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爱中燃烧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shouzho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刘梦苇作品中的爱情书写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爱而不得”的爱情模式、“非爱即死”的爱情选择背后折射出刘梦苇自己的爱情观。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唯爱主义者,在爱的火里尽情地燃烧着年轻的生命。
  关键词:刘梦苇 爱 生命
  “爱”是刘梦苇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沈从文先生曾说:“读梦苇的诗想起那个‘爱’字。”爱情诗无疑是刘梦苇诗歌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部分。除诗歌写作外,在他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和戏剧中,也有很多关于爱情的描写。然而,爱可以创造灵魂,也可以毁灭灵魂。爱情相当程度上激发了刘梦苇喷薄的诗火,使他写下了诸多直率、热烈、袒露的渴爱之作;但同时,爱情也掏空了刘梦苇的灵魂,令他如飞蛾扑火般扑向爱情,写下诸多以死证爱、用死献爱的呕心沥血之作。对于刘梦苇来说,“爱”是一把双刃剑,既影响他的诗,也关乎他的死;对于我们来说,“爱”是了解这位青年作家最重要的心灵符码。
  一、 爱而不得的“情殇”
  刘梦苇作品中有一个共通的爱情模式——爱而不得的“情殇”。或是痴心男子用尽全力向心爱的女子表白,得不到心上人的垂怜,只能陷入单相思的泥潭中;或是因为命运的捉弄与安排,两个相爱的人因不可抗的外力而无法在一起。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一般作家笔下甜蜜而美满的爱情,而感受到的是无望而又无果的虐恋。在刘梦苇非常著名的一首爱情诗《铁道行》中,他写道:“爱情正如两条铁轨平行。/许多枕木将它们牵连,/却又好像在将它们离间。”平行即永远不可相交,将爱情比作两条平行的铁轨,可以看出这样的爱情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虽有所牵连,却终将离间。《我们俩底中间》一诗与《铁道行》有着十分相似的意境:“你原是室内盆栽的蔷薇,/我却是窗外飞舞的蝴蝶。/我们底爱恋隔着玻璃,/只能相望而不能相接。”爱情因那扇隔着我和你的玻璃而显得虚幻,玻璃虽阻挡不了我们彼此欣赏的视线,却阻隔了我们相互触碰的愿心。《最后之梦》一诗中,“从梦始想到梦终,/从起先想到最后,/呵!最后的那一个梦——/昨夜晚上的那一个梦呀!/我狠心的爱人哟!/你竟置我于这么一梦里,/唉!我底梦之结局呵!”原来所有的甜蜜只是心间一个又一个的梦罢了,梦醒了,对爱情的幻想也被无情地打破。面对如此缥缈的爱情的希望,刘梦苇在《无果的花》一诗末尾慨叹道:“你们底满腔的痴情,原只是无果的花朵!”即使明知其不可为而为,终究是欲爱而不得爱,满腔痴情空付,费尽心血浇灌,却只能结出“无果的花朵”。
  这样一种悲剧的爱情模式不仅存在于其诗歌写作中,也表现在他的小说和戏剧创作中。刘梦苇小说《爱的死》中的男主角霭青为爱所苦,在写给心爱的女子艺芳的信中,他痛苦地说道:“我爱你的心儿已经抛弃,我和你底情分早已忘记。”字里行间蕴含着被爱人所抛弃的无限凄凉。在刘梦苇现存的两部戏剧《情蕉》和《渴慕的玫瑰》中,失败也仿佛成为爱情的宿命。《情蕉》中的男主角情蕉本可以和爱慕自己的晓春幸福地在一起,可他却偏偏爱上了另一名女学生爱莲。在意识到情蕉的爱失于狭隘、颓废之后,爱莲决心离他而去,远赴北京求学。最终,晓春因得不到情蕉的爱而自杀殉情,情蕉因得不到爱莲的爱而以刀割喉。在另一部戏剧《渴慕的玫瑰》中,主人公们同样陷入了“爱而不得”的困境。女主角蒋素兰虽被四名各有才华的男子所愛慕,却一一拒绝了他们,选择了虚伪浪荡的新闻记者吴仲英作为自己的结婚对象。这四名男子中有一人名为毕云彩,他与蒋素兰分明是情投意合,可刘梦苇偏在剧中添了这样一笔,令蒋素兰为揭露吴仲英玩弄女人的嘴脸而假意相嫁,并在订婚之前选择自杀,最终落了一个毕云彩抱着蒋素兰的尸体大哭的结局。两个相爱的人,就这样阴阳两隔,令人叹惋。可以说,刘梦苇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十分痴情,但他们所渴望的爱情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无法得到圆满。这种充溢着苦痛与凄凉的残缺之爱,成为刘梦苇爱情书写的显著特点。
  二、“爱”与“死”的对话
