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上课,我看到一位女生趴在桌子上似在抽泣,为不影响课堂,也就兴致勃勃地继续上着课。下课后,她的同桌告诉我:“老师,你知道***为什么哭了吗?”“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我才恍然大悟,觉得对不起那个哭泣的学生,不但没有做任何关注和安抚工作,反而兴致勃勃地讲着《我的父亲母亲》。
我决定:与其补救,不如让她或者有类似情况的学生正面勇敢地面对!于是,再上课的时候,我义正言辞地站在现实的角度,教导他们要学会接受现实,更好地做好自己,坚强起来……
但我发现那位哭泣的学生面无表情,神情呆滞。我断定,这并没有什么用处,可能还适得其反。
这个事情发生后,我做了一些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认识,想找到方法弥补我的过失,也提升面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能力。
一、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的认识
(一)孩子是离婚事件的最大受害者
据有关社会学专家估计,进入2000年后,我国大陆的离婚率将以每年200万对的速度递增。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父母离婚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离婚是孩子的悲剧,其中的道理孩子是不懂的。他们只知道父母离婚,不是失去爸爸就是失去妈妈,觉得从此幸福与他们无缘,他们害怕面对这个事实。孩子是弱小的,除了父母和家庭,他们一无所有。
这些孩子生活在父母离异所带来的阴影里,心理承受着极大的创伤。不论何种形式的离异,都会给孩子留下不同程度的创伤。一般来说,夫妻离异后,失去父爱的男孩比女孩的心理创伤严重。
(二)父母离异对子女身心的影响
父母离异让孩子在生理、心理、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干扰和影响,从而产生了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情绪情感障碍
由于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婚的不理解和长期郁结在内心的对一方父母的怨恨,使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主要表现为发脾气、摔东西、不愿意与人交往、睡眠不安稳等。
2.适应性差
父母离异后,孩子生活在单亲或者组合家庭中,他们很难适应家庭的这种突变,心理会处在一种严重的失衡状态,这一心理适应期大体可以分为六个阶段:愤怒、痛苦阶段;盲目乐观阶段;流动、出走阶段;终日忙碌、闭门不出阶段;渴望、思索阶段;获得新生阶段。
3.性格缺陷
离异家庭子女容易产生的性格缺陷主要有:孤僻、怯懦、粗暴、逆反、学习困难、行为习惯不良、社会性发展不良等。
基于这些情况下,广大的离异家庭、社会和教育机构面临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教育好离异单亲家庭学生,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最终走向成功?
二、帮助及引导离异家庭学生的方法
(一)开展学校离异家庭的教育指导
为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法律机制和社会舆论的保护作用,有效地解决和调解家庭问题,降低离婚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在用足用好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的同时,还要为密切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以及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发挥积极的作用。
1.用真挚理智的师爱,温暖孩子的心房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以外的爱的补偿,也能够医治离异家庭青少年心灵的创伤,教师的爱能够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为此,教师必须关爱这些学生,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重视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增强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坚持学习的信心。
2.学校要根据离异家庭学生不同阶段的心态提供必要帮助
教育者要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如正处于愤怒阶段的孩子,教师要留心他们的言行举止,防止出现一些意外事件。
3.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父母的离异
教师要通过日常活动的接触摸清这类学生对父母离婚的看法,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理解程度,以得当的方式加以劝导,让他们明白父母离婚的理由,逐渐让学生接受这个事实。
一般来说,孩子对父母的分离事件总想极力隐藏,不愿让别人知道。考虑到这点,教师在探讨孩子这类想法时,要在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引起孩子的戒备和反感。
4.尊重、支持离异家庭子女
父母离婚的学生,较少能得到亲人及时有效地帮助。故教师应多关心离异家庭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多体贴鼓励,少指责训斥,还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所以日常说话在涉及到家庭问题时,用词要谨慎,另外,要教育其他学生别歧视和嘲笑他们。
5.协助家长解决好教育子女问题
单亲家庭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心顾及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普遍认为教育子女有困难,其中有一部分家长在教育时陷入误区。一种是过度忽视,另一种过度宠爱。这两种态度都容易使孩子成为问题孩子。
作为学校有责任为孩子重新树立信心提供帮助。具体做法有:
一是经历对比激励,二是换位思考激励,三是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提高文明行为修养。 四是树立搏击明天的信心。
(二)学校还应开展相關针对性的行动
积极鼓励离异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帮助促使离异家庭子女融入群体;建立离异家庭学生个人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等的了解,及时引导,用爱心抚平创伤;对离异家庭子女进行心理问题的引导,着重从羞辱心理、自卑心理、忧郁心理、冷漠心理、报复心理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法治意识教育,防止因心理认识不正确而产生的不良行为等现象。
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是复杂而又艰巨的,还需我们教育者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让这些学生在承受家庭不幸的同时,能够在学校获得一种完整、全新的教育,能够在学校得到心灵上的补偿,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为道德与法治科的教师,我们更应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方法,注意照顾离异家庭学生的情绪和状态,在避免给他们造成伤害的同时,也应该给他们一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进行情感教育。这是我们应有的专业素养和道德!
