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迎合走向超越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需求可谓是多种多样的,也许为了同样的一件事或一个目标,不同的学生却有着不同的需要。即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可能出现不同的想法。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仅凭迎合是远远不够的。我以为,教学预设必须建立在理解和顺应学生合理需求的基础上,而对学生由此生成的新问题,教师要认真分析、改进行为、超越学生,在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之间找准切入点,丰富学生的感性视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推动每个生命个体的快乐成长。
  一位教师,无论在教学预设时,还是对待课堂生成时,你持有的教学态度将决定教学的方向。纵观我们的教学,无论是“情境教学”、“启发式学习”还是“讨论式学习”等等,教师在教学预设的时候。都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创设学生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情境。这其中,大家已经有意或无意地在迎合学生的需求。教学中是否一味地迎合学生需求就是“基于学生”呢?我认为不是。迎合学生的需求只是最基本、最初阶段的态度和做法。迎合一定要把握好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教师在目标制订的时候,不是将知识系统放在整个学年段来考虑,而是将知识按自己的理解一点点、一块块割裂开来。这样一来,实施教学的时候就势必出现学生没有任何思考和创新的机会。教师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新学习的内容完全衔接起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前期的知识构建,也就没有了活动之后的反思,既不了解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也不想探究我还可以怎么去做。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了一切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如果说。迎合是课改初期大多数教师所持有的普遍态度,那么“顺应”就是研究和实践中教师越来越认可的正确做法。在许多研究课上,我们都发现这样一个共性的问题——学生受年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影响。很多时候他们的需要都停留在一些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如果教师一味地迎合他们的需要,教学的进程、目标都无法完成,学生的成长也受到阻碍。此时。教师要“顺应”学生合理的需求,将学生引导到更有效的学习当中。
  教育活动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首先是因为师生在活动中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教师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参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增强互动性,就必然会引出各种不同的甚至是错误的、幼稚的、不全面的问题和答案,就会出现动态变化的局面。但它却是学生具体、真实的认识水平和态度的表现,是由“教”转向“学”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从教育最终目标是学生的成长来看,成长的实现是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参与和构建的过程。教师能做的。就是顺应学生的需要。抓住朝向教育目标实现的“生成”,帮助、促进学生成长。
  无论是“迎合”还是“顺应”。我认为其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显得很被动。我们强调要基于学生视界、要尊重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成长,绝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如何在其中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我以为,那就要“超越”学生需求。何谓“超越”,是指一个人能够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及时空的限制,与时俱进地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掌握规律,并在正确判断事物发展趋势后做出科学决策的一种思维方式。如果说预设的时候我们强调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机的融合,那么,教学的过程,我们更加不能忽视的是注重学生的动态生成。不仅是学生需要,教师也需要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设计、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从表面的、感性的逐步上升到本质的、理性的认知上。
  教学中,我们也曾抱怨过学生不会触类旁通、不能举一反三、不懂得灵活应用,可能责任不在学生,而是我们在处理课堂生成时缺失了“超越”的态度。当然,迎合、顺应和超越不是截然分开、相互对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阶段,教师要灵活处理,搭建一个个向上攀登的台阶,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个体成长的快乐。
其他文献
【摘要】所谓“再创造”,就是由学生本人发现、创造、获取知识。要想让学生做个“再创造”者,教师首先得自己做个“再创造”者,教师要去发现、挖掘和创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和内容,要对美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作业方式以及教学情境进行“再创造”。通过教师的“再创造”唤醒学生心底沉睡着的发现和探索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在实战中探究思考,激活“再创造”思维,就能让学生成为学习、探索路上的发现者、“再创造”者。 
【摘 要】高考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热点之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为了研制好既符合群众期待,又遵循教育规律的适合当地的高考改革方案,江苏教育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扬民主,着力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制约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不断完善各类优秀人才选拔机制,使招生考试工作更加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高质量需求,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殷
学校社团是具有共同志趣的学生自己参与建立的学习群体,是滋养他们生命成长的教育组织,也是促进他们个性发展的活动方式。社团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是看是否形成适合成员个体发展的社团文化。目前,很多学校都很关注学生社团建设,但关注社团文化建构的却很少,有的即使关注社团文化建构,也仅关注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设计,尚未对社团文化进行整体建构。笔者认为,学校社团建设应围绕“让学生多一条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这一价
【摘要】基于BYOD的小学语文学习,学生自带平板进教室,冲破了语文学习时间与空间上的桎梏,让语文学习从“有限”走向了“无限”,从“难评”走向了“易测”,让语文课堂从“枯燥”变为“灵动”,比传统的语文学习更加深远,更加有效,更加灵动。  【关键词】BYOD;深远;有效;自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6-0012-02  【作者简介】许静
【摘 要】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苏师范教育发展的光辉历程,历经恢复重建、改革发展与开放创新这三个历史性的发展阶段,累计培养师范生70余万人、60多万在职教师学历大幅提升,為1996年在全国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为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在全国率先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师范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创新型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内容和程度;教学的抓与放;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7-0064-03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主参与课堂中
【摘要】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校长为了摆脱校园“稻草人”的命运,可以借助共建良性互动的场域,用爱心走近学生;倡导建立“润泽的校园”,用童心聆听学生。校长和教师对学生的真心鼓舞会激发起学生自我发展的原动力,促使学生赢得自信和快乐。  【关键词】走近;聆听;鼓舞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4-0047-02  我们小时候,在播种时节或者谷物成熟的
【关键词】深度学习;绘本教学;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3-0059-04  一、什么是深度学习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便开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验研究。1976年,他们联名发表了文章《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提出了深度学习(Deep lear
一  学生学习了第一课时,从“一分钟说说这个故事”开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学生提了“我想知道为什么王母娘娘要趁着牛郎不在家时去抓织女呢?”等问题。  生:我知道为什么七月七的时候,牛郎织女相会了却不私奔的原因。(哄堂大笑)因为王母很厉害,再跑,王母娘娘会再划几条银河。(众笑)  师:你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但这里有个问题:“私奔”是什么意思?现在,周围的人都知道,地上的喜鹊,甚至天上的王母
【摘 要】教研水平的提升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而基于自觉主动的基层研究是提升日常研究力的有效保障。重构教师的教研生活需要让教师产生学习的内动力,从被动走向主动,改变备课组割裂的状态,增强小组间的合作研究意识,实现教研从粗放走向细致。  【关键词】教研生活;教师发展;合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2-0060-02  【作者简介】