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最小作业量”是指通过减少通常作业习题的数目,提高作业习题质量,实施高效学习的有效举措;本文以“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学习内容例析“最小作业量”的设置策略。
关键词:最小作业量;案例评析;设置原则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8-001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8.007
“增效减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举措,“增效”是致力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而“减负”则是重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对学生而言,作业是必做的功课,是在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力保障,特别是高中生,所学课程科目较多,并且面临着升学压力,作业必须要有,但每次的作业量该如何控制呢?为实现高效课堂并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在新一轮课改的引领下,我校试行“最小作业量”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最小作业量”即是通过最少习题的设置以期达到学生最大复习巩固效果的目的。其一,作业量要少,要求老师布置的每一题作业都能有效,通过尽量少的作业量使学生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以减小学生重复性练习的烦恼,少做无用功;其二,作业量的减少可体现在作业的分散上,要求针对每节学习内容安排有“预习作业、当堂检测作业与课外作业”等,每部分作业要少而精,注重不同层次作业的设置目标与梯度。
一、“最小作业量”设计案例与评析
苏教版化学2“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教学内容旨在要求学生“认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概念,初步认识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原因”,教学中要把握针对高一学生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作业设计避免超出教学要求,增加学习难度。
1. 预习作业
(1)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列举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实例;
(2)探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可能原因。
设计意图:作业不多,但却能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作业(1)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寻找与本节教学相关的知识,探究即是求知,由学生自我分析得出的结论要比教材中呈现的更有说服力,更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作业⑵的设置看似简单,但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进行深入地预习教材内容,并进行积极思考,学生不一定能探究出“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可能原因”,而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突破点。作业的设置是让学生提前将课堂教学重点进行预热,问题的解决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求学生能针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
2. 当堂检测作业
课堂教学过程是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问题解决等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当堂检测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以下检测练习。
(1)判断下列反应为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①甲烷在O2中的燃烧反应;
②铝片与稀H2SO4反应;
③铝与三氧化二铁发生铝热反应;
④灼热的碳与CO2反应;
⑤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②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能发生;
③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不能发生;
④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无关。
(3)根据下列图示判断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3)判断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2SO2 O2■2SO3
△H=-196.6kJ/mol
B. H2(g) O2(g)■H2O(g)
△H=-241.8kJ
C. 2H2(g) O2(g)■2H2O(l)
△H=-571.6kJ/mol
D. C(s) O2(g)■CO2(g)
△H= 393.5kJ/mol
当堂检测作业的设置是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依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教学内容及进度的调整,换言之,课内作业的设置是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教学内容的有效查缺补漏。如作业(2)是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的关系,而该知识点并非教学重点,但却是学生的易混淆点,以这几个问题为载体使得学生实现突破。检测中的部分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所呈现,进一步训练可有效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重点知识的关注,提高学习效果。
三、课后作业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化学反应由能量高的物质向能量低的物质转化一定放热;
②化学反应过程中旧键断裂过程所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过程放出的能量时反应放热;
③放热反应的逆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④分解反应一定为吸热反应;
⑤持续加热方能进行的反应通常为吸热反应。
2. 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是( )
3. 氢气(H2)、一氧化碳(CO)、辛烷(C8H18)、甲烷(CH4)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相同质量的H2、CO、C8H18、CH4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
A.H2(g) B.CO(g) C.C8H18(l) D.CH4(g)
(4)试完成下列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①3mol甲烷燃烧时,生成液态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2670.9kJ的热,请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
②常温下14g一氧化碳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141.3kJ热量,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落实,并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试题设置基于课标要求,落实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及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简单计算的考查,既是巩固课堂教学重点,又为部分学生对选修化学《化学反应原理》中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3小题略有层次,认真做下来,耗时约10分钟,能达到既定效果,远比通过训练大量习题耗费学生的精力更有效。
二、“最小作业量”设置策略
因作业习题的设置要体现出“量”小“质”优,要求所设置的每一题作业均能体现所学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既提高学习效率,又要减少学生的重复性训练。
1. 作业习题的设置要以课标要求作基准,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参照
高一化学必修2教材中对“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的内容标准要求为: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和热能的相互转化。因“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教学内容在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进行深入学习,故针对高一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教学定位应为: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和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焓变)等概念;初步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了解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实质;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能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因此作业设计时要以教学目标定位作基准,选取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习题进行知识的落实与巩固。
2. 注重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巩固、落实与提升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对作业的设置要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作业设置的有效性
作业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练习的效果、效率、效益上,让学生乐于做,做而有获,避免无效性试题的出现。针对作业的设置上,要求教师要从较多的试题中进行筛选、精选,体现习题的高质量,发挥教师的水平。
4. 要做好“常回头作业”训练
练习是复习巩固的有效手段,单纯的一两次作业练习并不能很好巩固新知。“常回头作业”设置可以某一两个作业题回顾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做到既不多耗费学生时间,又能回顾旧知的目的。
“最小作业量”并不仅仅是从量上控制学生作业题数目的多少,而是从尊重学生的角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基于学生对作业的解决过程是巩固基础知识、思维展现、能力提升的综合活动过程,因此不同课型、不同时段对学生布置的作业量应有所不同,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加以调整,但学生作业练习的根本是巩固知识,提升学习效率,应尽量避免如“题海战术”、“重复训练”、“偏难繁错”等作业试题的出现,以减少学生的无效学习,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争取更加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德伟主编.当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 王祖浩,王云生主编.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化学2(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最小作业量;案例评析;设置原则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8-001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8.007
