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土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 是西部乡土文化的缩影,近年来伴随影视改编重新为人们熟知。影视作品所呈现出的乡村形象、乡土中所蕴含的地方特色和民风民俗,都是我们触摸与理解西部乡土的重要途径,然而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过程之中,不免存在着基于区域或时代的隔离、文学与荧幕之间距离以及影视需要迎合市场等方面的因素而产生的误读,本文从乡土原貌与深层内涵出发,分析与矫正这些误读之处。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西部乡土 改编
中国大地的西部,以胡焕庸线为界,在地理历史与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独特地位,在人们遥远的“西部想象”之中,乡土文化成了黄土地辽远视野中最绚烂的一支。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a农耕文明的长期发展给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之本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以陕北大地为代表的乡土文化,在乡土锐减、区域特色式微、传统民俗消减之下成了现代性的民众触摸乡土的重要途径。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笔下对西部乡土描写代表性文学作品,其中所描写的西部乡土世界图景以及乡土文化为人们了解西部乡土打开了一扇大门。小说出版后,电视剧的改编似乎带来了新一轮“平凡热”,然而当脱离了乡土本原之时,无论导演、编者或是演员,当他们从异域的“他者”角度来解读西部乡土之时,仍或多或少存在着对乡土文化的误读,当描摹乡土的亲历性文字转换为部分迎合当下市场的讲述性画面,乡土本貌就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偏差。
一、西部乡村形象荧幕表现的“隔离”性
乡村是乡土的言说者,而西部的乡村又是在复杂的地理环境、落后的区域经济以及闭塞的交通等多重自然与社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具有鲜明区域特征的一种形式,又由于路遥描绘的乡土之中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因而文本中所呈现的乡村形象就更加复杂多元与扑朔迷离,影视剧解读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种“隔离”性的特质。这源于影视呈现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即呈现者是以区域外且不具有区域生活记忆的视角来模仿还原当时当地的状貌。
(一) 对西部乡村自身内部形象描述的“隔离性”
《平凡的世界》 中有大段乡村自然风光描写,这是乡村形象展现的重要部分。表层而言,通过白描式的文字,读者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西部乡村的视觉状貌,而更深一层的是通过这样地域特征鲜明的“风俗画背景”式的摹写,描写苦难岁月里平凡的安宁,以此更深层地突显乡村形象。正如茅盾在 《关于乡土小说》 一文中的表述:“在悲壮的背景上加了美丽。”b陕北广袤深厚的土地、千沟万壑的塬梁峁、四季轮替下鲜艳夺目的色泽、黄土哺育之下肆意生长的万物……时代越是严寒,生活越是艰苦,这乡村之中的背景图画才越让其中的人物显得平凡渺小,才越使人产生只有扎根其中,让自己的肌肤紧密接触这每一寸土地才能获得心安与幸福感的信念。
影视错误地捕捉了作者信念之中的苦难感,用视觉上的困苦表现乡村形象特质。对于路遥描绘的“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c,影视剧之中似乎为了突显西部乡村的严寒与人们生活的困苦,故意将乡村显示为严冬的肃杀之状。然而当时地温回升,雪即使落在地上也无法积存良久,原文作者纵然想表现苦难,却不借助错误的背景图画故意突出困苦,仅抓住苦难痕迹的影视呈现者,却忽略了文字之中原有的这种背反效果,在追求一致的过程中反而错误地展現了乡村形象。除了自然状貌,西部乡土伴随历史与地理特质而产生的厚重感和作者所描绘的乡土眷恋与归属感也在拍摄中被消解。拍摄之时运用了大量的俯视与鸟瞰镜头,体现了影视呈现者的一种凝视心态,以旁观者的眼光进行的乡村宏大叙事的建构和乡村整体氛围的营造。这种拍摄手法容易使观众感到一种宏大的宿命叙事之感。而在色调的运用上,则是灰蓝色或暗黄色,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安静,像一种高高在上、知晓这一村落命运的主宰者对这一村落遥远的凝视。
