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调研报告基础上形成,基于市场理论和供需分析,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调研,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参与度影响因素的调查及优化方案的研究,以建立劳务券补贴为例,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运作模式。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劳务券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2-0114-01
农民工培训工作通过影响农民工素质、就业质量、劳动转移,在为缓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矛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做出较大贡献。国家对于农民工培训工作已经予以高度重视,2003年9月9日,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共同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阳光工程”),然而推行中存在培训规模小、接受比例低、培训质量不过关等问题。本文在现有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此加以分析。
1 目前研究问题
(1)目前针对农民工培训的研究少,尤其较少从新时代背景下农民工群体特征出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培训参与方面的研究存在空白。
“新生代农民工”概念是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目前全国约1亿人,在目前全国1.5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里面百分比约占60%。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民工潮”,其中,第三次民工潮的主体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社会贡献的日益明显,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研究方面仍尚未成型。
(2)对于农民工培训参与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有待深入,形成有效分析体系。对于对于农民工参与态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因素、导致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政策、环境得以调整的因素缺乏有效分析。
2 调研结论与分析
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以上两点不足,选取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参与度影响因素为对象展开调研,以此尝试有效解决农民工培训参与中的具体问题和障碍。本次调查选取北京市为例,根据首都四大功能城区发展规划(2010年7月)考虑分区功能和农民工类型,在原宣武区、西城区(首都功能核心区),朝阳区、丰台区(城市功能拓展),大兴区、通州区(城市发展新区),怀柔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对建筑、制造、餐饮、服务行业进行8个采样地点的农民工调查。通过实际调研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在所得结论基础上,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参与度影响因素,从经济意义上对供给需求效应分析进行进一步探讨。
2.1 “有效需求”不足
新生代农民工是调研中设定的需方,我国农民工培训存在“有效需求”的不足,其主要成因在于两点:
(1)预期收益不足。
(2)经济门槛过高。
从农民工参与培训行为进行经济分析:假设W为培训后可获平均工资,Q为获得岗位概率,C为参加培训成本则:
预期收益R=WQ。
培训成本C=C1+C2+C3+…+Cn(包含放弃的家庭经济资源、经济收入、交通费用等)。
培训获利L=R-C。
预期收益R是衡量农民工心理预期中参与培训“必要性”的标准,在成本可预见的情况下,预期收益R成为影响参与意愿的决定因素,其中获得岗位的可能性Q是平均工资的前提和影响参与度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29.27%的受访者认为参加培训可以“使找工作更加容易”,25.61%的人认为培训之后会“使收入有所提高”。问题在于,由于次级劳动力市场的非正规市场现状,加之农民工劳动力本身的流动性影响,培训带来的技术认证对获得岗位和工资的影响程度处于低端,配套制度的不健全使得预期收益过于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培训成本C更多体现的是农民工参与培训的“可能性”。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尤其是多数尚未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培训费用带来的高额资金占用——“高门槛”成为制约培训需求的又一难题。
2.2 “有效供给”缺位
综合分析政府、用人单位、培训机构的影响,“有效供给”缺位归因如下:
(1)公共投入回报率低。
(2)培训针对性不强。
(3)低效率、高成本。
调研中,针对“认为培训存在的问题”的问题设计,我们得到的调查结果表明:“时间冲突,耽误日常生活和工作”(30%)、“培训仅为课堂讲授,缺少实践环节”(26.1%)、“培训费用太贵”(17.8%)以及“宣传不到位”(8.3%),占被调查对象的82.2%的高比例,成为影响各大行业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最主要因素。可以看出,这些实际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均为上述三个主要问题的具体表现。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形成更加完善的培训运作机制。
3 政策建议:调控政策优化,“劳务券”补贴需方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在我国社会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这导致了其不仅仅是经济行为,也是政治行为,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需要从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点出发,尊重其群体特征,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需方“有效需求”的角度,尽可能细化当前措施,加强对市场的规范。由此决定了政府的角色定位——尊重群体特征,细化政策,完全信息,规范市场。其中政策细化优化的方向之一就是全面实行劳务券补贴。
