学习策略的几点措施
(一)教师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小学阶段的学生一开始可能不具备制定专属于自身的学习计划,因此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制定一个具备可行性的学习计划,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并有主观学习意识时,随着学习计划的定期完成,学生的数学成绩也会逐步提高。例如,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混合加减法是重点,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每天完成几道练习题,如:25+34-21=38、64-35+14=43、23+45-19=49,随着时间的积累,学生的数学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挥想象力,勇敢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身观点。紧张的师生关系会使得胆小的学生不敢提出疑问,对于数学这种章节之间联系紧密的学科,学生的不敢问会使得学生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消除学生对于老师的恐惧感,鼓励学生表述自身疑惑,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事无预,则不立”,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数学的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在每堂课结束时应当布置预习任务,并让学生标注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动脑、发现问题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计量单位”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量书桌尺寸,通过测量得知书桌长为1米,经过换算得出1米=100厘米=1000毫米,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新课标下要求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够通过对比、实验、探索来发现不同物体之间的区别。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创造环境,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例如:在学习认识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时,教师在让学生掌握图形基本特征后,应要求学生用材料搭建出指定图形,以此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师应多关注学生课堂体验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进而不断改进教学质量。教师应定期询问学生意见,例如:“对课程难易的看法”,“对课程进度快慢的看法”等,了解学生学习程度的同时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辅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课前预习、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机会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策略还处于探索阶段,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以实现新课程中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培养目标,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友.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好家长,2017,(29):98.
[2]许琴华.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6,(12):94.
[3]孙艳梅.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