而对于西部乡土的叙说者而言,西部乡村形象不是冷眼旁观下的远离尘世纷争的清静之地,不是静谧蓝调下童话想象式的宁静一隅,更不是苦难之下受到悲悯的被怜悯者;它是母亲,是故里,是终其一生的哺育者,是叙事者最后的心灵净土。影视扭曲了作者写作之中所营造的乡村的最初状态,也是旁观者在凝视乡村之时,带上了自己主观的猜测所描绘下的乡村图景,脱离了西部乡村的历史和现实语境,减弱了这种黄土地上传承已久的乡土性和在特定时代之下的苦难感和挣扎感,也丧失了作者所寄于其中的浓重的眷恋和归依感。
(二)西部乡村形象在城乡二元矛盾中的迷失
路遥的创作中有一个风格独特的鲜明主题,即“城乡交叉地带”,而路遥本人作为一个出生于乡村的“城市寓居者”也更加对于城乡具有矛盾的情感。在时代的变革中,他在城乡之间往返穿梭,乡土的原初性带给他更多的是孩童般的恋母情感,他无法背弃自己心底的道德信仰。然而同时,城市新形态的冲击和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又让他不得不对那些闭塞与守旧重新定义,这种两种情绪的糅合产生了作家写作主题和笔下人物性格的摇摆。
对于未走出乡土的村民来说,城镇是他们憧憬又排斥的地域,对于离开乡村的金富的暴富,他们尽管渴望却“也没勇气出去到那些地方捡人民币去”d。同时他们又将城镇想象成一个充满危险与诱惑的陌生之地,自然经济模式下安土重迁的观念,让他们无法离开自己这个已经扎根多年的土壤,尽管渴望但又从内心深处为这个陌生的地方设置一道防线。
对于走出乡土的人来说,他们的情感更为复杂,孙少平是典型代表,他渴望逃离农村,然而本质上他是想逃离自己局限于一方的灵魂世界,而并非憎恶乡土本质。在进入城市之后,巨大的新文明的冲击使得他的乡恋带上了更为矛盾的特性,一方面他认识到农村生活无法给予他精神的富足,也看到一些属于农民身上的劣根性。另一方面,城镇之中人情的冷漠与疏离,又让他久久地沉浸于乡土的温暖之中。“孙少平深刻认识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另一种智慧,另一种行为的伟大!”e矛盾情感的回落点仍是对乡村有着斩不断的寻根感。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西部乡土 改编
中国大地的西部,以胡焕庸线为界,在地理历史与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独特地位,在人们遥远的“西部想象”之中,乡土文化成了黄土地辽远视野中最绚烂的一支。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a农耕文明的长期发展给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之本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以陕北大地为代表的乡土文化,在乡土锐减、区域特色式微、传统民俗消减之下成了现代性的民众触摸乡土的重要途径。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笔下对西部乡土描写代表性文学作品,其中所描写的西部乡土世界图景以及乡土文化为人们了解西部乡土打开了一扇大门。小说出版后,电视剧的改编似乎带来了新一轮“平凡热”,然而当脱离了乡土本原之时,无论导演、编者或是演员,当他们从异域的“他者”角度来解读西部乡土之时,仍或多或少存在着对乡土文化的误读,当描摹乡土的亲历性文字转换为部分迎合当下市场的讲述性画面,乡土本貌就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偏差。
一、西部乡村形象荧幕表现的“隔离”性