  “爱”与“死”是刘梦苇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字眼,也是生命最极致的两种呈现姿态。“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美好的爱情似乎总能超越生死,人们越在爱中,越能领略到生命的奥秘。刘梦苇在作品中时常进行着“爱”与“死”的对话,并直白地表露出将爱情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倾向。在《酸葡萄》一文中,他写道:“人类只有两件事,只有死和爱这两件事。破坏死和爱的自然律的,没有资格做人,也不必以人相待。”倘若失去了爱,便无法生存,只能“到死之牢狱里去”,表达了一种“非爱即死”的态度。《呕血之晨》一诗中,尽管在不停地呕血,诗人仍要坚持表白:“我要呕,呕吐得一无所有,/但这颗痴心我还是保存;/遗留在世上也无人认识,/况个中还藏着你底倩影。”只可惜这样的坚持并未唤来爱神的眷顾,《希望》一诗写出了希望幻灭后的绝望:“希望好像一个美丽的女郎,/你想捉住她时便向暗中躲藏,/走到死还是没有跟她相近。”生的期限已到,死神将至,只得忍痛与心爱之人作别。于是,《夜夜的心》便成为诗人留给对方的一首绝命诗,最后那句“死神的请帖既已来到,/我可不能不束装就道。/可爱的!我们从此别了,/黄泉之下的把晤匪遥!”令闻者伤心,听者落泪。刘梦苇的作品总是笼罩在一层厚重的死亡阴影之下,因为死亡触手可及,所以他的爱情表达有一种锥心刺骨的浓烈之感,仿佛要在生命结束之前将自己的真心毫无保留地掏出来,不顾一切地去爱,拥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在“爱而不得”的爱情模式下,刘梦苇作品中的主人公多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证明爱情的坚贞不渝。《情蕉》中痴心的晓春为情蕉而殉情,情蕉高喊着自己心爱的女孩“爱莲”的名字而自杀。他们都坚持着“爱人就得爱到底”的原则,为心爱之人痴心赴死。《渴慕的玫瑰》中的闻暮霞在向蒋素兰表白被拒后呕血身亡,蒋素兰在前往订婚现场前自行服下毒药,实乃印证了刘梦苇在《最后的坚决》一诗中写下的那句“您底爱不给我便是死的了结”。就像鲁迅先生在《爱之神》这首诗中所写的那样:“你要是爱谁,便没命的去爱他;/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刘梦苇正是用自己的创作践行了这一思想,以命搏爱,以死证爱,苦爱到死也无怨无悔。他好似一只绝望而深情的孤鸿,在沉寂的人间低吟着“爱”与“死”,“歌唱那死之衰,歌唱那生之恋”,书写超越生命的永恒之爱。
其他文献
摘要:《重量·阿特拉斯与赫拉克勒斯的神话》(以下简称《重量》)是2005年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受邀参与世界重述神话项目而创作的一部对古希腊神话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体现个人独特风格以及当代哲思的作品,该书打破了神话的宏大叙述,对神话故事重新定义讲述,加入当代反思意味,颇具价值感与影响力。  关键词:《重量》 珍妮特·温特森 古希腊神话 重述  “重述神话”是2005年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公司发起的全球
摘 要: 对于高中生而言,经典阅读是他们在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下,浅阅读的桎梏、應试教育的挤压,以及网络文学的冲击极地大影响了高中生的思维发展。为了改善高中生经典阅读现状,笔者将从学生的阅读兴趣着手,探讨提高高中生经典阅读质量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 经典阅读 阅读现状 对策  经典阅读一直以来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永恒主义教育家赫钦斯非常重视经典
【摘 要】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时期的教学需要,必须将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深度结合,探索出一条全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路径,以满足高中生考试与学习的刚性需要,同时为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法治意识的增强提供一个全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 要:骨材的选择及对骨材与木材间相互作用的探究是宁波骨木镶嵌制作工艺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同时,将经验理性上升到科学理性更有利于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及采访、考察、测量等调研,对宁波骨木镶嵌的选材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宁波骨木镶嵌中骨材的选择需考虑牛的品种、年龄、部位等方面,并从色彩差异和密度差异两方面探讨骨材与木材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原理,为现代宁波骨木镶嵌的制作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