针对农民工市场,政府可以以公共教育部门来提供培训服务——直接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在市场上向农民工
发布培训相关信息,提供针对性补贴——混合性的工具。
补贴分为两种:
(1)对供给方进行补贴, 使其供给成本下降, 进而扩大供给数量。
(2)对需求方进行补贴, 提高其购买能力, 增加有效需求。
结合前文对“有效供给”缺位的成因分析,现有政府投资和政策调控存在着“公共投入回报率低”的问题。这决定了政策优化下补贴投放的路径选择:对需方进行补贴,直接产生“有效需求”,其最为有效的补贴方式为——“劳务券”直接补贴农民工。
“劳务券”是一些地区对农民进行外出务工技能培训中发放的一种凭证,用以抵偿相同面额的学费。这种方法来源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教育券”思想。“劳务券”首先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试行,走出了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之路。据统计,到2007年底全市培训农民60.22万人,其中技能培训41.43万人,实现转移就业31.33万人。衢州农民工“劳务培训券”制度获得“中国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
“劳务券”事实上是对象为农民工的一种“教育券”,直接补贴新生代农民共群体,可有效矫正经济行为中的市场失灵。这种跨过供方直接针对需方,培训行为发生供方再以“劳务券”兑取国家补贴的方式,最大程度减少培训单位、用人机构寻租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这种补贴形式,对自身经济条件较差、培训参与意愿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尤其有利,可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中“经济门槛过高”的问题。
除此之外,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农民工培训行为中同样存在“寻租”的可能性。比如培训者通过不正当的方式与政府达成一致,或采取对现有政策“钻空子”的方式,获取培训的特权甚至获得垄断特权,由此产生培训内容设计不切合实际、培训费用高于市场价格。“寻租”行为会带来整个社会福利的损失,在造成公共投入低效的同时,也会影响市场机制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政府为农民工培训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撑,尤其是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市场的监管,创造农民工培训领域公平竞争的环境与条件。政府应从体制上规范整体运作模式,每年对定点培训机构进行公开招标。根据以往的培训质量和完成培训指标情况,确定下一年培训机构的培训任务,对新申请农民工培训的培训机构要认真考察是否具备申请开设专业的条件、设备是否齐全。定期对培训机构的培训情况向社会公开,为之后的培训机构确认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124,157-177.
[2]许小青,柳建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J].求实,2005,(5):93-95.
[3]王书军,王素君.农民工培训中的市场失灵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07,(5):46-47.
[4]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Z].2009,(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劳务券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2-0114-01
农民工培训工作通过影响农民工素质、就业质量、劳动转移,在为缓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矛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做出较大贡献。国家对于农民工培训工作已经予以高度重视,2003年9月9日,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共同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阳光工程”),然而推行中存在培训规模小、接受比例低、培训质量不过关等问题。本文在现有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此加以分析。
1 目前研究问题
(1)目前针对农民工培训的研究少,尤其较少从新时代背景下农民工群体特征出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培训参与方面的研究存在空白。
“新生代农民工”概念是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目前全国约1亿人,在目前全国1.5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里面百分比约占60%。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民工潮”,其中,第三次民工潮的主体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社会贡献的日益明显,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研究方面仍尚未成型。
(2)对于农民工培训参与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有待深入,形成有效分析体系。对于对于农民工参与态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因素、导致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政策、环境得以调整的因素缺乏有效分析。
2 调研结论与分析
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以上两点不足,选取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参与度影响因素为对象展开调研,以此尝试有效解决农民工培训参与中的具体问题和障碍。本次调查选取北京市为例,根据首都四大功能城区发展规划(2010年7月)考虑分区功能和农民工类型,在原宣武区、西城区(首都功能核心区),朝阳区、丰台区(城市功能拓展),大兴区、通州区(城市发展新区),怀柔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对建筑、制造、餐饮、服务行业进行8个采样地点的农民工调查。通过实际调研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在所得结论基础上,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参与度影响因素,从经济意义上对供给需求效应分析进行进一步探讨。
