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学校的考核评价制度一时还难以适应绩效考核所需,评价方式弊端不少。这表现为:评价内容单一,如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评价多采用定量评价,以学生考试科目的成绩为依据,评价指标锁定在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评价方法简单,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往往是一学期或一学年进行一次,重终端而轻过程;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以学校评价为主体,教师只能被动接受管理者的评价;评价标准整齐划一,忽视了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如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结构复杂、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都用一个标准衡量。使用这种评价具有明显的奖惩性,旨在根据教师的表现或评价结果评定绩效,而无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发展造成遮蔽。因此,笔者以为,应改革评价方式,让教师在评价中享受发展。当然,做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处理好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评价组织上,强调相对分散。不宜采用以学校为单位的评价组织,而应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因为在评价过程中会涉及同事间的互评,相互了解才不会导致互评失真。二是在评价主体上,强调主体参与。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同事、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首先,应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通过组织教师写教后感、教育叙事以及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寻找问题。其次,适当运用同事间的互评,主要包括教师教研交流式评价、教师小组评价、教学案例评价以及教学成果展示。教研交流评价和教学案例评价可结合进行,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组织形式,每学期一两次,把其当作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形成性评价的一种手段。教师小组评价可在每学期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教学成果展示每学期以学校为单位展示一次为宜。此外,不可忽视教师劳动对象的感受,每学年至少可以组织一次学生评教活动。三是在评价内容上,强调教师的教学评价与素质评价并重。对教学的评价,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管理学习环境、促进教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等方面。对素质的评价,应包括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参与与共事以及反省与计划等方面。四是在评价过程中,强调交流、协商与研讨。在评价中要把集体听课、评课、研讨和交流融为一体,使评价体现民主协商的精神。五是在评价策略上,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可进行量化评估的内容尽量采用定量评价。而对于教学和教师素质方面难以量化的评价内容可采用定性评价。如采用观察、访谈、检查各类教学资料等方法搜集资料,并在掌握了教师大量优势和不足的资料后,对其教学和素质的状况进行概括性描述。六是在评价结果的运用上,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结果尽量与奖惩脱钩,以消除教师顾虑,确保他们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积极参与。通过肯定成绩或优点来激励教师成功,以评价树立教师的信心和价值观。(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建县石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