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说:《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原型是鲁迅的表兄弟某某。a在1923年两人决裂以前,周作人是鲁迅最亲密的人之一,他的话自然很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然而,对周作人的说法稍加思索,即可发现其中的问题:鲁迅也许看到了“表兄弟”的疯癫状态,但说他就是狂人的原型,未免太过其辞了。读者甚至无法确定狂人的哪些成分来自这位“表兄弟”—— 他最多只能给鲁迅的创作提供一种可能的刺激罢了。小说主
摘要:奥地利表现主义诗人特拉克尔诗歌中的意象立足于诗人的自我注视与精神的倒影,在彼此奇异的映照中传达潜在的象征寓意,建构灵性的诗歌空间。末世的感伤情绪赋予其诗以静默沉郁的基调,亦使其笔触延及更广阔深刻的非个人命题。诗人以洞穴为触发之物隐晦地寄寓心灵深处对往昔的回忆、对童年的追溯与对都市的弃离,怀揣追寻纯真的希望,步入精神的还乡之路。  关键词:特拉克尔 洞穴意象 还乡情结  奥地利表现主义诗人特拉
摘 要: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翻译的主体,然而,这样的主体地位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才得到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翻译的全过程中。本文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从翻译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理解、选择和表达来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汉译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翻译过程 对比研究  一、引言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著作的问世奠定了其在美国
摘 要: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罗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农奴制度深恶痛绝的屠格涅夫创作了许多反农奴制的作品,同时爱情的主题在他的小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家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封建压迫下爱情终难逃悲剧的社会制度,其中篇小说《初恋》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本文对这部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探究,剖析其行为表现背后别具匠心的意蕴,展示出受时代与阶级局限性的一场畸恋的悲哀以及贯穿始终的反抗意识。  
摘 要:乡土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 是西部乡土文化的缩影,近年来伴随影视改编重新为人们熟知。影视作品所呈现出的乡村形象、乡土中所蕴含的地方特色和民风民俗,都是我们触摸与理解西部乡土的重要途径,然而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过程之中,不免存在着基于区域或时代的隔离、文学与荧幕之间距离以及影视需要迎合市场等方面的因素而产生的误读,本文从乡土原貌与深层内涵出发,分析与矫正这些误读之处。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摘 要:《致命ID》是一部惊悚片,但它同时又是一部有关心理学的著名影片,它讲述了一个患有人格分裂症的杀人犯内心中十几个人格的互相争斗,以及现实中法律对这样的杀人犯的处理方式和后果。影片只有短短一个半小时,但是却足够发人深思。是什么创造了这个悲剧的人格分裂杀人犯、罪恶人格的错误是否能够随着他的消失而被原谅、是否可以判定人格分裂者的某个人格真正消失了,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