2.1 “有效需求”不足
新生代农民工是调研中设定的需方,我国农民工培训存在“有效需求”的不足,其主要成因在于两点:
(1)预期收益不足。
(2)经济门槛过高。
从农民工参与培训行为进行经济分析:假设W为培训后可获平均工资,Q为获得岗位概率,C为参加培训成本则:
预期收益R=WQ。
培训成本C=C1+C2+C3+…+Cn(包含放弃的家庭经济资源、经济收入、交通费用等)。
培训获利L=R-C。
预期收益R是衡量农民工心理预期中参与培训“必要性”的标准,在成本可预见的情况下,预期收益R成为影响参与意愿的决定因素,其中获得岗位的可能性Q是平均工资的前提和影响参与度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29.27%的受访者认为参加培训可以“使找工作更加容易”,25.61%的人认为培训之后会“使收入有所提高”。问题在于,由于次级劳动力市场的非正规市场现状,加之农民工劳动力本身的流动性影响,培训带来的技术认证对获得岗位和工资的影响程度处于低端,配套制度的不健全使得预期收益过于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培训成本C更多体现的是农民工参与培训的“可能性”。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尤其是多数尚未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培训费用带来的高额资金占用——“高门槛”成为制约培训需求的又一难题。
2.2 “有效供给”缺位
综合分析政府、用人单位、培训机构的影响,“有效供给”缺位归因如下:
(1)公共投入回报率低。
(2)培训针对性不强。
(3)低效率、高成本。
调研中,针对“认为培训存在的问题”的问题设计,我们得到的调查结果表明:“时间冲突,耽误日常生活和工作”(30%)、“培训仅为课堂讲授,缺少实践环节”(26.1%)、“培训费用太贵”(17.8%)以及“宣传不到位”(8.3%),占被调查对象的82.2%的高比例,成为影响各大行业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最主要因素。可以看出,这些实际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均为上述三个主要问题的具体表现。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形成更加完善的培训运作机制。
3 政策建议:调控政策优化,“劳务券”补贴需方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在我国社会背景下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这导致了其不仅仅是经济行为,也是政治行为,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需要从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点出发,尊重其群体特征,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需方“有效需求”的角度,尽可能细化当前措施,加强对市场的规范。由此决定了政府的角色定位——尊重群体特征,细化政策,完全信息,规范市场。其中政策细化优化的方向之一就是全面实行劳务券补贴。
针对农民工市场,政府可以以公共教育部门来提供培训服务——直接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在市场上向农民工
发布培训相关信息,提供针对性补贴——混合性的工具。
补贴分为两种:
(1)对供给方进行补贴, 使其供给成本下降, 进而扩大供给数量。
(2)对需求方进行补贴, 提高其购买能力, 增加有效需求。
结合前文对“有效供给”缺位的成因分析,现有政府投资和政策调控存在着“公共投入回报率低”的问题。这决定了政策优化下补贴投放的路径选择:对需方进行补贴,直接产生“有效需求”,其最为有效的补贴方式为——“劳务券”直接补贴农民工。
“劳务券”是一些地区对农民进行外出务工技能培训中发放的一种凭证,用以抵偿相同面额的学费。这种方法来源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教育券”思想。“劳务券”首先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试行,走出了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之路。据统计,到2007年底全市培训农民60.22万人,其中技能培训41.43万人,实现转移就业31.33万人。衢州农民工“劳务培训券”制度获得“中国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
“劳务券”事实上是对象为农民工的一种“教育券”,直接补贴新生代农民共群体,可有效矫正经济行为中的市场失灵。这种跨过供方直接针对需方,培训行为发生供方再以“劳务券”兑取国家补贴的方式,最大程度减少培训单位、用人机构寻租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这种补贴形式,对自身经济条件较差、培训参与意愿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尤其有利,可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中“经济门槛过高”的问题。
除此之外,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农民工培训行为中同样存在“寻租”的可能性。比如培训者通过不正当的方式与政府达成一致,或采取对现有政策“钻空子”的方式,获取培训的特权甚至获得垄断特权,由此产生培训内容设计不切合实际、培训费用高于市场价格。“寻租”行为会带来整个社会福利的损失,在造成公共投入低效的同时,也会影响市场机制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政府为农民工培训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撑,尤其是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市场的监管,创造农民工培训领域公平竞争的环境与条件。政府应从体制上规范整体运作模式,每年对定点培训机构进行公开招标。根据以往的培训质量和完成培训指标情况,确定下一年培训机构的培训任务,对新申请农民工培训的培训机构要认真考察是否具备申请开设专业的条件、设备是否齐全。定期对培训机构的培训情况向社会公开,为之后的培训机构确认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124,157-177.
[2]许小青,柳建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J].求实,2005,(5):93-95.
[3]王书军,王素君.农民工培训中的市场失灵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07,(5):46-47.
[4]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Z].2009,(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