同时,我呼吁:教材编写部门应该与这种普遍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的离异社会现象紧密接轨,在涉及家庭、亲子等课题中,注意照顾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感受,以人文的态度和责任感关怀他们,引导他们!如果能编写专门针对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教育专门课题就更好了!
我决定:与其补救,不如让她或者有类似情况的学生正面勇敢地面对!于是,再上课的时候,我义正言辞地站在现实的角度,教导他们要学会接受现实,更好地做好自己,坚强起来……
但我发现那位哭泣的学生面无表情,神情呆滞。我断定,这并没有什么用处,可能还适得其反。
这个事情发生后,我做了一些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的认识,想找到方法弥补我的过失,也提升面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能力。
一、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的认识
(一)孩子是离婚事件的最大受害者
据有关社会学专家估计,进入2000年后,我国大陆的离婚率将以每年200万对的速度递增。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父母离婚带来的创伤仅次于死亡。”离婚是孩子的悲剧,其中的道理孩子是不懂的。他们只知道父母离婚,不是失去爸爸就是失去妈妈,觉得从此幸福与他们无缘,他们害怕面对这个事实。孩子是弱小的,除了父母和家庭,他们一无所有。
这些孩子生活在父母离异所带来的阴影里,心理承受着极大的创伤。不论何种形式的离异,都会给孩子留下不同程度的创伤。一般来说,夫妻离异后,失去父爱的男孩比女孩的心理创伤严重。
(二)父母离异对子女身心的影响
父母离异让孩子在生理、心理、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干扰和影响,从而产生了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情绪情感障碍
由于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婚的不理解和长期郁结在内心的对一方父母的怨恨,使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主要表现为发脾气、摔东西、不愿意与人交往、睡眠不安稳等。
2.适应性差
父母离异后,孩子生活在单亲或者组合家庭中,他们很难适应家庭的这种突变,心理会处在一种严重的失衡状态,这一心理适应期大体可以分为六个阶段:愤怒、痛苦阶段;盲目乐观阶段;流动、出走阶段;终日忙碌、闭门不出阶段;渴望、思索阶段;获得新生阶段。
3.性格缺陷
离异家庭子女容易产生的性格缺陷主要有:孤僻、怯懦、粗暴、逆反、学习困难、行为习惯不良、社会性发展不良等。
基于这些情况下,广大的离异家庭、社会和教育机构面临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教育好离异单亲家庭学生,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最终走向成功?
二、帮助及引导离异家庭学生的方法
(一)开展学校离异家庭的教育指导
为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法律机制和社会舆论的保护作用,有效地解决和调解家庭问题,降低离婚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在用足用好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的同时,还要为密切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以及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发挥积极的作用。
1.用真挚理智的师爱,温暖孩子的心房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以外的爱的补偿,也能够医治离异家庭青少年心灵的创伤,教师的爱能够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为此,教师必须关爱这些学生,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重视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增强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坚持学习的信心。
2.学校要根据离异家庭学生不同阶段的心态提供必要帮助
教育者要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如正处于愤怒阶段的孩子,教师要留心他们的言行举止,防止出现一些意外事件。
3.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父母的离异
教师要通过日常活动的接触摸清这类学生对父母离婚的看法,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理解程度,以得当的方式加以劝导,让他们明白父母离婚的理由,逐渐让学生接受这个事实。
一般来说,孩子对父母的分离事件总想极力隐藏,不愿让别人知道。考虑到这点,教师在探讨孩子这类想法时,要在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引起孩子的戒备和反感。
4.尊重、支持离异家庭子女
父母离婚的学生,较少能得到亲人及时有效地帮助。故教师应多关心离异家庭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多体贴鼓励,少指责训斥,还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所以日常说话在涉及到家庭问题时,用词要谨慎,另外,要教育其他学生别歧视和嘲笑他们。
5.协助家长解决好教育子女问题
单亲家庭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心顾及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普遍认为教育子女有困难,其中有一部分家长在教育时陷入误区。一种是过度忽视,另一种过度宠爱。这两种态度都容易使孩子成为问题孩子。
作为学校有责任为孩子重新树立信心提供帮助。具体做法有:
一是经历对比激励,二是换位思考激励,三是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提高文明行为修养。 四是树立搏击明天的信心。
(二)学校还应开展相關针对性的行动
积极鼓励离异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帮助促使离异家庭子女融入群体;建立离异家庭学生个人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等的了解,及时引导,用爱心抚平创伤;对离异家庭子女进行心理问题的引导,着重从羞辱心理、自卑心理、忧郁心理、冷漠心理、报复心理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法治意识教育,防止因心理认识不正确而产生的不良行为等现象。
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是复杂而又艰巨的,还需我们教育者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让这些学生在承受家庭不幸的同时,能够在学校获得一种完整、全新的教育,能够在学校得到心灵上的补偿,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为道德与法治科的教师,我们更应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方法,注意照顾离异家庭学生的情绪和状态,在避免给他们造成伤害的同时,也应该给他们一些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进行情感教育。这是我们应有的专业素养和道德!
同时,我呼吁:教材编写部门应该与这种普遍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的离异社会现象紧密接轨,在涉及家庭、亲子等课题中,注意照顾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感受,以人文的态度和责任感关怀他们,引导他们!如果能编写专门针对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教育专门课题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