“增效减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举措,“增效”是致力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而“减负”则是重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对学生而言,作业是必做的功课,是在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力保障,特别是高中生,所学课程科目较多,并且面临着升学压力,作业必须要有,但每次的作业量该如何控制呢?为实现高效课堂并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在新一轮课改的引领下,我校试行“最小作业量”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最小作业量”即是通过最少习题的设置以期达到学生最大复习巩固效果的目的。其一,作业量要少,要求老师布置的每一题作业都能有效,通过尽量少的作业量使学生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以减小学生重复性练习的烦恼,少做无用功;其二,作业量的减少可体现在作业的分散上,要求针对每节学习内容安排有“预习作业、当堂检测作业与课外作业”等,每部分作业要少而精,注重不同层次作业的设置目标与梯度。
一、“最小作业量”设计案例与评析
苏教版化学2“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教学内容旨在要求学生“认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概念,初步认识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原因”,教学中要把握针对高一学生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作业设计避免超出教学要求,增加学习难度。
1. 预习作业
(1)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列举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实例;
(2)探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可能原因。
设计意图:作业不多,但却能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作业(1)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寻找与本节教学相关的知识,探究即是求知,由学生自我分析得出的结论要比教材中呈现的更有说服力,更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作业⑵的设置看似简单,但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进行深入地预习教材内容,并进行积极思考,学生不一定能探究出“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可能原因”,而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突破点。作业的设置是让学生提前将课堂教学重点进行预热,问题的解决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求学生能针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
2. 当堂检测作业
课堂教学过程是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问题解决等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当堂检测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以下检测练习。
(1)判断下列反应为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①甲烷在O2中的燃烧反应;
②铝片与稀H2SO4反应;
③铝与三氧化二铁发生铝热反应;
④灼热的碳与CO2反应;
⑤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②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能发生;
③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不一定不能发生;
④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无关。
(3)根据下列图示判断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3)判断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2SO2 O2■2SO3
△H=-196.6kJ/mol
B. H2(g) O2(g)■H2O(g)
△H=-241.8kJ
C. 2H2(g) O2(g)■2H2O(l)
△H=-571.6kJ/mol
D. C(s) O2(g)■CO2(g)
△H= 393.5kJ/mol
当堂检测作业的设置是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依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教学内容及进度的调整,换言之,课内作业的设置是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教学内容的有效查缺补漏。如作业(2)是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反应条件的关系,而该知识点并非教学重点,但却是学生的易混淆点,以这几个问题为载体使得学生实现突破。检测中的部分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所呈现,进一步训练可有效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重点知识的关注,提高学习效果。
三、课后作业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化学反应由能量高的物质向能量低的物质转化一定放热;
②化学反应过程中旧键断裂过程所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过程放出的能量时反应放热;
③放热反应的逆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④分解反应一定为吸热反应;
⑤持续加热方能进行的反应通常为吸热反应。
2. 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是( )
3. 氢气(H2)、一氧化碳(CO)、辛烷(C8H18)、甲烷(CH4)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相同质量的H2、CO、C8H18、CH4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
A.H2(g) B.CO(g) C.C8H18(l) D.CH4(g)
(4)试完成下列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①3mol甲烷燃烧时,生成液态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2670.9kJ的热,请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
②常温下14g一氧化碳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141.3kJ热量,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落实,并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试题设置基于课标要求,落实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及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简单计算的考查,既是巩固课堂教学重点,又为部分学生对选修化学《化学反应原理》中相关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3小题略有层次,认真做下来,耗时约10分钟,能达到既定效果,远比通过训练大量习题耗费学生的精力更有效。
二、“最小作业量”设置策略
因作业习题的设置要体现出“量”小“质”优,要求所设置的每一题作业均能体现所学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既提高学习效率,又要减少学生的重复性训练。
1. 作业习题的设置要以课标要求作基准,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参照
高一化学必修2教材中对“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的内容标准要求为: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和热能的相互转化。因“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教学内容在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进行深入学习,故针对高一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教学定位应为: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和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焓变)等概念;初步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了解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实质;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能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因此作业设计时要以教学目标定位作基准,选取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习题进行知识的落实与巩固。
2. 注重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巩固、落实与提升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对作业的设置要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作业设置的有效性
作业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练习的效果、效率、效益上,让学生乐于做,做而有获,避免无效性试题的出现。针对作业的设置上,要求教师要从较多的试题中进行筛选、精选,体现习题的高质量,发挥教师的水平。
4. 要做好“常回头作业”训练
练习是复习巩固的有效手段,单纯的一两次作业练习并不能很好巩固新知。“常回头作业”设置可以某一两个作业题回顾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做到既不多耗费学生时间,又能回顾旧知的目的。
“最小作业量”并不仅仅是从量上控制学生作业题数目的多少,而是从尊重学生的角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基于学生对作业的解决过程是巩固基础知识、思维展现、能力提升的综合活动过程,因此不同课型、不同时段对学生布置的作业量应有所不同,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加以调整,但学生作业练习的根本是巩固知识,提升学习效率,应尽量避免如“题海战术”、“重复训练”、“偏难繁错”等作业试题的出现,以减少学生的无效学习,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争取更加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德伟主编.当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 王祖浩,王云生主编.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化学2(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