乡村是乡土的言说者,而西部的乡村又是在复杂的地理环境、落后的区域经济以及闭塞的交通等多重自然与社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具有鲜明区域特征的一种形式,又由于路遥描绘的乡土之中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因而文本中所呈现的乡村形象就更加复杂多元与扑朔迷离,影视剧解读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种“隔离”性的特质。这源于影视呈现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即呈现者是以区域外且不具有区域生活记忆的视角来模仿还原当时当地的状貌。
(一) 对西部乡村自身内部形象描述的“隔离性”
《平凡的世界》 中有大段乡村自然风光描写,这是乡村形象展现的重要部分。表层而言,通过白描式的文字,读者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西部乡村的视觉状貌,而更深一层的是通过这样地域特征鲜明的“风俗画背景”式的摹写,描写苦难岁月里平凡的安宁,以此更深层地突显乡村形象。正如茅盾在 《关于乡土小说》 一文中的表述:“在悲壮的背景上加了美丽。”b陕北广袤深厚的土地、千沟万壑的塬梁峁、四季轮替下鲜艳夺目的色泽、黄土哺育之下肆意生长的万物……时代越是严寒,生活越是艰苦,这乡村之中的背景图画才越让其中的人物显得平凡渺小,才越使人产生只有扎根其中,让自己的肌肤紧密接触这每一寸土地才能获得心安与幸福感的信念。
影视错误地捕捉了作者信念之中的苦难感,用视觉上的困苦表现乡村形象特质。对于路遥描绘的“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c,影视剧之中似乎为了突显西部乡村的严寒与人们生活的困苦,故意将乡村显示为严冬的肃杀之状。然而当时地温回升,雪即使落在地上也无法积存良久,原文作者纵然想表现苦难,却不借助错误的背景图画故意突出困苦,仅抓住苦难痕迹的影视呈现者,却忽略了文字之中原有的这种背反效果,在追求一致的过程中反而错误地展現了乡村形象。除了自然状貌,西部乡土伴随历史与地理特质而产生的厚重感和作者所描绘的乡土眷恋与归属感也在拍摄中被消解。拍摄之时运用了大量的俯视与鸟瞰镜头,体现了影视呈现者的一种凝视心态,以旁观者的眼光进行的乡村宏大叙事的建构和乡村整体氛围的营造。这种拍摄手法容易使观众感到一种宏大的宿命叙事之感。而在色调的运用上,则是灰蓝色或暗黄色,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安静,像一种高高在上、知晓这一村落命运的主宰者对这一村落遥远的凝视。
而对于西部乡土的叙说者而言,西部乡村形象不是冷眼旁观下的远离尘世纷争的清静之地,不是静谧蓝调下童话想象式的宁静一隅,更不是苦难之下受到悲悯的被怜悯者;它是母亲,是故里,是终其一生的哺育者,是叙事者最后的心灵净土。影视扭曲了作者写作之中所营造的乡村的最初状态,也是旁观者在凝视乡村之时,带上了自己主观的猜测所描绘下的乡村图景,脱离了西部乡村的历史和现实语境,减弱了这种黄土地上传承已久的乡土性和在特定时代之下的苦难感和挣扎感,也丧失了作者所寄于其中的浓重的眷恋和归依感。
(二)西部乡村形象在城乡二元矛盾中的迷失
路遥的创作中有一个风格独特的鲜明主题,即“城乡交叉地带”,而路遥本人作为一个出生于乡村的“城市寓居者”也更加对于城乡具有矛盾的情感。在时代的变革中,他在城乡之间往返穿梭,乡土的原初性带给他更多的是孩童般的恋母情感,他无法背弃自己心底的道德信仰。然而同时,城市新形态的冲击和更加现代的生活方式又让他不得不对那些闭塞与守旧重新定义,这种两种情绪的糅合产生了作家写作主题和笔下人物性格的摇摆。
对于未走出乡土的村民来说,城镇是他们憧憬又排斥的地域,对于离开乡村的金富的暴富,他们尽管渴望却“也没勇气出去到那些地方捡人民币去”d。同时他们又将城镇想象成一个充满危险与诱惑的陌生之地,自然经济模式下安土重迁的观念,让他们无法离开自己这个已经扎根多年的土壤,尽管渴望但又从内心深处为这个陌生的地方设置一道防线。
对于走出乡土的人来说,他们的情感更为复杂,孙少平是典型代表,他渴望逃离农村,然而本质上他是想逃离自己局限于一方的灵魂世界,而并非憎恶乡土本质。在进入城市之后,巨大的新文明的冲击使得他的乡恋带上了更为矛盾的特性,一方面他认识到农村生活无法给予他精神的富足,也看到一些属于农民身上的劣根性。另一方面,城镇之中人情的冷漠与疏离,又让他久久地沉浸于乡土的温暖之中。“孙少平深刻认识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另一种智慧,另一种行为的伟大!”e矛盾情感的回落点仍是对乡村有着斩不断的寻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